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藍天 陳天雄
內容提要:國際話語權的強弱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體現。我國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在提升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這對于新時代增強公眾生態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塑造國家良好形象與推進國際環境公平正義具有深遠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 國際話語權 歷程
著名的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曾提出了“話語即權力”的論斷。國際話語權的實質就是權力與權利的統一,也就是指話語主體能夠憑借自身綜合實力在國際事務中自由表達自身的觀點、立場和主張,以此實現引起廣泛認同的能力。事實證明,人類歷史是一部不斷爭奪話語權的歷史,握有話語權的國家在全球治理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總結我國環境外交基本經驗,對于當代中國生態外交理論和實踐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提升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發展歷程
中國在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方面經歷的幾個發展演進過程,體現了我國在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方面的變化。
初步萌芽期:1949年-1972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較為落后,因此,“總路線萬歲”“趕超英美”“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戰天斗地”“征服自然”等口號成為這一時期的鮮明印記,更加關注將經濟建設和趕超作為國內外主要宣傳的重點和話語主題。當時,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基本處于邊緣地帶。生態建設關系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展,在國際上越來越成為關注話題,國家之間可能會因為環境問題而引起爭端,但更多的是共識,我國也逐漸與國際接軌,在國際活動中,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外交。比如,在抗美援朝期間,毛澤東同志就要求指揮員戰斗員要像愛護我們自己環境一樣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秉持對世界生態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強烈譴責美國在侵越戰爭中使用生化武器。中國還曾與越南合作研制抗瘧疾藥物,為世界生態產品供給作出貢獻。
當時黨和國家以發展生產為主要任務,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面臨冷戰的封鎖,國際環境極其惡劣,在話語問題上,我們主要是從意識形態斗爭的角度去反對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權利是爭來的,不是送來的。”①這一時期中國圍繞環境保護做了寶貴的探索和實踐,在國際社會上發出可貴的環境話語意識,但不可能具有主流話語權。
持續摸索期:1972年-1992年
在周恩來同志的推動下,1972年6月,我國派出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這標志著中國開始走向爭取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艱難道路。
在會議上,中國積極發聲,主張自身權利,并闡述中國在生態方面的基本主張和立場原則,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擁護。其一,提出要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其二,提出環境保護要加強國際合作,各國之間應在不侵犯他國主權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國際生態保護合作,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等合作;其三,提出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生態殖民,呼吁各民族國家共同維護生態環境,抵制資本主義擴張帶來的全球生態危害行為,并有權對帝國主義生態殖民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提起賠償。會議最終采納了中國代表團的一些建議,其中“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寶貴的”②被載入《人類環境宣言》。這次會議是中國在環境外交史上的第一次登場,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
1991年,中國發起并主辦了發展中國家環境與發展部長級會議,發表了具有重要影響的《北京公約》,強調環境保護是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號召發展中國家緊密團結共同維護生態權益和發展權益,改變了過去發展中國家分散的狀態。這一時期,我國在生態環境治理的國際舞臺上表現活躍,先后簽署了《國際捕鯨管制公約》(1980年)、《關于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1989年)、《關于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賽爾公約》(1990年)、《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修訂本)》(1991年)等一系列國際環境公約和議定書。③
這一階段中國環境外交數量有所增加,努力在國際環境外交的舞臺上發聲,但由于自身綜合實力的限制,以及西方發達國家長期控制國際話語的霸權地位,生態話語力量在國際社會上發揮得十分有限,環境外交還沒有成為中國外交的重點。中國爭奪生態話語權剛剛起步。
深化發展期:1992年-2002年
1992年6月,中國參加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稱里約大會),這次大會是中國在國際生態領域表達中國原則立場的重要平臺,標志著我國環境外交的重要轉折點,此后中國積極推進可持續外交和國際合作。中國在此次會議上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與發展報告》,詳細闡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內在統一關系,莊嚴地提出了中國關于全球環境問題的五項基本原則,其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被確立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原則。
中國始終堅持做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和行動派,在里約大會上簽署了《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五個重要文件。1992年8月,中國在《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報告中明確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將其確定為國家戰略。隨后,制定并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 》(1994年)、《中國環境保護21世紀議程》(1995年)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為中國開展環境外交提供了指導方向。
這一時期,中國在國際生態事業的參與度更高,在國際環境外交的平臺上活躍度也更高,推動了國際環境秩序朝著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國際影響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此時中國在全球生態領域的規則制定、議題設置、平臺搭建和話語構建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生態國際話語權仍處在弱勢的狀態。
大力推進期:2002年-2012年
2002年8月,中國參加了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鄭重向世界表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2005年4月,胡錦濤主席首次在亞非峰會完整表述“共同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這是中國基于對全人類共同利益的深化認知,為世界生態治理提供的寶貴方案。2007年4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該方案是發展中國家制定通過的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突出體現了在環境保護領域作為大國的負責精神和國際擔當。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環境保護國際合作作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確立為中國環保國際合作的基本方針,彰顯了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和實踐的質的飛躍,是我黨發展理論的進一步升華。
這一階段,我國在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尤其是氣候變化規則構建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在話語體系方面,實現了可持續發展話語向科學發展觀話語的重大轉變。但在國際生態治理領域,中國仍然更多的是推動者身份,缺乏創造具有引領作用的新理念、新概念和新話語。
成熟引領期:2012年至今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倡導以秩序、生命、發展為核心價值的一系列生態話語,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我國生態話語影響力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提升,生態文明話語體系也趨于成熟完善,不斷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智慧。
在這一時期,中國在提升生態文明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一是中國把生態文明拓展到國際層面。首先,倡導全球生態文明理念,這一理念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核心主張,提出“全球生態文明”這一新理念,倡導與世界各國共同謀劃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其次,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價值導向。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以全球視野深刻把握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構想,認為人類社會必然會走向“生態文明”共同體,同時人類社會只有實現“生態文明”共同體才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順應了全球生態治理的共同訴求,更加彰顯出我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理念。2017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首次寫入聯合國決議。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創造性提出“綠色”新發展理念。中國把“綠色”賦予人類命運共同體,將綠色發展作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路徑和重要抓手。聯合國副秘書長施泰納指出,“綠色發展”這一生態話語已經納入聯合國文件,是中國智慧對全球生態治理的貢獻。2021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提出“地球生命共同體”命題。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地球生命共同體”,彰顯了中國對于生態文明的認識視野不斷擴大。最后,中國所倡導的清潔美麗世界的理念,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目標指向。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目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指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一進步展示了中國不僅致力建設國內生態,也致力于世界生態建設。總之,這些新話語、新概念不僅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生態治理提供了方法指導。
二是綠色發展方式引領。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破解這一時代問題,提出了“兩個清醒認識”的重要論斷,要求“全黨同志都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秉著高度的實踐自覺,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全國各地區認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探索出“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相協調的新路子。2013年聯合國環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并于2016年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高度認可中國方案,認為其能夠從根本上化解環境危機,推動世界未來和諧共贏。
三是綠色國際公共產品引領。面對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各國提供公共生態產品。中國始終秉持和踐行共同建設全球生態文明的多邊主義,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綠色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推動綠色基建、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共建共享,使沿線地區享受到中國技術帶來的福利。同時積極開展南南環保合作,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為發展中國家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援助,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能力。
這一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視野、角色和作用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主張 “人類命運共同體”擴展到 “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全球視野,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和“貢獻者”轉變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國樣本的重要“引領者”,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行動展現了在世界生態領域的獨特魅力,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給世界生態文明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我國提升生態國際話語權仍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與西方生態話語相比,我國在話語傳播、話語質量、話語體系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中國提升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基本經驗
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實踐依托
中國在生態文明方面的話語要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認可和接受,關鍵是要在實際行動上下功夫。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并惠及整個世界。
首先,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大力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一系列生態保護重大工程。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持續增長,從2000年至2018年,我國森林面積增加了26.90%,成為推動全球綠化增量的首要力量,為減緩世界氣候變暖作出杰出貢獻。
其次,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安全方面。中國對此高度重視,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目前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有力地構筑世界生物多樣性安全屏障。
除此之外,我國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先后形成了庫布其治沙模式、塞罕壩經驗、柯柯牙經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治理樣板。這一系列成就為中國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注入了強有力的力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理論指導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自然主義”概念,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強調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對立統一關系,認為人與自然處在一個共同體之中,這為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當今“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命題深刻體現出中國生態文明話語延續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科學話語范式。
堅持以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為思想養料
中國傳統天人觀沒有把人類和世界作主客體之分,而是用整體式的哲學思維主張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中國傳統天人觀強調人與自然處在一個整體之中。與中國傳統天人觀一脈相承的是,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繼承了其整體性思維并形成了獨特的話語表達,例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①等話語,都體現了人與自然處在整體之中,二者是辯證統一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
堅持以綠色惠民為價值旨歸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生態話語權得以提升的關鍵所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堅定維護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指出“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生存空間,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②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向往。
中國始終堅持“以國際責任擔當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勇擔推進國際治理體系改革大任,先行先試。例如在全球氣候問題上,不僅帶頭完成了2022年碳排放目標,并莊嚴承諾力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做法和智慧,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與普遍贊譽,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認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實際行動使山河恢復了以往的美麗,在給全人類提供良好氣候這一生態產品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提升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價值意義
當下,中國積極主動應對全球生態危機,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公認的成果,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答案。中國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提升對于增強公眾生態自信、提高生態文化軟實力、推進國際環境正義與公平具有重要意義。
增強公眾生態自信
中國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對于樹立和增強公眾生態自信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增強了公眾對生態道路的自信。中國生態文明實踐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生態權益為目標,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路。這一道路是我國應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積極探索,是中國生態道路何以自信的力量所在。
第二,增強了公眾對生態理論的自信。中國生態文明理論正是在應對現實生態問題下政治變革與學術研討之間協同的結果,超越了生態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對立,以中國哲學特有的系統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
第三,增強了公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維護生態文明的獨特優勢的自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概括為十三個方面。其中,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充分彰顯。從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的治國執政理念,到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再到黨的十九大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黨的二十大全新賦予生態文明建設以戰略定位,提出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本質特征,無不體現了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統攬全局的作用。
第四,增強了公眾對生態文化的自信。中國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彰顯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的有力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是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發展而成的具有中國風格的生態文化,具體表現為植根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與汲取西方生態思想精華三方面。
提升生態文化軟實力
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提升對國家軟實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利于國家生態文化傳播,促進國際理解認同。中國生態文化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生態智慧和生態理念,通過對外闡述生態話語,從而達到中國生態文化有效傳播。第二,有利于引導國際輿論議題,造就利我環境。誰掌握了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誰就能在生態文明領域的國際輿論中形成主導地位,從而引導民眾態度,制定利我的國際規則體系。第三,有利于國家價值觀念傳播,擴大理論貢獻。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黨和政府站在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上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代表了最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訴求,中國生態話語影響力得以空前提升。
塑造國家良好形象
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占有的話語優勢,頻頻炮制出各類“中國威脅論”,肆意抹黑中國形象,其中“中國環境威脅論”是我國提升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最大桎梏。為此,中國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提升能夠使我國全面、及時、有效地對外傳播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從而有利維護生態文明大國形象。
推進國際環境正義與公平
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也不可能單獨進行有效治理。因此,解決世界性的生態難題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
中國始終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全球視野謀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主張共同建設清潔美麗世界、共同踐行生態文明、共同分享治理經驗。在對外開放進程中,中國不斷向國際社會傳遞符合人類共同價值訴求的國際秩序,對當前國際環境秩序朝向更加公平、正義、合理的方向產生了深遠影響,不斷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生態智慧。
(編輯 楊利紅)
①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
② 李琦.在周恩來身邊的日子——西花廳工作人員的回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1512.
③ 張云飛,任鈴.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程和經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9-235.
①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7.
①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
②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5.
③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4日)[N].人民日報,2018-0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