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理念逐漸從語言工具意識向語言文化意識轉變。英語教育實踐相應地聚焦于“原汁原味”的來自英美世界的科學技術、風俗習慣和文化精神。在如今強調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與中華文化“走出去”時代背景下,這種傾向忽視了跨文化意識所強調的“雙向”內涵。本文以李子柒在互聯網視頻平臺上發布的“一生”系列為例,探討如何對文化視頻多模態分析,從而促進基礎教育學段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養成,特別是文化自信的建立[1]。
0 引言
外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識對外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養成起到關鍵作用。李子柒的視頻將中華豐富的美食文化、特色鮮明的山林景觀、傳統氣息的衣食住行作為主要素材,其中的“古香古食”系列,更是以更直觀的形式呈現了“日用而不知”的中華偉大文明精髓。正因如此,李子柒才能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廣泛關注,不僅引發全球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憶、敬仰、珍惜與傳承,也打破了外國觀眾對中國形象的刻板印象,使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有了更為具象的、清晰的了解,對中國文化產生更大的好奇與興趣,促進了中外文明交流。無論是外語教學,還是對外漢語教學,對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2]。本文擬在多模態視域下,解讀李子柒在互聯網視頻平臺上發布的“一生”系列所表達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殊的建構手段,并提出外語教學可通過文化視頻的多模態話語分析,來提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活動中的認知和交際能力[3]。
1 理論框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跨文化教育指南》(2016)明確指出:跨文化教育不是一門獨立的、新增加的學校課程,它的理念應該融入學校的教育體制和各門課程的教學,尤其是外語教學在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過去的語言發展教育主要針對學生的的語言能力,特別是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現在的語言發展教育同時注重其他能力的培養,注重提高整體素質,促進全面發展。因此,所涉的模態不僅局限于聽說讀寫,還應該包括歌唱、演奏、表演、拍攝等。
以前修辭學主要研究語言修辭,不強調其他模態的作用。然而,隨著最近幾十年來視覺修辭(visual rhetoric)的不斷發展,修辭學成為多模態話語建構的主渠道。例如,穆雷(Murray)(2009)探討了寫作中的非話語修辭,即圖像修辭。穆雷(2009)認為,符號化不是通過語言實現的,而是通過圖像實現的,據此,人的一切心理和情感活動(如想象、意圖、意識、情感等)都要通過圖像來實現。最終,話語表達中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圖像來實現,特別是那些模糊的、直覺的、難以說出口的,或難以言說的,都可以通過圖像來表達[4]。
李子柒發布的“一生”系列視頻,是集合文字、聲音、畫面的多模態語料,因此可以在多模態視域下被解讀。本文著重分析文化認同的建構,從內容主題角度切入,進行文化分析,解讀詞語、句子、段落、完整敘事等語言單位的命題意義。而畫面分析從圖像分析理論的構成意義入手,通過解讀信息值、顯著性與取景來分析視頻的畫面意義建構。其中信息值通過圖像元素位置來實現。顯著性通過圖像中前景、背景、色調值的對比等來實現,將觀眾注意力吸引到不同的畫面元素中,取景則通過造成分割線條,割斷或連接圖像中的元素,表達它們的意義歸屬。希望通過對李子柒視頻的多模態話語建構特點進行分析,探尋其中的中國文化傳統特征,最終找到能充分利用文化教學視頻培養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的途徑[5]。
2 語料選擇
李子柒短視頻在海內外都有龐大的粉絲群體,是一種成功的文化輸出,海外受眾觀看時通過圖像畫面可以破除語言壁壘。國內受眾在面對視頻中此前不熟悉的少數民族文化習俗或者古代的造物技法時,也能看得津津有味。2019年,阿爾弗雷德(Alfred)對三個評論較多的李子柒視頻作品中的69970條評論與63768條評論信息進行了定量分析,總評論共有90種語言[6]。由此,他得出結論:李子柒視頻的影響已經突破了儒家文化圈,并得到了其他文化的認可。央視新聞曾指出,李子柒的視頻“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這些視頻所記錄的五花八門的美食,自制的各種各樣的器物、服裝、手工藝品,都沁潤著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人們可以通過觀看李子柒的視頻,透視、解析其中承載并且建構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教師可以通過對這些視頻資料進行充分挖掘,創新中小學生英語教學模式和方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使中小學生領會到東方文化詩意的同時,建立文化自信。
2.1 聲音模態——家園認同
李子柒的視頻幾乎每一集的開頭都是從自己的院子開始,又在自家院子結束。而且多數視頻中都是與奶奶、自家親戚或者朋友用四川方言進行對話和互動,并未配上字幕或者翻譯,但是這并沒有導致文化隔閡。
《茶的一生》中,鮮花布滿的院落,曦光初露的早晨,李子柒給奶奶摘了一筐枇杷,然后在她床邊囑托好,便出門采茶。茶山上有一起勞作的鄰居,夕陽落日下,她又背著一筐茶葉帶回家,叫奶奶一塊幫忙炒茶、揉茶。這雖是農村常見的勞作景象,但很自然地將祖孫之情、鄰里之情通過畫面聯系在一起,并通過鮮花盛放、打理有致的院落畫面建構出“家園”的的概念,將食物與“家”相聯系。
《水稻的一生》中有農村集體秋收的常見畫面:朋友鄰居互相幫忙。收割、打稻、搬運,畫外音是蟬鳴、人們的閑聊聲。忙完招呼朋友來自家吃飯,再辛苦的工作在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合作下,都是可以完成的?!端镜囊簧分?,在方言文化的加持下,突出了中國的耕作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對“家庭”的高度重視,突出“家園認同”。這種家庭、社區關系強調基于血緣和地緣的人際交往溫情,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征。
2.2 文字模態——天人合一
李子柒視頻中,節氣無處不在。事實上,在“一生”系列中,她正是遵守著中國的節氣進行耕種與收獲。因此,節氣的翻譯十分重要。在李子柒的視頻中,所有節氣都使用了直譯的策略。如“大暑”譯為“Great Heat”,“立夏”譯為“Beginning of Summer”等 。雖然使用了直譯的策略,但值得關注的是,節氣的英譯前都附有具體的年份、月份和日期。在視頻圖像、音像和具體日期的結合下,觀眾通過語境,能輕易理解中國的節氣文化。即使外國觀眾不懂何為節氣,也會潛移默化地對“節氣”形成一個模糊的意象和概念:中國的節氣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而中國人通過節氣進行耕種。因此,這種直譯的策略讓英語世界的觀眾對“節氣”有了初步的概念,促進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輸出。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體現在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在李子柒這“一生”系列視頻中,則體現為中國人在飲食方面順應時令、四季分明,采用當地成熟的植物進行加工制作,應季而時、適時而食、“不時不食”,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樣也是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凝聚了中國人高超的生存智慧,體現了中國獨特的養生文化[7]。
2.3 畫面模態——多元并存
視頻中李子柒身著的服飾具有中國傳統服飾特色,既有粗布麻衣、斗篷蓑衣以及素色中衣、襦裙、襖裙、斗篷、披風等仙氣飄飄的漢服,也有完美彰顯中國女性獨有氣質的旗袍,衣服顏色素雅,多為淺色系,材質多為絲綢面料,手感舒適且輕盈。除此之外還注重衣服圖案的細致與華美,其服飾突出了人的精神和氣質,而不是一味吸引人的注意力。“藍草的一生”中,李子柒用自己種植的藍草染,采用傳統蠟染技藝染制藍印花布,向觀眾呈現了古老的傳統技藝。
3 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啟示
前文對李子柒視頻的畫面、文字、聲音進行了多模態話語分析,解讀了李子柒視頻中涉及的飲食文化、農耕文化、服飾文化所采用的多模態話語建構手段和所折射的中國文化傳統內涵。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對視頻中所涉及的文化內容進行細讀、文化內容話語建構策略進行分析、文化人類學迷你課題研究與視頻制作實踐等策略實現,以“知識-意識-能力”的發展路徑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認知、分析、表述、傳播、交際能力。比如視頻中李子柒與奶奶或者親戚的對話基本全是四川方言,并且不加注釋或者字幕,但是即使觀眾不懂對話內容,通過祖孫、朋友之間交流時的笑聲,也能感受到其中特殊的文化意義。李子柒視頻拍攝地點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該地區地處四川盆地,較為閉塞,方言對話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化的包羅萬象。
如今中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語言模態比較常見。但圖片、音視頻等視聽模態資源主要是來自課堂外,學生課上接觸的一般較少。教師可以多安排小組合作活動,小組合作的內容不限于課堂討論、角色扮演。例如,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主題進行迷你課題研究、視頻分析練習、辯論賽、設計手抄報、創編情景劇等活動。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和任務,提高表達和交際能力。教學中應充分考慮不同模態間的選擇、協調與搭配,發揮不同模態的優勢去調動學生多感官學習,優化教學效果[8]。
4 結論
本文基于對李子柒“一生”系列視頻多模態話語建構的特點的分析,發現其彰顯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如家園認同、天人合一、多元并存的中國文化傳統特征?;谶@樣的分析,本文提出應充分利用文化教學視頻材料,發揮不同模態的優勢,培養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在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時,需要重點考慮如何提高學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外語學科更好地服務于文化“走出去”戰略。■
引用
[1] 黃志成,韓友耿(Juergen Henze).跨文化教育:一個新的重要研究領域[J].比較教育研究,2013(9):1-6.
[2] 李廣鳳.多模態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中介作用研究[J].教育科學,2014,30(2):38-42.
[3] 洪崗張振.多模態視頻語篇《我和你》的構成意義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0(6):20-24.
[4] 楊華,李莉文.融合跨文化能力與英語教學的行動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2):9-17.
[5] 張紅玲,姚春雨.建構中國學生跨文化能力發展一體化模型[J].外語界,2020(4):35-44+53.
[6] 趙海燕.論我國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的雙向成長[M].中國教育學刊,2013(11):67-69.
[7] 嚴慧仙.多模態視頻話語分析對跨文化能力培養的啟示——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5 (3):69-74.
[8] 張德祿.多模態學習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外語研究,2012 (2):9-14.
作者簡介:杜雯婷(1991—),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就讀于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