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中職平面設計專業VI設計課程教學為研究對象,融合“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改革內容(界面設計初級),論述實施“531”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提出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課崗賽證”交融、促進教學從“教”向“練”轉變、創新和優化教學評價體系等策略。
【關鍵詞】“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改革 “531”教學模式 VI設計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8-0092-04
為了推進中職教育內涵式發展,國家印發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文件,強調要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實踐教學,推動學校“課堂革命”,將教學改革推向縱深,完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評價體系,鼓勵教師團隊對接職業標準、證書標準和崗位要求,探索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組織方式。為此,筆者基于“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改革的背景,以平面設計專業VI課程教學為切入點進行教學改革實踐,不僅重構了這一課程的教學內容,還形成了“531”教學模式。通過這一改革實踐,VI課程實現了課、崗、賽、證的深度融通,提高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一、中職VI設計課程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企業真實任務脫節
目前,中職平面設計專業使用的教材是“十三五”規劃教材,教材的內容和案例已經比較陳舊,而且教材是按照知識點、以章節為架構進行編排,案例內容碎片化且沒有與企業的真實崗位對接。如VI課程中企業標識設計這一內容的外延廣泛,涉及跨學科知識,與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教材卻忽視這一實際情況,導致創意與策劃分離、設計與制作脫節。這就使學生很難系統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設計的作品無法真正滿足職場和市場需要。
(二)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我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師雖然每年都會參加企業實踐,但是很少有機會深度參與企業項目或任務,導致本身的設計能力有限,對企業理念、營銷模式也不是很熟悉,未能掌握先進技術和方法。課堂教學主要還是采用“預習→講解→練習→作業→點評”的模式,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學生大多是被動學習,不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無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創新和實踐能力俱佳的廣告設計人才。
(三)教學評價缺少利益相關方的參與
課程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為檢驗教學與改進教學效果提供依據。但是,目前中職學校教學評價比較單一,主要采取小組內評價、組間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缺少企業用人方、家長等多方參與。企業用人方參與教學評價能更好地把企業需求、產品的經營理念、員工必備素質融入教學過程,家長參與可以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對話,促進家長對孩子和專業的了解,從而提升三方協同育人效果。
二、“531”教學模式的內涵
“531”教學模式(如下頁圖1所示)是指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班級微信群、微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將信息化環境、企業真實崗位和數字化資源融入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遷移和應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5”是引、解、練、評、拓五步,即在課前階段,教師通過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學基礎知識,理解所設計產品的用途、經營理念、企業形象等;在課中第一階段,教師通過課堂檢測、作品對比、小組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對標志、標牌等的圖形、字體、顏色進行解讀,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程學習重難點;在課中第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操作要點、難點并進行實踐操作,完成階段任務,導出設計初稿;在課中第三階段,在各學生學習小組提交設計初稿后,教師通過小組間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設計大師線上評價等形式,對學生學習情況做全面、科學的評價;在課后階段,教師主要進行知識拓展,發展學生的多維技能。“3”是指三對接,即對接崗位和企業訂單、對接平面設計證書及平面設計技能大賽、對接新技術和新規范。“1”是指一平臺,即超星學習通平臺,利用該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斷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三、關于VI設計課程的分析
(一)課程教學內容
VI設計課程主要包括基礎部分和應用部分兩個部分的內容。其中,基礎部分包括企業名稱、標志設計、標識、標準字體、標準色、輔助圖形、標準印刷字體、禁用規則等,應用部分包括標牌旗幟、辦公用品、公關用品、環境設計、包裝設計、專用車輛等。這門課程是中職平面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屬于專業必修課程,其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
(二)課程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視覺傳達的綜合應用能力,能夠運用各類軟件進行VI視覺識別系統中的基礎元素設計、應用元素設計、VI手冊設計,熟悉設計思維和工作流程,具備VI設計的基本職業能力,并發展較為專業的視覺識別系統設計意識,從而成長為具有綜合素養、能夠獨立承接工作任務的技能型人才。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三個具體的教學目標:一是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根據任務要求制訂與修改任務實施計劃,能按照設計方案獨立完成平面圖的正稿繪制,制作標志標準圖及展示效果圖;能結合企業理念與標志設計構思撰寫標志設計創意說明。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能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創意設計能力、深入設計能力,以及團隊協作、交流溝通、語言表達的能力。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能結合本土非遺文化的特點與內涵,做好創新設計,樹立文化自信和踐行“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把握和理解時代精神的能力,培養奉獻社會的優良精神品質。
四、“531”教學模式在VI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具體分析VI設計課程和“531”教學模式內涵,筆者將VI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如下頁表1所示),通過設計與平面設計證書考核標準、平面設計技能大賽技能點、平面設計崗位能力對接的,且與基礎知識學習、技能遷移能力培養相關聯的學習小任務,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依托校企合作工作室人人動手、積極探索、不斷完善,在完成一個個階段性小任務過程中深度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要點,解決相關問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筆者融入了企業管理理念、操作規程,促進了學生的能力、人格的全面發展。下面,筆者以“傳承本土非遺文化——VI標志設計”一課的教學為例,具體闡述“531”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
(一)引:課前任務引領,自學基礎知識
“引”即任務引領,分為課前引和課中引兩個環節。其中,課前引的第一階段,是筆者在課前1—3天通過線上采訪廣告公司設計總監,錄制設計訂單視頻,為學生設計課前學習任務,然后上傳至學習通平臺。然后,筆者帶領學生到“吳常昌牛巴”企業開展調研活動,并在線下跟蹤學生開展調研和整理資料的情況,提醒、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課前引的第二階段,筆者引導學生觀看微課教學視頻,并從線上平臺下載學習數據,同時監督學生完成“手機繪制設計草圖”的任務,并為學生解決繪圖中遇到的困難。
課中引的第一階段,是在上課前的5—8分鐘,筆者讓助理教師播放“吳常昌牛巴”企業發展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后對課前調研任務進行匯報,并根據學生認知情況,調整本節課的教學策略。課中引的第二階段,是助理教師下發本次課堂的學習工作頁,同時播放廣告公司發布的設計訂單視頻,結合視頻中設計總監的要求,向學生講解“VI標志設計”與“普通標志設計”的區別。
(二)解練評:課中延伸,課中內化
通過課前預習,師生共同明確了學習任務,然后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完成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應用。
一是解,即基礎知識講解。首先,筆者播放“吳常昌牛巴”“VI視覺識別系統”教學視頻,學習小組提交作品。然后,筆者根據“雙企”要求,詳細分析具體任務要求,引導學生思考,接著播放商標法視頻,講解“誠信、健康、非遺”三個關鍵詞。在此過程中,學生認真聽取教師講解,并做好筆記,了解商標法的要點,強化了職業素養。緊接著,筆者明確“雙企”提出的要求,引導學生思考標志設計思路,了解商標法的要求,避免出現侵權行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
二是練,即課堂訓練。本課教學要圍繞企業理念與企業文化展開構思,具體內容包括設計元素名稱和圖形、元素組合造型、標志造型優化圖、標志彩色稿、適當的文字說明,這些內容都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因此要加強課堂訓練。教學中,筆者首先為學生講解繪制設計草圖的要求與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標志的構思創意,主講教師與助理教師進行巡堂指導。學生則在教師講解后,根據標志設計構思與創意的方法,確定設計方案,組合設計元素,確定標志的顏色,使用手繪板或繪圖紙繪制概念設計草圖。同時,筆者通過仿真任務驅動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意設計能力。
三是評,即教學評價。筆者首先將學生分為智慧、精英、實力、騰飛四個小組,各小組成員通過學習通進行自評、互評,總結方案設計的優點、不足,筆者點評并總結在標志設計中普遍存在問題,提出修改建議,將學生作品及解說視頻發給“吳常昌牛巴”企業負責人,然后視頻連線由負責人對學生作品進行在線點評。在視頻連線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認真聆聽廣告公司設計總監對各組作品的點評,并選出“最佳工作小組”,入選團隊在課后對作品進行精修,未入選的團隊則要進行小組研討并修改作品,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元評價結果顯示,四個小組在提煉元素、創意草圖、標準制圖、展示匯報等四個環節的平均成績都超過80分(如表2所示),表明學生基本掌握AI和PS技術,能獨立構思并設計標志。
(三)拓:課后拓展,鞏固知識
課后拓展是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一般是在課后兩天內完成,一方面,通過課后任務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通過拓展訓練使學生了解平面設計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拓寬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吳常昌牛巴”VI設計為例,筆者首先連線企業專家對學生的標志設計作品是否合格、是否具有獨特性、是否能使消費者從標志中領會企業精神內涵、是否能引起消費者的關注、是否具有視覺沖擊力等,進行科學、專業的評價,并指出修改意見,然后與廣告設計公司合作,將學生優秀作品投入生產,跟蹤作品后續使用情況,最后由企業設計師根據投產效果,指導學生對作品進行精修,形成最終設計成品,有效拓展了學生的能力水平。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學生雖然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務,但也有多項能力發展不足,如圖形表現力、創新設計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相應增加重點教學單元的課時,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注重該課程的實訓與實踐活動。
總而言之,通過“531”教學模式在VI設計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索,不僅充分調動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積極性,而且實現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有效對接,促使課、崗、賽、證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于淑霞,楊秀芳,閆瑞亭.汽車電路分析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2(2).
[2]趙志群.職業教育學業評價方法芻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0).
[3]梁秀鳳,趙國軍,張寶海.信息化背景下中職智慧課堂教學構建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
[4]于浩海,鄒琦.“1+X”證書背景下高職界面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策略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8).
[5]程相茹.1+X證書下“崗課賽證創”融通的課程改革: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22(10).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重點課題“基于1+X證書制度的‘531教學模式在《VI設計》課程的研究與實踐”(2022ZJY22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底利娟(1970— ),河南偃師人,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專業建設、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1+X”證書試點建設等。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