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明
【摘 要】 為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關于深化改革推進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在長三角部分地區實施船舶檢驗通檢互認機制試點的通知》文件精神,推進長三角區域船檢一體化“通檢互認”工作,分析在“通檢互認”試點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優化檢驗流程、開發長三角一體化檢驗程序,加強技術合作、統一檢驗流程和標準,整合船檢資源、多樣化合作等建議。
【關鍵詞】 長三角一體化;船檢一體化;通檢互認;檢驗流程
0 引 言
2019年以來,國務院和交通運輸部相繼出臺《交通強國建設綱要》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等政策,已將長三角一體化確定為國家戰略,并持續加快推進該政策。
船舶作為重要的運輸工具,在交通運輸體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船檢作為船舶安全運行的技術保障,其檢驗技術、檢驗質量和服務效率直接影響船舶運輸業的發展。據統計,截至2021年末,全國擁有水上運輸船舶12.59萬艘,凈載質量達2.84億t。其中在長三角區域,安徽省擁有營運船舶2.5萬艘、5 100萬載重噸;浙江省1.7萬艘,1 380萬載重噸;江蘇省3.9萬艘、4 000萬載重噸;上海市0.24萬艘,220萬載重噸。長三角區域江浙滬皖三省一市船舶數量占全國總數的68%以上,載質量占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在我國全面推進交通強國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同時,長三角區域的三省一市應協同推進長三角區域船檢一體化“通檢互認”工作,更好地為國家發展大局服務。
1 長三角區域船檢一體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1.1 政策節點
(1) 2019年9月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統籌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同年11月和12月,中共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黨組和國務院分別發布《關于推進長三角海事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意見》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戰略進入實施階段。
(2) 2020年9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深化改革推進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以推動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為我國航運業、造船業和相關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及轉型升級提供基礎性保障。
(3) 2021年6月發布的《交通運輸部關于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開展長三角“陸海空天”一體化海事監管體系建設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工作要點為推動長三角區域船檢一體化發展和通檢互認。計劃通過3~5年時間有效破除船舶檢驗工作的區域壁壘,基本實現資源共享和互檢互認。同年9月,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印發《關于在長三角部分區域實施船舶檢驗通檢互認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海船檢[2021]1092號),要求自2021年9月10日起,在長三角地區試點“通檢互認”,進一步優化檢驗資源配置,推動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長三角區域船檢一體化“通檢互認”正式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1.2 發展情況
2021年9月,上海海事局、上海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江蘇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務中心、南京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泰州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舟山市船舶檢驗中心和皖江船舶檢驗局在上海海事局舉行長三角區域船舶檢驗“通檢互認”合作協議簽署儀式,按照協議,截至2022年8月31日,登記在舟山、上海、南京、泰州4地地方船檢機構和皖江船舶檢驗局的船舶,可就近向5家試點單位申請檢驗,這標志著長三角區域船舶檢驗通檢互認機制試點工作正式拉開帷幕。截至2022年6月底,長三角區域5個試點單位共完成“通檢互認”檢驗發證20余艘次。
2 長三角船檢一體化試點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分析
2.1 船舶分布區域不均衡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長三角區域運輸船舶主要在江浙滬經濟發達區域運營,特別是安徽籍船舶,大部分內河船舶在江浙滬一帶運輸,海船集中在江浙滬、福建、廣州等沿海發達省份。為解決在江浙滬運輸的安徽籍船舶營運檢驗問題,自2011年起安徽省船檢部門在江浙滬地區設立湖州、上海、蘇州和泰州4個駐點檢驗辦事處。同時江浙滬兩省一市的運輸船舶很少在安徽省境內運營,雖然安徽省擁有400 km皖江的長江黃金水道,但是因為經濟發展程度、地理位置、南京長江大橋限高等因素影響,安徽省境內沒有大型港口貨物運輸集散地,運輸船舶基本穿皖江而過,停泊在安徽境內的船舶數量無法與江浙滬區域相比。
2.2 檢驗標準不統一
對于地方船檢,因存在體制的歷史遺留問題,各省船檢“各自為戰”,缺乏有效溝通,導致各地方船檢機構對船舶法規的理解不同,加上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預程度不同,以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聯程度不同,導致檢驗標準不統一。江浙滬地區經濟發達,對船檢相關行業的硬件和軟件投入大,重視對技術人員的培訓,遇到的新特異船型多,船東的需求促進了江浙滬檢驗理念的提升,使其對船檢法規的理解更深入、執行更加靈活;由于安徽省靠內陸,船東思維相對落后,對新特異船的需求較少,導致安徽省船檢從業人員對先進的檢驗技術理解不深,對船檢法規的執行更加“嚴格”。與船級社入級船舶相比,地方船檢機構檢驗船舶的船況及船型較落后,且未能有效形成體系化的檢驗流程,導致檢驗過程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檢驗標準不統一。
2.3 檢驗程序不暢
長三角船檢一體化試點期間,海事協同管理平臺的船檢版塊未更新檢驗程序,目前江浙滬皖的營運船舶在營運地船檢機構申請檢驗時,仍采用委托檢驗方式,即先在船籍港船檢機構完成委托檢驗登記受理,再持檢驗委托函到船舶營運地船檢機構申請臨時檢驗,經船舶營運地船檢機構登記受理并檢驗合格后,簽發船舶檢驗證書和文書。因此,船東需要通過船籍港船檢機構和船舶營運地船檢機構走2次檢驗流程后才能取得船舶檢驗證書。
2.4 船東異地申請船檢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地方船檢機構的體制問題,船舶均由船籍港檢驗機構檢驗。經過長期合作,船東和檢驗機構相關人員深度熟悉,且配合默契,對待檢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已經形成一套成熟流程。由于船東思維固化,沒有與時俱進,對船檢政策和行業發展不夠了解,仍然用人熟好辦事的思維考慮問題,對陌生的異地檢驗機構和驗船師有抵觸情緒,不愿在營運地船檢機構申請檢驗。
2.5 驗船師配比不足
2017年以來,國家暫停國內營運船舶法定檢驗收費,導致地方政府對船檢行政風險成本和經濟收益關系產生誤解,地方政府對船檢不夠重視,政策支持及資金投入不夠,甚至出現“甩包袱”的現象。加之近年來受交通體制改革影響,特別是江蘇省驗船師流失嚴重,導致江浙滬皖船舶檢驗任務重,驗船師不足的情況日趨嚴重。因此在試點過程中,船舶營運地船檢機構執行一體化船舶檢驗壓力較大,無法有效地兼顧自身檢驗業務和一體化檢驗業務。
2.6 區域船檢技術發展不均衡
由于歷史文化底蘊和經濟發達程度存在差別,江浙滬區域船檢在技術發展和思維創新方面較先進,安徽省相對保守。江浙滬地方政府先進的經濟發展理念使得船東在實踐中總結的“先進船型”和“船舶技術”能夠得到較好的技術風險評估和政策指導,該區域船檢機構和船東在船舶技術發展中互相促進,推動了船檢技術的提升和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在船檢技術創新方面領先于安徽省,甚至全國其他地區。
3 長三角船檢一體化“通檢互認”工作的建議
3.1 優化檢驗流程,開發長三角一體化檢驗程序
參照安徽省駐點營運檢驗經驗,長三角區域江浙滬皖船檢結合自身體制現狀和管理要求,商討具體檢驗節點和審核管理環節,簽署合作協議,協調交通運輸部在中國海事協同管理平臺開發長三角一體化檢驗專用程序,同時申請主任驗船師電子簽署及長三角船檢一體化專用電子章,便于船東在長三角區域內任意船檢機構一次性申請檢驗并獲得船舶檢驗證書。
(1)營運地船檢機構申請登記,通過經船籍港船檢機構網上審核后,營運地船檢機構正式受理。
(2)營運地船檢機構完成檢驗后,符合發證條件的由主任驗船師電子簽署,并加蓋長三角船檢一體化電子章,發放電子版及紙質版船舶檢驗證書。
(3) 營運地船檢機構和船籍港船檢機構完成對流程檔案的電子歸檔,營運地船檢機構將紙質技術檔案復印件存檔,原件寄回船籍港船檢機構歸檔。
3.2 加強技術合作,統一檢驗流程和標準
在“莫干山協議”基礎上,借助其成功經驗,細化協議內容、建立常態化機制,開展技術合作和交流,實現技術共享和行業協同發展。前期也可制定統一的檢驗流程,根據船型和檢驗種類制定缺陷案例手冊,統一執行標準,待條件成熟后可申請建立“長三角船檢一體化”質量管理體系。
3.3 整合船檢資源,實現多樣化合作
長三角區域各船檢機構由相關主管部門協調,根據自身船檢資源,結合安徽省駐點營運檢驗工作經驗,在全面發展長三角船檢一體化基礎上,開展定點定期駐點營運檢驗、建造檢驗聯合檢查、圖紙區域會審等專項合作方式。
(1)在長三角船舶營運集中區域,設立長三角船檢營運駐點辦事處,集中開展營運船舶的定期檢驗。目前,安徽和江蘇依托泰州綜合執法局所屬“壹號躉船”成立蘇皖船檢一體化通檢互認工作站,開展營運船舶定點檢驗。后期可根據其試點經驗,考慮增設檢驗點,優化檢驗方式。
(2)根據各區域船舶制造廠業務情況,建立展局部建造聯合檢驗機制。針對安徽籍在揚州建造船舶,目前安徽省淮河船檢局和揚州船檢開展聯合檢驗試點,并將其作為2022年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長三角海事一體化融合發展的重點任務。
(3)成立長三角船檢審圖中心,長三角區域內船舶行業專家擔任中心審圖人員,由審圖中心批準的圖紙可在長三角區域內使用。后期結合“莫干山協議”內容,各船檢機構審查批準的圖紙可在區域內互認。目前皖江船檢局和南京船檢正在推進建立圖紙會審機制。
3.4 開設長三角船檢一體化宣傳平臺
創建“長三角區域船檢一體化”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利用網絡平臺和各船檢機構現有宣傳渠道,開展長三角船檢一體化政策宣傳和政務公開。鼓勵船東、船務公司等利用“長三角船檢一體化”機制,積極推進船舶檢驗等相關業務服務。
4 結 語
船舶檢驗技術涉及面廣、責任重大、分工明確、檢驗管理流程復雜,在“長三角區域船檢一體化”工作中可能存在個別與現行船檢管理體系沖突的現象,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以及“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整體推進,長三角三省一市應利用區位優勢,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在滿足船檢需求的前提下,積極協調和爭取政策支持,配合交通運輸部和海事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工作,進一步提高區域船檢技術和服務水平,優化檢驗流程、加強合作,為水運發展、交通強國及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