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卿 馬智君


英語在基礎學科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課程覆蓋面廣、教學內容豐富。因此,創新英語學科的教授形式,是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英語在基礎學科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課程覆蓋面廣、教學內容豐富。因此,創新英語學科的教授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山東職業信息技術學院根據政策指引及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與高職英語有機融合的實踐探索,對課程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實施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職英語的必要性
(一)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地位
在近年來各大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為怎樣做好社會主義辦學、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指明了方向。邁入新世紀,文化入侵、軍事霸權、經濟制裁等事件時刻提醒著我們要自立自強。少年強則國強,守護社會主義陣地、發展社會主義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奮斗。因此,全面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始終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中之重。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職英語是課程思政的有效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道路上,學校始終將此作為行動指南。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進入大學幾乎等同于步入社會,學生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時刻發生著變化,并逐步趨于穩定、成熟。經調查,超過70%的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已經形成完整且獨特的三觀,超過 90%的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會對自身未來發展投入更多地關注與思考,學生在各方面的成長尤為明顯。因此,在這一階段,學校教育的引導性作用更應充分被發揮出來,尤其是在開展思政教育上,這對于學生得以更好地成人、成材具有重大意義。
對于高職英語這一學科而言,其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一方面,課文中涉及大量西方文化,如西方節日、西方禮儀、西方人的價值觀念體系等,相較之下,課文中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較少。另一方面,受西方思想浪潮影響,學生對慶祝西方節日的熱情不斷高漲,對慶祝中國傳統節日卻提不起興趣。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到了相應的知識,卻難以使用英語傳遞中國精神。以小見大,從英語學科教學可見思政教育在學校育人體系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每個課程、每位教師都是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不可割裂而論。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職英語的可行性
高職院校開展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目的之一是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改進英語學科的教學模式,完善并豐富教學內容。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合理運用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的多樣性與價值內涵,使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形成較為清晰的認知與理解,樹立健康、正確的三觀。學生通過英語學習,既收獲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也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對比之下,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學生自發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當代大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是時代賦予的嶄新使命。此外,英語學科中的多元文化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技能、有效進行跨文化溝通具有重要意義。上述內容都可視作英語學科獨有的特點,其對常規的思政課程起到了有益的補充作用,形成了學科協同的良好效應,進一步推動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職英語的實踐路徑
(一)課程設計
1.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對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學校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融入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模式,拓展了學校育人的深度與廣度。
2.挖掘英語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教師在備課、授課的過程中應注意挖掘英語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現更為合適的教育教學資源,創新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選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及講授重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 使單調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學習與了解,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主動繼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形成良好品質。例如,在講解 A Shaky Start(忐忑的第一堂課)時,教師抓住開學第一課的契機,讓學生嘗試翻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一名言警句,引導學生珍惜時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二)課程實施
1.定制授課方案
學校定期組織英語學科教師開展研討會,集思廣益,定制專屬授課方案;鼓勵英語學科教師參加學院課程思政教學比賽,聽取專家點評;提倡教師與學生更多地進行課后交流,傾聽學生意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2.巧用中國元素
結合傳統節日等特定的時間節點,教師在授課中合理引入“話說中國節”等雙語視頻,帶領學生進一步了解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展示中華傳統民風、民俗,深入探究傳統節日的由來、發展及與當代社會的融合,在系統的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學校采用英漢互譯的形式向學生傳遞會議精神及重要思想,引導學生傾聽時代強音。
3.創新課堂引入
學校選用紀錄片“Amazing China”作為課堂引入內容,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國的地理、文化與獨特風物,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提升民族自豪感,也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強化課程拓展
結合二十四節氣,學校選用許淵沖先生《畫說唐詩》中的經典詩詞作為課后翻譯拓展練習,學生既學習到了中英互譯的技巧與要領,也領略到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如早春時節,教師便帶領學生共同學習《畫說唐詩》中的《春曉(A Spring Morning)》,感悟春日美好。
5.開展多彩活動
大學階段的學生對新事物有著較強的接受能力與濃厚興趣,這就要求教師精準定位,將課堂作為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的主陣地,與時俱進,探索創新。為此,學校積極開展多樣化活動,如辯論賽、演講比賽等,以增添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舉辦“紅星照耀中國”專題英語演講比賽,以演講的形式幫助學生對中國式的發展之路產生更為深刻的領悟,激發了學生了解祖國歷史、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三)課程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需持續化開展,并非一日之功。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學校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與英語學科的融合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課程融合持滿意態度。在此期間,學生的思想境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實踐活動、志愿者公益服務、問題素質拓展等第二課堂成效顯著。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刻不容緩,高職院校英語學科的思政教學資源仍有待開發與完善。未來,學校將繼續帶領英語教師共同學習、研究,全面了解學生需求,探索出一條英語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辯證統一、持續發展的實踐路徑。
【徐瑞卿,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馬智君,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講師】
責任編輯 趙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