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敏
摘? ?要? ?依據設施溫熱特性、番茄生育特點,系統集成“抗病品種、配方施肥、變溫管理、膜下灌水、化學(物理)防治”等5項技術,增強群體抗病性,控制病害發生流行,是日光溫室番茄病害防治技術的關鍵。
關鍵詞? ?溫室番茄;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目前,危害番茄的病害有62種、蟲害34種,其中真菌性病害38種、細菌性病害12種、病毒性病害11種,根結線蟲病害1種、地下害蟲2種、地上害蟲34種。在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9~10個月的全生產周期內,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葉霉病、青枯病這5種病害易發多發,在實際生產中常常同時或交替發生,且發病早、流行快、危害重,它們決定日光溫室番茄生產的成敗。蚜蟲、白粉虱等常見蟲害,危害甚微的各種田間雜草以及裂果、畸形果、空洞果等生理病害完全可防、可治、可控。
1? ?日光溫室番茄全生育期常見病害特點
1.1? ?兩個共同點
1)傳播途徑相同。病原菌借助氣流、雨水和灌溉水,由植物器官的皮孔、氣孔、傷口和表皮侵入植物組織內部。
2)發病條件相同。全部是高濕適溫病害,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氣溫10 ℃以上,即可發生與流行,濕度決定病害發生,溫度決定病害流行。
1.2? ?3個不同點
1)病菌種類不同。青枯病的病原為假單胞菌,屬細菌;晚疫病原為疫霉菌,屬鞭毛菌亞門真菌;早疫病的病原為茄鏈格孢菌,灰霉病的病原為灰葡萄孢菌,葉霉病的病原為葉霉菌,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2)主要危害部位不同。青枯病主要危害番茄莖基部維管束(水分通道),早晚疫病、葉霉病主要危害開花結果期中下部葉片,灰霉病主要危害結果期青果。
3)發病癥狀不同。青枯病的病株地上部白天萎蔫,早晚恢復,數日內植株綠色枯死。晚疫病的病葉病斑不規則黃褐色、白色霉層。早疫病、葉霉病的病葉病斑圓形黑色、黑色霉層。灰霉病病葉病斑“V”字形黃褐色(葉尖)、灰色霉層,病果果柄腐爛脫落。
2? ?日光溫室番茄全生育期常見病害防治技術流程
2.1? ?農業防治技術流程? ?農業防治技術的核心是控制濕度、強壯個體。依據設施溫熱特性、番茄生育特點,運用抗病品種、配方施肥、變溫管理、膜下灌水等技術措施,增強番茄群體抗病性、抗逆性,減少農藥用量。
日光溫室必備溫熱特性如下:透光率60%~80%,冬季室內外氣溫差21~25 ℃以上;番茄生育特點如下:番茄喜溫暖(45~28 ℃)、干燥(空氣相對濕度45%~55%)的氣候、pH值6~7的壤土,生產1 000 kg番茄鮮果需氮(N)3.18 kg、磷(P2O5)0.74 kg、鉀(K2O)4.83 kg、鈣(Ca)3.35 kg、鎂(Mg)0.62 kg,N︰P︰K︰Ca︰Mg=1︰0.23︰1.52︰1.05︰0.19。
1)選用抗病品種。應選擇生長勢旺盛、綜合抗病性強(抗葉霉、枯萎、病毒、筋腐、根結線蟲)、抗裂果、耐貯運、商品性好的品種。冬季栽培還應耐低溫弱光。目前的主栽品種有金棚超冠、天福501、中雜108、東圣1號、麗人、西優如意等。
2)全程配方施肥。定植前30天內,深翻曬土15天,定植前2周內,畝施商品有機肥3 000 kg(雞糞)+二銨30 kg+硫酸鉀80 kg,定植前1周內覆蓋棚膜。
3)晝夜變溫管理。白天棚內溫度盡快提高到28 ℃以上(超過或接近適溫上限),夜間棚內溫度盡量維持在10~15 ℃下限,利用白天低濕、夜間低溫抑制病菌萌發。
4)膜下灌水控濕。選用130 cm寬幅黑色地膜覆蓋全部地面,阻斷土壤水分蒸發,控制棚內空氣相對濕度在50%~70%,防止葉片表面形成水膜或水滴,減少夜間葉片結露(水膜)時間,用低濕阻止病菌萌發。每次澆水量以溝深一半為宜,不可大水漫灌,寬行不可跑水。澆水時遵循“澆果不澆花”原則,防止落花落果。
2.2? ?化學、物理防治技術流程? ?化學防治技術的核心是藥劑預防。依據發病時間、發病部位和病原種類選擇合適的藥劑,全程放置黃板防治蚜蟲(物理防治),控制病蟲害發生與流行。
2.2.1? ?適用藥劑
1)灰霉病。50%乙霉·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低毒、內吸,抑制灰霉菌芽孢紡錘體的形成),100~150 g/畝,噴霧(保護+治療);10%腐霉利煙劑(有機氯類殺菌劑、低毒),0.3~0.5 g/m2,點燃(保護+治療)。
2)葉霉病。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低毒,阻斷病原菌的萌發和侵入)125~185 g/畝,噴霧(保護+治療);15%抑霉唑煙劑(低毒、內吸,抑制霉菌孢子形成),0.3~0.5 g/m2,點燃(保護+治療)。
3)早疫病。25%甲霜·霜霉威可濕性粉劑(低毒、內吸),125~180 g/畝,噴霧(治療性+保護),抑制菌絲生長、孢子囊形成萌發。
4)晚疫病。70%錳鋅·百菌清可濕性粉劑(低毒),70~105 g/畝,噴霧(治療性+保護)。
5)青枯病。20%噻菌銅懸浮劑(內吸、低毒),75~100 g/畝,噴霧(保護+治療);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低毒、銅離子抑制真菌孢子萌發和菌絲發育),150~200 g/畝,噴霧(保護+治療)。
6)蚜蟲、白粉虱與雜草。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廣譜、高效、低毒、低殘留,胃毒、觸殺,硝基亞甲基類內吸殺蟲劑,每畝推薦劑用量6 g加水40 kg。生產前期雜草整地時一次性人工清除,生長期間地面覆膜,無需除草。
2.2.2? ?適用葉面肥? ?0.15%尿素+0.15%磷酸二氫鉀+鈣鎂中量元素0.1%(總濃度低于0.4%)。
2.2.3? ?注意事項? ?煙霧機燃放點距離作物? ? 20 cm以上,夜間使用,密閉棚室4小時以上;陰雨天首選煙霧劑,噴霧時必須使用足夠噴液量;農藥、葉面肥可混配,但須現配現用,不可與堿性物質混用;混用后出現變色、氣泡、沉淀現象停止使用;預防濃度低,治療濃度高。
2.2.4? ?藥劑防治歷
1)育苗期(當年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預防青枯病。定植前1周內噴施1次1 0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70%吡蟲啉,定植緩苗后兩周內噴施1次6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
2)開花期(次年12月至次年2月上旬)。間隔1~2周,交替選擇防控灰霉病、晚疫病的適用藥劑;生長調節劑+1 000倍液適用藥劑噴花;70%吡蟲啉1~2次。
3)盛果期(2月下旬至6月)。間隔1~2周交替使用早疫病、葉霉病適用藥劑;70%吡蟲啉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