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憶來 周寅雁



學校德育要不斷創新途徑和方法,努力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與實效性,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本期“樣本”所展示的幾則案例,都是各校基于自身實際,依據教育方針政策,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對德育工作的積極嘗試與創新實踐。事實證明,這些舉措都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益探索。
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是杭師大東城教育集團旗艦校。從德育工作的整體布局來看,學校為思政一體化建設提供了機制保障,通過設立 “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育人方針,堅定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重要目標。本文從建設思政一體化機制、開展思政聯合教研、貫通學部思政綜合實踐等幾個方面入手探索九年一貫制學校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路徑。通過聚焦小學與初中兩個學段,利用學校九年貫通的“四葉四品”評價體系助推思政教育深入開展,為探索思政一體化建設提供了可資參考的經驗。
一、思政一體化建設的機制保障
(一)黨委領導的思政中心推進思政一體化
思政一體化建設首先需要從學校高度將思政教育納入重點工作,從而完成學校整體布局的升級,建立了以書記為思政一體化建設負責人,黨委委員、校級干部為思政一體化建設中心成員的“黨委領導的思政中心”,保障工作推進力度。豐富思政一體化工作內涵,讓黨建牽手學生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在工作架構中新增了“黨建引領紅色課堂,發揮和潤教育基礎功能”這一支架。通過微黨課、少年團課、紅領巾少先隊課協同,打造“黨團隊一體思政貫通課”,擦亮“紅”的底色。
(二)思政教研組升級提質保障一體化教研
在學校思政一體化建設機制的保障下,學校原有的道德與法治小學、初中社會教研組升級為“思政一體化”聯合教研團隊。學校小學部道德與法治教師隊伍共79人,其中初中社會教師7人,還有由2位校級領導領銜,2位德育中層、4位組長,10位骨干教師組成的一個核心團隊。在學校的支持下,教研組完成兩個學部的協調工作,保證團隊聯合教研時間,深入研究思政一體化理論,聚焦思政一體化教學的重點、難點、堵點,討論解決的方法與路徑。
二、思政一體化課內外實踐探索
(一)思政小課堂:主題聯合教研探索,貫通學段教學
學校成立思政一體化教研組后,除了分學部教研的常態化工作外,通過發揮九年一貫制的時間、空間優勢,打破學段壁壘,定期進行跨學部聯合教研。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1.聯合教研的焦點:同題教材共研
義務教育學段長、跨度大、教材內容多、學生變化復雜。目前思政一體化建設中不同學段教材存在銜接問題,例如教材內容重復、缺乏整體性、銜接性不夠強等。一線教師對整套小學與初中教材都進行共同研究,顯然時間、精力上難以實現。因此教研組為解決這些問題,循序漸進進行聯合教研。針對思政教學較少關注年段銜接、缺少一體化教學設計的主要矛盾,學校首先從教材中關聯性強的主題作為突破口,通過跨學部協同教研,立足本年段目標,遠觀教材中相關主題的發展目標,選擇共同主題的教材進行研究。其次每學期確立一個主題進行聯合教研,并就一個主題深度共研,逐步提煉中小學思政一體化的切實做法和經驗。例如在初期的聯合教研中,選定了四年級上的“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和七年級上的“讓家更美好”兩課,圍繞“家庭責任”這個主題,進行教學共研。
2.聯合教研的落點:同題銜接教學
同題銜接教學,需要根據課標課程內容的脈絡進行梳理,做好內容銜接。從目標來說,學校選擇的兩課都是在強化家庭成員的意識和對家庭歸屬感的培養。四年級的這一課是對家庭責任的啟蒙,而七年級的“家庭責任”重在主動解決家庭矛盾,教育學生逐漸成為家庭成員中有力量也有能力的一分子。不同年段的學生對于同樣主題的學習,存在的認知和關注點是不同的,不同年段的學情差異就是思政一體化教學的基礎。因此,學校以教學實踐來促進共研,通過不同學段的課堂教學研究,實現責任意識的有效銜接,確立貫通的“家庭責任”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從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或提出建設性意見角度,促使其處理家庭矛盾的參與度、主動性更深入。不同年段學生參與家庭建設的方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而定,側重的目標就很清晰,避免“學得過淺”和“挖得過深”的問題。
3.聯合教研的結點:教師隊伍聯動
九年一貫制學校進行思政一體化的研究時,更需要進行教師隊伍的聯動。一是通過定期集體備課的模式,實現教師跨學段、跨層次的協作教學與研究,實現不同學段思政課互聯互通。二是舉辦跨學部主題教研活動,擴展思政課教師的學術視野。教師通過教研活動可以借鑒相鄰學段思政課教師先進的教學經驗,提升自身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通過聯合教研,不同學段的教師學會應用情境體驗的方法,尤其是對中小學生而言,在課堂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能增強教學的感染力、親和力和實效性。在初中學段,則可以采用情景劇表演、播放時政熱點視頻、模擬采訪等形式,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進行感受。
(二)社會大課堂:實踐活動系統架構,協同育人資源
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善用社會大課堂,與思政小課堂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思政課與現實相連、與時代同頻共振。習總書記說:“思政課的本質就是講道理”。在社會大課中,用活用好各種資源,才能豐富學生的思政體驗,讓道理變得生活鮮活。學校對德育活動進行了梳理,挖掘思政內涵,形成序列化、系統化的思政實踐活動,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
一是主題課程序列化。思政課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的主題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根據思政課程學段內容與目標,了解本學段學生的價值觀發展水平,開發好主題課程,使之序列化,不斷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學校的思政主題課程,采用參與學生活動時長、靈活運用 “大小課”的方式。小課20~50人左右,大課一般是以年級為單位,大小課時長根據活動主題按需安排。主要包括以下三類課程:第一類,常態活動賦予新的內容與方式,形成的序列班會課程、序列晨會課程;第二類,“2+3”成長課程,關注兩個起始年級(一、六年級)和三個銜接年級(三、五、九年級),通過為期一周的校本銜接課程(幼小銜接、中小銜接)實現育人目標;第三類,黨團隊一體化校本課程。學校因地制宜打造紅色主題場館,自編“少年團校”“紅領巾微黨課”“芽芽入隊”等專題的黨團隊主題校本課程、自制黨團隊微課,做走心的紅色教育。
二是活動課程系統化。小學以認知認同為核心,初中以體驗感悟為核心,學校將走讀課程、年級組德育實踐課程也統整到思政教育體系中,通過活動促進認同,通過活動提升感悟。一至五年級主要以生活鏈接為主,六至九年級則以走進社會大課堂為主。每個年級都有圍繞主題形成系列活動群,螺旋上升,旨在從生活中感受愛、學會擔當、明白自律的價值、明晰自己的目標。例如“走讀杭州”活動課程針對六至九年級學生而設計,包括走進名企體驗工匠精神;走進軍營感受軍人浩然正氣;走進名校點燃奮斗激情。
三、“四葉四品”評價助推思政教育深入開展
學校以“四葉草”幸福草為寓意,希望培養出有“仁愛之心、健康之體、智慧之腦、責任之肩”四種核心品質的人。將思政教育系統地融入日常教育活動中,升級原有“四葉草少年”的習慣養成指標,與思政教育內容匹配:真誠待人真愛、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擔責任、自信自強樂觀、遵守規則意識、講究效率意識、友善合作合作意識、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主動學習自我能動性、獨立思考獨立、學用結合勇于實踐、總結反思勤于思考等。因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年齡跨度大,成長特性的差異大,因此下設指標的具體制定分為“一至五”和“六至九”二個學段,呈現階梯性發展。四個一級指標下分兩個學部,各自下設了若干個二級、三級指標。評價指標呈現不同年段的特征但又相互銜接,貫通九年級。
圍繞思政教育開發的實踐活動設計評價類目,使一至九年級的“四品”評價切合主題,融合到綜合實踐活動評價項目表中,努力貫通年級,從橫向與縱向結合看待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哪怕是“微光”,也值得我們去放大,每個學生的成長都需要被看見,需要被鼓勵,讓學生能從貫通的思政綜合實踐活動中體悟與成長。
東城實驗學校通過立足國家規定的思政課程,設計開發、創新相關聯的主題課程、活動課程的內容與形式,將之統籌融合到思政教育體系中,使思政一體化建設在一貫制學校中,更凸顯銜接、貫通的特質,助推縱深,努力實現“貫通九年一盤棋”,做好培根鑄魂工作。
【沈憶來,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副校長,高級教師;周寅雁,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思政聯合教研組小學部組長,一級教師】
實習編輯 遲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