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辦財經研究院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都強調了增加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這個精神不僅具有現實意義,即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而且也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即加快推進共同富裕的步伐。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鑒于目前有關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定性的研究論述較多,而針對具體脫貧縣收入增長的定量調查研究較少,我們對河北省脫貧的贊皇縣脫貧人口收入增長做了詳細深入的調查分析。
純收入與可支配收入兩口徑比較
目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城鄉居民收入數據采用可支配收入統計口徑,而傳統農村調查和當前鄉村振興局系統采用純收入統計口徑。
兩口徑的定義
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居民收入統計采用不同的口徑。對城鎮居民的調查由統計局城市調查隊實施,使用住戶抽樣調查方法,記錄其全年所有收入,扣除繳納的稅款、社保費用及其他必要項目,剩余即為城鎮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生產生活方式有較大不同,在收入統計中長期采用農村住戶純收入口徑。調查由基層統計站點實施,采用抽樣或普查方式,記錄農村住戶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扣除相應支出后的收入總和。必須扣除的支出一般包括家庭經營必須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折舊、贈送農村親友支出、稅費支出和財產性、轉移性義務支出。
二者的計算公式為:
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交納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記賬補貼
純收入=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調查補貼-贈送農村內部親友支出
由于絕對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國家脫貧攻堅工作主要面向農村貧困居民,在對農村貧困戶建檔立卡時沿用了家庭和人均純收入這一統計口徑。原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鄉村振興局采用對建檔立卡人口的信息逐級匯總的方法得到農村貧困人口的純收入。
純收入統計的改革
農村居民純收入是針對傳統小農經營模式而設定的口徑,特別是在農民以非正規就業為主,缺少必要的社會保障支出時較為適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居民就業和經營的正規性不斷提高,收入來源更加多樣,社會保障逐步完善,純收入統計的內涵過于狹窄。另一方面,農村居民純收入統計的規范化、標準化程度低,各地把握的尺度有所不同,對了解農村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和制定相應政策都造成了影響。
面對新形勢,國家統計局從2013年開始實施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統一發布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按常住地區分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十二五”期間仍推算發布農村居民純收入;從2016年開始,不再推算發布農村居民純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解釋,農村居民原純收入口徑與現行可支配收入口徑的區別在于,可支配收入需從純收入中扣減繳納的社保費用等轉移性支出和生活貸款利息等財產性支出。
但是,目前鄉村振興局掌握的建檔立卡脫貧人口信息匯總系統仍然以純收入為統計口徑。在比較鄉村振興局數據和統計局數據時需要注意口徑的計算和轉換。

分析思路
在贊皇縣調研過程中,縣鄉振局提供了脫貧人口的人均純收入數據,及其中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和轉移性的明細分類。而根據石家莊市統計年鑒的有關數據,利息支出只占農村居民支出很小的部分;社保支出相對利息支出之比較高,整體占比依然不高,而且僅影響轉移凈收入的多少。因此,在以下的分析中先將贊皇縣脫貧人口的純收入和統計年鑒中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做大致的比較,然后計算四類收入增長情況和對總收入增長的貢獻率,最后計算農村居民的平均社保支出比例,用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加上平均社保支出,在純收入口徑下比較贊皇縣脫貧人口和石家莊市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這樣就能對數據的可比性和分析的嚴謹性做較好的協調。
贊皇縣脫貧人口的收入增長情況
根據石家莊市2021年統計數據,贊皇縣2020年末城鎮常住人口8.18萬人,農村常住人口15.67萬人。根據贊皇縣提供的資料,該縣建檔立卡的脫貧人口在2022年有15564人,大致占農村居民的10%。
表2報告了河北省、石家莊市和贊皇縣城鄉居民2015年以來的收入增長情況。贊皇縣脫貧人口自脫貧攻堅以來收入有了顯著增長。2015年,贊皇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人均收入按純收入口徑統計只有1800余元,遠低于該縣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低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農村居民11000余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2020年,贊皇縣脫貧人口的人均純收入達到8150.79元,相當于全省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9.5%,石家莊市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8.1%,贊皇縣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4%,反映了贊皇縣脫貧攻堅工作的巨大成效。
表3計算了人均收入的歷年增速。河北省和石家莊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較為平穩,保持在8%左右,2019年收入增長較快,超過9%,2020年增速降至7%左右。贊皇縣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收入增速顯著高于省市全體農村居民的水平。贊皇縣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2020年前保持在10%以上,2018年達到25.5%。贊皇縣脫貧人口的人均收入在脫貧攻堅初期的2016年增長了112.5%,2017年增長了14.1%,達到4000元以上;但是在2019年僅僅增長了3.7%;2020年以后恢復了較快增長。
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來看(見表4),石家莊市城鄉差距大于全省水平,原因在于城鎮居民收入相對全省水平較高。贊皇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幅高于石家莊市和河北省水平,其中農村居民收入過低是主要原因。從發展趨勢來看,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的城鄉差距都呈縮小趨勢。贊皇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對縮小縣域城鄉差距有重大貢獻。
按四種收入項目分析贊皇縣城鄉居民收入
收入統計的四種項目是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減去了相應的必要支出,統計為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純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主要在財產性和轉移性支出的扣除上有所調整。
四項收入的具體構成
1.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主要包括工資、從政府或雇主獲得的實物福利折價、其他工資性收入。其他工資性收入主要包括住房公積金、辭退費、稿費翻譯費等勞動所得。
和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絕對數額和占總收入比例都較低,其中又以工資為主,其他勞動所得很少。由于就業機會不多,貧困人口工資性收入比其他農村居民更低,脫貧攻堅工作大幅提高了他們的工資性收入。根據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促進脫貧人口就業,加快工資收入增長是鞏固脫貧攻堅工作、防止發生大規模返貧的主要工作方向。
2.經營性收入。經營凈收入是居民從事農業、工業、服務業經營活動,扣除各種成本和必要支出后得到的凈收入。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占總收入比例一般高于城鎮居民,其中第一產業經營收入占主要部分;第三產業經營收入近年來增長迅速,接近甚至超過第一產業經營收入。
以石家莊市農村居民為例,人均經營凈收入在2014年到2020年之間從1989.67元增長到3557.34元。第一產業經營收入在1500元上下浮動,占比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經營收入的數量和占比都有明顯的提升。第二產業經營收入也有一定增長,但所占比例較低。2016年以前,經營性收入統計上存在“其他”項,但是綜合多年情況,經營凈收入發展的總體趨勢是明確的。
在石家莊市,第一產業中的農業和畜牧業是主要收入來源,林業和漁業收入極低。這反映了自然資源稟賦對農民經營狀況的強烈影響。第三產業中批發零售和交通運輸是農村獲得收入的主要行業。第二產業中制造業收入份額近年來顯著提高,占第二產業經營收入的絕大部分;建筑業和采礦業急劇下降,采礦業收入近年來已經接近于0。
貧困人口受制于資源稟賦,經營性收入的增長殊為不易。但是贊皇縣具有丘陵、山地、森林、經濟作物、知名景區等各種資源,自然資源稟賦在石家莊市乃至河北省都有突出特點。如果贊皇縣能利用市場機制較好地開發各種資源,實現林果業和旅游業轉型提升,將有效提高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的經營性收入。
3.財產凈收入。財產凈收入主要包括利息凈收入、紅利收入、轉讓承包土地租金、財產出租租金、自有住房虛擬租金等類別。
城鎮居民的財產凈收入大部分來源于自有住房的虛擬租金。農村居民沒有住房的虛擬租金,財產積累少,財產凈收入對收入增長貢獻較小。農村居民相對較高的財產性收入有轉讓承包土地收入和出租房屋收入。根據石家莊市統計年鑒,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達431.74元,其中轉讓承包土地收入為148.86元,出租房屋收入為108.04元,紅利分配、出租機械等其他收入不超過百元。
財產凈收入與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一起可視為市場機制帶來的收入。脫貧人口特別缺乏財產積累,土地開發和流轉的程度較低,財產凈收入一般來說只能作為工資性、經營凈收入的補充。發展現代農業、旅游業,提高承包土地、農村住房等要素的市場價值,是促進農民財產凈收入增長的必經之路。
4.轉移凈收入。轉移凈收入是轉移性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社保支出等在內的轉移性支出的凈值。社會保障支出只計算自付部分。城鄉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均以養老金收入為主。農村居民的養老金收入中,離退休金和新農合養老金占有較大比例。
轉移凈收入的增長在脫貧攻堅工作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鞏固脫貧攻堅,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今后的工作應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縮小城鄉社保差距為著力點。
省市縣居民四類收入比較
表5比較了歷年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城鄉居民的人均四類收入。城鄉居民均以工資性收入為主要來源,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更高,經營凈收入低于農村居民。相對于河北省水平,石家莊市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略低,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較高,城鄉居民的經營凈收入都較低。
贊皇縣脫貧人口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低于河北省和石家莊市的水平;工資性收入在2020年以后增長明顯;經營凈收入雖然也有增長,與全省、全市農村居民的平均水平仍然差距較大。
城鎮居民的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一般高于農村居民的水平。石家莊市農村居民的兩類收入與全省水平相近,財產凈收入略高于全省水平。但是贊皇縣脫貧人口的兩項收入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其中轉移凈收入2020年到2022年均高于2000元。調研得知,縣政府為脫貧人口提供社保補貼,脫貧人口轉移性支出中自付費用很少。而贊皇縣脫貧人口的財產凈收入顯著高于省市農村居民的平均水平。其原因是贊皇縣將政府(包括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劃撥的產業銜接資金進行產業項目投資,形成村級資產,讓全體脫貧戶享有該資產的收益權。產業經營主體每年按照協議約定的6%的資產收益率向脫貧戶分紅。代表性的產業經營主體如利通商貿公司,是知名品牌“六個核桃”最重要的原料供貨商。贊皇縣每產業銜接資金每年的投資收益大約為2160萬元,分紅可以使脫貧人口每年人均財產凈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投資收益分紅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工作中值得進一步研究的重要經驗。
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收入,而且在純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兩個口徑中變化不大。比較贊皇縣脫貧人口和省市全體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圖2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贊皇縣脫貧人口的工資性收入相當于河北省農村居民的30%左右,石家莊市農村居民的20%左右。2020年,贊皇縣脫貧人口的工資性收入提高到河北省農村居民的50.7%,石家莊市農村居民的39.5%。
贊皇縣脫貧人口在經營凈收入方面的差距更大(見圖3),最高不超過河北省農村居民的20%和石家莊市農村居民的33%,2018年到2020年間的相對比例更低。由此可見贊皇縣脫貧人口在經營凈收入上的差距具有持續性,沒有明顯改善趨勢。
四類收入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
貢獻率是收入增長分析中的重要指標,某項收入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定義為:
(該項收入增量/總收入增量)×100%。
表6報告了四類收入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從河北省農村居民情況看,工資性收入的貢獻率是最高的,但是低于全省所有居民的水平。經營凈收入的貢獻率5年中保持上升趨勢,在2020年增至38.2%,與工資性收入的貢獻率43.7%相去不遠。財產凈收入的貢獻極低,在2%上下。轉移凈收入的貢獻率低于全省居民的水平,但均高于10%。

石家莊市農村居民四類收入的貢獻率變化較大。工資性收入在2016年對收入增長的貢獻達200%以上,而2020年急劇下降至負值,成為收入增長的拖累因素。經營凈收入貢獻率發展趨勢正好相反,從2016年的-66%迅速上升到66.6%,成為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財產凈收入的貢獻率在2016年也是負值,其后4年轉正,高于全省農村居民的平均水平。轉移凈收入的貢獻率在2017年由負轉正,之后持續大幅高于全省農村居民的平均水平,在2020年成為僅次于經營凈收入的收入增長主要動力。石家莊市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表現應當視為省會和工商業中心城市受新冠疫情沖擊的反映。
贊皇縣脫貧人口的收入增長趨勢與全省全市農村居民的情況都有較大不同。分階段來看,2016年,贊皇縣脫貧人口的四類收入貢獻率和趨勢與全省、全市的情況大體一致。2017年和2018年是第二個階段,轉移凈收入成為脫貧人口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達到100%以上,其他幾類收入貢獻較低,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負面作用。
2019年,贊皇縣實施面向脫貧人口的產業投資分紅以后,財產凈收入的貢獻率達到140.2%。轉移凈收入的貢獻率依然較高,但是已經開始下降,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的貢獻率均為負值。脫貧攻堅工作通過財產凈收入將脫貧人口的人均收入穩定在4000元以上,達到5000余元。
2020年以后,贊皇縣脫貧人口的收入增長模式轉入正軌。工資性收入成為主要動力,而且在2020年沒有受到疫情沖擊。但是經營凈收入的增長依舊不理想,低于全省全市農村居民的水平。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的貢獻率大幅縮小。
石家莊市城鄉居民的轉移性支出
表7報告了根據石家莊市統計年鑒整理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轉移性支出情況。其中個人所得稅支出較低,社會保障支出較高,農村居民兩項支出均低于城鎮居民。從2014年到2020年,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支出呈現出波動性增長趨勢,城鎮居民從1039.55元增至1436.01元,農村居民從124.15元增至299.19元。
社會保障支出中,城鄉居民均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主。城鎮居民繳納的養老保險金額高于醫療保險,農村居民相反,個人繳納的醫療保險近年來一般高于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還繳納相當數量的失業等其他保險,農村居民的其他保險繳納接近于0。
城鎮居民的轉移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4%到5%之間,其中社保支出占比在4%左右。農村居民轉移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2%左右,其中社保支出占比在1%到2%之間,平均值為1.66%。由此可以較嚴格地估計脫貧人口與全體農村居民在純收入口徑下的收入差距。表8報告了計算結果,贊皇縣脫貧人口的人均收入達到全體農村居民的82.1%。
政策啟示
以上分析可見,贊皇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脫貧人口收入結構有待鞏固優化,應當把加快提高農村居民特別是脫貧人口人均收入作為縮小城鄉經濟差距、破除二元社會結構工作重點。
首先,必須把工資性收入增長作為促增收、防返貧的最主要工作來抓。這就需要繼續擴大有效投資,增加工商業就業機會。
第二,發揮贊皇縣在林果資源、知名景區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重視提高縣域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的經營凈收入。
第三,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依靠產業投資分紅的模式,財產凈收入增長對贊皇縣脫貧人口收入增長的貢獻巨大。贊皇縣應進一步構建高效合理的資源交易和收益分享機制,力爭把脫貧人口的財產性收入維持在較高水平上。
第四,通過脫貧攻堅工作的努力,贊皇縣脫貧人口的轉移凈收入已經達到省市全體農村居民的人均水平。贊皇縣在中長期應當把在縣域范圍內縮小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收入差距作為努力方向,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縣域內率先破除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要求做出成效。
(編輯 尚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