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新媒體概論課程作為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基礎課,明確了創新創業的教學目標,推進新媒體創新創業內容更新,確定“注重應用、服務地方、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將新媒體專業知識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將業界資源和實踐項目融進課程,利用學院已有的實踐基地和產教融合基地,培養人才與服務地方發展相結合,努力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新媒體創新創業人才。
【關鍵詞】專創融合;新媒體概論;教學模式;新聞傳播
2015年和2018年,國務院先后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要求改革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及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南陽師范學院順應國家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通過各種實踐基地、產教融合項目、科普基地園來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貫徹落實高等教育有關文件和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樹立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新媒體概論課程作為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基礎課,積極按照“專創融合”要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更好地發揮與傳媒行業關聯度高、應用性強的優勢,對于提高新媒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以培養新媒體創新創業人才為課程教學目標
(一)新媒體概論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契合點
首先,新媒體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創新是新媒體的生命力所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即時性、開放性、個性化、分眾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傳播、檢索便捷、融合性等”。[1]隨著新媒體平臺的不斷完善,以及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新媒體創業機會更加多元化。截至2022年7月,我國標注為數字職業的職業達97個[2],這些新媒體工作具有就業前景好、進出門檻靈活、兼職性強等特點,是拓寬大學生創新創業渠道的有效途徑。
其次,當代大學生不只是新媒體的使用者,更是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創造者。他們作為網絡的“原住民”,有著與生俱來的互聯網思維和敏銳的網絡感知能力,通過網上的熱點和用戶反饋,能快速地察覺出選題方向,能學習并運用新媒體技術對這些內容進行挖掘與創作。通過新媒體概論課程,可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通過以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為代表的網媒、手機APP等,使策劃和制作的文字、音頻、視頻內容得到快速傳播。
最后,新媒體概論課程的教學大綱和內容不斷更新和調整。作為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和入門課程,采用中國人民大學匡文波教授主編的《新媒體概論》作為教材,這一教材分別在2013年、2015年和2019年進行了三次再版修訂,一直保持對新媒體的理論、技術和案例等進行更新,能夠反映當前國內外新媒體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時,任課老師也會依據教材理論框架,不斷補充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的熱點、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新媒體受眾需求的新變化、技術突破的新契機、媒體發展的新態勢,從而激發學生新媒體創新創業的熱情。
(二)新媒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明確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依據,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期待學生獲得的能力和結果。新媒體概論課程作為教育部指定的學科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專業自信和創新就業意識培養起著關鍵作用。在“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正在重塑新的媒體生態和傳播格局,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和社會變革、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3]新媒體概論課程順應這一趨勢,教學目標著眼于將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目標相結合,明確了教學總目標和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養目標和思政目標。
1.課程總目標
使用新媒體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培養具有高度政治責任感、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媒體創新創業人才。
2.專業知識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新媒體傳播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掌握新媒體的基本類型和特征,學習新媒體的發展歷程、技術邏輯以及新媒體相關管理、輿情、知識產權保護等內容。
3.綜合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新媒體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在媒體應用方面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具有新媒體的運用能力和運營能力,并能夠使一部分學生掌握新媒體學術研究領域的選題、寫作方法等技能,為進一步深造提前打下堅實基礎。
4.基本素養目標
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和較強動手能力的新媒體人才,能夠勝任媒體、網絡平臺、政府機構、企業宣傳等方面新媒體工作崗位需求,全面提升學生媒介素養。
5.思政教育目標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本課程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務,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政治立場、人民情懷、責任擔當的高素質全媒化創新創業人才。
修訂后的教學目標更加側重學生新媒體實踐操作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并設置了“創辦你的自媒體品牌”的創新項目,展開專創融合式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實踐,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注重與時俱進更新課程創新創業教學內容
本課程采用中國人民大學匡文波主編的《新媒體概論》(第三版)作為教材,教學內容分為新媒體概述、新媒體形態、新媒體實務三個部分。課程結合新媒體發展實際,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梳理,體現出新媒體專業知識傳授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同向同行原則。
首先,在新媒體概述部分凸顯新媒體發展的底層邏輯,主要講述新媒體的定義、特征、形式、內容、應用場景、傳播規律和發展史;帶動學生熟悉新媒體前沿課題,如推薦算法、虛擬數字人、元宇宙、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短視頻、直播帶貨、技術賦能、二次元、知識付費、文化傳播等;引導學生對比新舊媒體,從根本上認識新媒體發展的動力,夯實新媒體思維、新媒體創新、新媒體創業的基礎。
其次,在新媒體形態演進部分,了解Web1.0時代的搜索引擎、門戶網站和電子商務,它們是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基礎和重要領域,鼓勵學生擴大電子商務知識,積極嘗試電子商務就業創業。進入Web2.0時代,社會化媒體發展如火如荼,微博、微信、抖音等是當下新聞傳播和內容生產的生態系統,短視頻、直播更是個人塑造社會形象獲得影響力的重要平臺,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就業創業的基本空間。引導學習新媒體的熱點議題如“元宇宙”“數字人”“人工智能”,認識新媒體未來發展方向,自覺構筑個人自媒體品牌內容,樹立終身學習和成長的自覺意識。
最后,在新媒體實務部分,培養互聯網思維,包括用戶思維、大數據思維、迭代思維、極致思維、平臺思維等思維模式;掌握媒體融合及網絡文化特質。在此基礎上注冊和運營自媒體賬號,學習用剪映、喀秋莎等剪輯軟件制作短視頻,打造具有個人內容特色的自媒體品牌,積累個人參與開發和運營社會化媒體的知識和能力。
課程更新的內容更加適合展開專創融合教學,需要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思考和實踐練習,如“新媒體的技術動力”一章設置了“新媒體的底層邏輯和互聯網思維”的討論話題,“社會化媒體”一章設置了“創辦你的自媒體品牌”的項目任務,“短視頻平臺”一章設置了“注冊和運營視頻號,學習制作短視頻”的項目任務……根據專創融合教學的需要,課程在相關章節設置1~2個創新創業話題和項目,這些內容與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和能力有較高的相關性,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新媒體創新創業的熱情。
三、秉持“注重應用”的教學設計原則
課程團隊在教學過程中確立“注重應用、服務地方、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設計原則,充分利用學院已有的實踐基地和產教融合品牌,采用“教學平臺+創新項目”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端與課程端的壁壘,增強其創新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一)注重應用,服務地方
提升新媒體崗位工作能力,課程組對照實踐基地和企事業宣傳單位對新媒體崗位能力的要求,全面歸納整理新媒體工作的任務與過程,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像、視頻提高新媒體內容創作表達效果的能力,重點訓練新媒體選題策劃、內容表現、文案寫作、融合傳播、多平臺發布等技能。
借助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課程組依托學院與當地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張仲景博物館、南陽市艾草協會等機構的合作,實施產學研用協同一體培養。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媒體機構和博物館,提煉仲景文化傳播、艾草文化傳播、漢文化傳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邀請專家進課堂,總結交流創新創業經驗,挖掘學生的創業潛力,幫助他們積累實際操作經驗。2021年12月,《永不消逝的電波》《典籍里的醫圣》兩部作品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線;2022年9月,《大艾無疆》《獨山琢玉》獲第十六屆中國好創意暨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創意獎。這些作品通過舞臺表演、朗誦、短視頻等形式傳播地方特色文化。
(二)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1.學生主體體現在堅持以項目驅動學生自主學習
開學第一課就明確設計“創辦你的自媒體品牌”創業大練兵項目,要求所有學生參與,根據興趣和特長設計自己的自媒體品牌,在社交媒體平臺申請并經營個人自媒體賬號。
很多同學本身有發表作品和表達觀點的熱情,已經開通有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賬號;也有同學比較低調,較少在互聯網進行內容展示。通過“創辦你的自媒體品牌”創業大練兵項目,調動同學們使用互聯網輸出內容的熱情,將個人自媒體賬號的內容進行集中和提煉。這些自媒體賬號有傳播展示漢服文化的,有賞析評價影視鏡頭的,有介紹分享地方美食的,有探索古建筑傳統文化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樹立新媒體時代的創新創業思想,并且能夠從內容生產、媒介運用、信息形式、目標用戶等多個角度進行創新創業的思考和提升。
2.教師主導體現在打造真實科學的專創融合學習場景
教師多方聯系實踐基地和產教融合基地,定期安排學生參觀短視頻創作、文案設計、編輯排版等工作,將傳媒領域實際工作中常用的各種技術引入課堂,幫助學生將理論、實踐融會貫通,為學生打造真實、科學的專創融合學習場景,豐富其創業經驗和心得體會,進而產生與新媒體相關的創業理念。
一方面,教學過程中將已有應用型研究課題與學生課程實踐、創新創業比賽緊密結合,變知識灌輸為能力訓練,從純理論教學轉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課前、課中、課后師生齊參與”的學習共同體。同時,邀請傳統媒體、企業和新媒體技術人員做學生的行業導師,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到新媒體轉型和融合的實踐和成果,了解企業在品牌宣傳、營銷等方面對新媒體的開發和應用,學習新媒體各類應用背后的技術知識。
另一方面,考核環節體現專創融合的導向,不再單純以考試成績的高低論優劣,而是將創新創業項目貫穿平時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三個評價環節,即開課初期要求學生開通新媒體個人賬號,編創運營具有個人特色的內容,優秀作品升級發表在課程新媒體賬號并推薦參加各類競賽。具體考核方式和分值占比如下。
①平時作業成績,主要根據學生課堂學習表現和完成項目作業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占總成績的20%。
②期中作業成績,布置學生策劃并運營自己的新媒體賬號,在個人的自媒體賬號上進行內容制作和發表,優秀內容再吸納到本課程的新媒體平臺賬號“弘新傳美”“李老師學習區”發表,同時鼓勵在各級各類期刊上發表,占總成績的20%。
③期末考試成績,引導學生總結個人自媒體運營過程中的心得、經驗,同類內容的比較,不同平臺的推廣和收益比較,已發表作品的點贊量、評論分析報告,占總成績的60%。
“注重應用、服務地方、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設計原則旨在為學生提供拓寬視野、增強創新創業能力訓練的機會。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優秀項目成果進行優化升級后,將會推薦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學科競賽,或在媒體平臺上發表,從而使培養人才適應社會需求、適應地方發展,充分發揮課程的輻射作用。
四、結語
交叉融合研究是本課程首要特色,新媒體不僅僅是媒體,還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形態。因此,課程內容立足媒體、傳播,而且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課程設計打通了新媒體專業知識和實踐創新的壁壘,既提高業務能力又服務社會,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融入社會的能力與價值觀念,實現專創融合一體化。
創新思維是本課程另一大特色,一是課程內容與時俱進,跟進諸多新媒體理論和議題,幫助學生適應日新月異的新媒體創業挑戰;二是考核方式新,課程采用項目驅動,把創新創業內容融入教學方法、學生實踐,通過翻轉課堂、在線學習、學科競賽,大大提高學生的獲得感。
知名學者彭蘭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沒有定態的對象,新媒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動,一大突出特色是變。”[4]因此,新媒體概論課程也必須每時每刻都與時俱進地成長,通過學練結合、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創新創業傳媒人才。潮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20.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50次)[EB/OL].[2022-09-20].http://cnnic.cn/NMediaFile/2022/1020/MAIN16662586
615125EJOL1VKDF.pdf.
[3]陳煜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N].人民日報,2021-01-20(9).
[4]彭蘭.新媒體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