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
先父顧準(1915-1974年),是國內知名經濟學家、會計學家。他是新中國最早主張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充分發揮價值規律作用的學者之一。
顧準是上海人,少年時因家境貧寒,12歲輟學,經人介紹到上海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當練習生。在立信工作 14年,他勤奮鉆研會計業務,自修經濟學等課程,20世紀30年代出版了數部會計學著作,兼過大學講師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上海“一二八”抗戰。目睹深重的民族災難,顧準置已有職業地位前途于不顧,奮起投身救亡運動,團結進步青年,研讀馬列主義,宣傳愛國反帝。1935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以會計師職業為掩護,從事抗日救亡工作。
1940年,顧準進入敵后根據地,先后在蘇南、蘇中、山東解放區做地方財經工作。1949年在華東財委、上海市財政局、稅務局任職,1952年被撤職處分。1953年調北京,先后在建筑工程部、中科院綜考會任職。
1957年,顧準參加中蘇黑龍江流域聯合考察,因力主維護中方權益,得罪了“老大哥”,回京后即被定為右派,下放勞動 4年。1962年,經孫冶方所長力爭,顧準調至中科院經濟研究所(今中國社科院經濟所)。1964年秋,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四清,經濟所斗爭矛頭直指孫冶方,顧準再次當了右派;“文革”期間被批斗監管審查,多年與家人斷絕音信。先母于1968年不幸離世。1969年,顧準隨學部到河南息縣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
盡管歷盡人生悲劇,身受極“左”意識形態高壓,但他追求真理的意志沒有絲毫動搖。
中國的獨立富強與社會進步,是他畢生的追求與關懷。在被批斗監管勞動期間,他利用一切時間勤奮讀書,沒有絲毫懈怠。顧準認為,任何人盡一生努力,終不可能窮盡天下事物;從有限對象考察所得的結論,要用對人類史的全面考察來補足并加以普遍化,這是個人做不到的。馬克思考察的人類歷史,基本局限于西方史,作為在另一種歷史條件下成長的東方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必須用自己的歷史加以比較分析。他力求從中外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綜合比較中,探尋歷史發展軌跡和中國現代化的道路。
從干?;鼐┖螅櫆蕛A注了極大的精力,將預定的研究計劃付諸實施,除研讀馬列經典著作外,還涉及中外歷史、哲學、經濟學著作,留下大量讀書筆記。但因積勞成疾,他的宏愿未能實現。手邊的《希臘城邦制度》書稿僅完成一半,就不幸病逝。
1979年后,顧準遺稿《希臘城邦制度》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顧準和其弟陳敏之的通信(后結集為《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在各雜志陸續發表,在剛剛脫離極“左”教條束縛的思想界引起很大反響。通信內容涉及中西歷史、文化、政制的比較、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再思考、對教條主義的批判等。雖未形成系統著述,但其表達的學術思想達到國內同時期高水平,基本為學界公認;所體現的實事求是、窮究根底、不迷信盲從的治學態度,也為廣大學人所尊重。
1994年,貴州出版社將這兩本書稿,加上《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合集,以《顧準文集》發行,再度形成討論熱點。
“文革”時期,先父歷年積存的日記、工作筆記、讀書筆記均被抄沒,存放于經濟所圖書館,1979年退還。部分遺稿由孫冶方及各位前輩轉交給我。之后,筆者將收集到的先父遺稿中,凡有學術價值的,盡量整理錄入,包括《顧準文集》所錄,共 159萬字,合為《顧準文存》四卷(文稿、筆記、自述、日記),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2002)。
先父讀書研究領域廣泛,知識積淀深厚,所涉各領域都有獨到見解。惟筆者學識有限,理論功底無法與之比肩,所能做的一件事,是整理和準確理解他的學術思想。本文是關于顧準學術思想的經濟學部分。
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
(一)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指出,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勞動將有計劃地分配于各部門,個別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商品和貨幣將被取消,分配利用勞動券。
但是蘇聯和東歐國家在多年社會主義實踐中,仍保留了商品貨幣。1952年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發表,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有計劃按比例規律、按勞分配規律、價值規律”理論。此后蘇聯科學院編《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作進一步闡釋:
(1)社會主義社會,全民、集體兩種公有制的存在及產品交換,是存在商品貨幣的基本原因;
(2)個人消費品具有商品屬性(受價值規律約束);
(3)由于(1)、(2),整個國民收入及其一切要素,都要借價值來衡量;
(4)全民所有制企業之間的產品調撥,不受價值規律約束,其調撥(交換)價格,只是用以核算、計算、監督的工具;
(5)社會主義的商品貨幣只是過渡時期現象,等等。
當時,中國學界深受蘇聯影響,上述論斷幾乎成為不容置疑的信條。①
(二)1956年,我國完成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合作化,全面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經濟規律,成為經濟學重要課題。自1956年起,國內學界就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延續數年。瀏覽當時重要文獻,不乏真知灼見,但多數立論,還是跳不出蘇聯理論的框框。
當時,系統、徹底地主張“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文獻,首推孫冶方《把計劃和統計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經濟研究》1956年第 6期),和顧準《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經濟研究》1957年第 3期)。
孫冶方和顧準早在上海地下工作時就曾共事,是多年的老友。1956年,顧準找到孫冶方,就社會主義價值規律問題深入交換過意見。1979年后經濟理論討論熱潮中,孫冶方還特意提起此事。①
經過討論,他們共同認為,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熬唧w做法,首先要做到計劃價格合理;至于發揮市場作用,凡是實際經濟制度的改變都要慎重。孫冶方的意見似乎也與此接近”(《顧準自述》)。這幾乎就是“漸進式改革”思想的雛形。
(三)孫冶方在其代表作《把計劃和統計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的核心觀點是:
1、社會主義社會,產品生產也要花費一定量的勞動消耗,至于這一代價叫“價值”或“社會平均必要勞動量”則無關緊要;
2、社會主義的價值規律有兩方面作用:(1)通過產品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差異的比較,促進企業提高效率;(2)將社會總勞動量合理分配于不同部類,即“把計劃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②
(四)《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
這是顧準生前唯一公開發表的經濟學論文。此處對《試論》內容簡介稍作展開(盡量引用原文和當時術語),以更準確了解顧準經濟思想的脈絡:
1、在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社會,必須使用貨幣作為分配工具與核算工具(工資、價格),在此基礎上建立整個經濟核算體系。
假定在單一全民所有制下,消費品的分配只存在于社會與勞動者之間,那么作為分配工具的貨幣,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的“勞動券”。歷史經驗說明,領物憑證式勞動券的分配方式行不通,必須承認消費者靈活選擇的權利;由于具體勞動千差萬別、生產率不斷變動,直接用“勞動時間”作為分配核算尺度也行不通。
利用貨幣工資(近似體現了簡單勞動-復雜勞動的換算)和價格作為核算工具,就是采用了一個公共的尺度(產品生產所費社會必要勞動)。缺乏這個公共價值尺度,在廣泛分工的社會化生產中,全部核算體系就建立不起來。
由于經濟核算制,社會產品全部轉化為價值。
產品的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異,是社會主義存在價值范疇的依據,也是發掘經濟潛力、提高效率的基本動力。
以上這些,都是馬克思當年沒有預見到的。
2、社會主義社會的商品生產,全民、集體兩種公有制之間的產品交換關系,和私有制的商品交換有本質的不同。社會生產是不斷的“流”,如果將個人購買消費品、兩種所有制之間交換產品定義為商品,而全民所有制企業間的物資交換不是商品,那就割裂了兩大部類間的聯系,社會再生產過程就無法理解了。
如果說全民所有制內交換產品不是商品,那么所有社會產品都不是商品;如果說兩種公有制之間的交易是商品,那么全民所有制內的交換也是商品。
社會主義之所以存在商品生產,原因是經濟核算制度的存在。即使在單一全民所有制下,商品生產也將繼續存在(或可稱為特種商品)。
3、計劃經濟與經濟核算——價值規律的兩種作用形式
(1)社會主義必須不斷提高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必須嚴格核算費用與效果的關系。全社會成為一個大核算單位不可行,核算單位必須劃小,讓企業獨立計算盈虧、促使其降本增效。
(2)經濟計劃要規定全局事項,但不是洞察秋毫的絕對指令性計劃;經濟核算提供的成本、價格、利潤等資料,使經濟計劃據以調節生產、正確制定國民收入分配方案和企業間產品交換價格,即計劃要建立在經濟核算制的基礎上。
(3)實行經濟核算制,可以調節勞動者報酬,也可以根據價格結構調節企業的產品生產與流通。由于社會主義各國具體經濟政策不同,經過經濟核算制度所能發揮作用的程度,依“價格、成本、勞動者報酬與基本建設投資”四者聯系緊密的程度而定。
最低限度做法:經濟核算僅是計價手段,生產規模由計劃規定,價格政策不能對生產起調節作用。
最高限度做法:任令經濟核算制發揮對生產、分配、流通的自動調節作用。企業自發追求價格有利的生產,價格自動漲落調節生產流通,勞動者報酬與企業贏虧緊密聯系;計劃更富于彈性,僅限于規定重要經濟指標,減少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具體規定。
上述兩種情況,都是價值規律的作用。只要經濟核算制度不發展到否定計劃的程度,這兩者也都可稱為“價值規律通過經濟計劃調節全部經濟生活”。這和資本主義任令價值規律自發調節全部生產,有著基本的區別。
4、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1)社會主義生產是廣泛分工的近代化生產,產品的實現必須經過一系列過程。不同部類、企業、勞動者間生產力水平的差別,個別產品的價格與其價值間的背離,不斷發生又不斷縮小,這是價值規律作用的基本形式,也是促進生產力進步的基本動力。
(2)價格是聯系生產與消費的紐帶,價值比例的變動決定價格比例的變動。價格比例越接近價值比例,經濟發展越正常;反之,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正常聯系就會受到妨礙,造成浪費與不足。
(3)計劃經濟不排除利用價格政策達到某種目的。但受制于“價格總和=價值總和”規律,如果計劃價格長期脫離價值(前提是管理體制使企業對價格的反應遲鈍),必然對消費方發生影響;實行物資統配可以抵消這一影響,但長期的后果是加深供銷脫節,阻礙生產發展。所以,即使在實行計劃生產調撥的生產資料領域,價值規律也同樣起著調節作用。
因為經濟核算制度(人都愿意低買高賣),和個人對消費品的選擇,是經常存在的力量。
(4)由于“經濟核算制、價格是聯系生產和消費的紐帶”這兩個基本原因,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規律調節著全部社會產品的生產與流通,影響著經濟生活的全過程。企業、部門和全社會的經濟核算,是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基本方式。
5、貨幣理論
社會主義社會,貨幣的職能同樣是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蓄手段等。貨幣具有價值,是因為它的發行流通過程,與產品的生產分配過程相始終。
穩定物價政策,一要使貨幣發行量不超過流通所必要的量,其次要使貨幣代表各種有用物資量的綜合比例,并使這一比例相對固定。同時批評了蘇聯《教科書》的社會主義貨幣理論(盧布含金量-價格水平,二者不可能同時保持穩定)。
(五)筆者對《試論》的理解
1.《試論》于 1957年 6月發表,隨即受到批判,不久,顧準被定為右派、下放勞動。1964年,中科院學部開展“四清”,孫冶方是重點被斗爭目標,顧準也未能幸免?!皟r值規律論”被批為“反革命修正主義”、“極右”;①“文革”期間,孫冶方的“利潤掛帥論”被反復批判。
1979年,學界重新發起“社會主義的計劃和市場”討論,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先聲。當年的“異端邪說”由實踐證明了其合理性;承認商品生產、充分發揮價值規律作用,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起點。
經歷 40多年的制度變革,人們對市場機制作用的具體形式、當事人的行為特征、不同社會力量和利益集團的復雜博弈,有了深刻的體會,對社會主義價值規律作用的認識,遠遠超過了經濟學前輩。
20世紀50年代的論戰和孫、顧的主張,作為一樁理論公案,已經在新中國思想史中定格。理解和討論他們的思想,不能脫離當年的時代背景和條件,必須尊重他們的原意,不宜作過度的引申。
時過境遷,今日中國經濟理論的發展,學者們面對的現實問題,和20世紀50年代不可同日而語。《試論》是 60多年前的舊文了,考慮到長期以來,研究顧準學術思想者不乏其人,一些評介不免帶上個人主觀偏好。在這里,如實地介紹顧準“市場經濟說”的原意和論證邏輯,對于嚴肅的理論研究,也許是有幫助的。
2.《試論》的明顯特征,是從對經濟核算制及其工具——工資、價格、貨幣的分析起步,引申出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范疇存在的必然性;并指明(企業、社會)經濟核算是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外在形式。這和孫冶方的主張,本質上是一致的。
顧準從社會生活中最常見、最基本的經濟因素出發,運用《資本論》的方法,力圖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經濟論的框架。這和當時多數論文動輒以經典教條為依據,是明顯不同的?!爸匾氖且治鑫覀兯嫫渲械纳鐣髁x社會的具體經濟關系?!保ā对囌摗罚?/p>
3.文章認為:(1)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真正原因是經濟核算制,而非兩種公有制之間的交換;(2)價值規律通過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調節全部經濟活動;(3)計劃調撥的生產資料同樣受價值規律的制約。這就對蘇聯《教科書》的理論體系,作了正面、系統的批評。應該說,這一批評是有顛覆性意義的。
《試論》以“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幾乎是單槍匹馬,向龐然大物的“欽定”理論提出挑戰。這也是對當時彌漫于整個理論界的教條主義思維發出的挑戰:“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把未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安排得那么妥帖,只要我們今天完全照辦就可以了”。
“(有人宣稱)誰企圖用價值與價值規律來解釋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現象,誰就是違背馬克思主義。至于我們處身其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其現實的內部經濟關系如何,則不想去進行認真的分析。我們周圍每日每時大量重復的現象,明顯的與他們所堅持的見解不相符合。他們解釋說,目前存在于社會主義各國的經濟制度只是過渡時期的現象,過渡時期的內部關系,不能成為理論的出發點。于是,我們不免發生一個疑問,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出發點,到底應該是現實的社會經濟關系呢,還是一些什么別的東西呢?”(《試論》)
4.關于社會主義價值規律的作用,《試論》提出了“最低”“最高”兩種情況:“最低情況”即孫冶方的主張,“最高情況”就是市場競爭機制。在當時的意識形態氛圍下,提出如此“自由化”的主張,以及對蘇聯《教科書》的系統挑戰,個人所承擔的風險和將要付出的代價,就無需贅言了。
在這一意義上,顧準被國內經濟學者稱為“(中國)市場經濟第一人”。
5.需要特別指出:
(1)《試論》所說價值規律作用的“最低、最高”兩種情況,并非單純理論推導,而是參考了當時社會主義各國經濟體制以及改革的經驗。在當時,蘇聯國內已有改革傳統計劃體制的呼聲,南斯拉夫從1950年就開始了“企業自治”改革。可以說,《試論》是我國“經濟制度比較”學科的開篇之作。
(2)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制度,是《試論》的理論前提和現實前提,這是必須明確的。作者指出:“社會主義是計劃經濟與經濟核算的矛盾統一體”;“社會主義首先是計劃經濟。如果任令客觀的經濟規律盲目的、自發的起作用,它與資本主義經濟就沒有什么區別了。但是這個計劃經濟不能不是實行經濟核算的計劃經濟。如果過分強調計劃的一面達到否定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系,企圖用計劃規定一切的弊病就會出現”。
《試論》的主張,和當今部分學者所信奉的,把“私有化、自由化(非計劃化)”當作“市場經濟”的不言自明的前提、全面否定政府作用的觀念,是有實質區別的。
順便說明:經本人錄入、整理、校對的 100多萬字《顧準文存》,沒有一處明確主張搞私有化的文字。
(3)關于市場競爭是否會“復活資本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商品生產關系必然導向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充分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是否將導致資本主義的復活?《試論》認為不會,前提是要滿足兩個條件:
a.社會主義的積累資金不能分散在私人手中;①
b.計劃經濟要組織全社會的價值平衡,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可能出現生產過剩式危機,“與資本主義任令價值規律自發調節全部生產有著基本的區別”。②

《試論》作者承認,社會主義各國形式上存在商品流通,這是與恩格斯批判的“杜林式的經濟公社”的相似之點。但是,由于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是公有制下的商品生產,加之滿足上述兩個必要條件,就不會“復活”資本主義(文中所列兩個條件是否充分,可以討論)。
理論的力量,在于論據堅實、邏輯一貫。改革開放4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承認,在“兩個毫不動搖”的鼓勵下,中國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已屬于資本主義范疇,混合經濟格局已經形成(對此作價值判斷不是本文的任務)?,F實的問題,是如何兼顧“公私、勞資”利益,正確處理“鳥”和“籠子”的關系。
(編輯 季節)
① 顧準認為:基本經濟規律、有計劃按比例規律,是道德規范式(說教),是離開再生產理論與價值規律的空東西,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內部關系;在哲學上是獨斷主義式的唯心主義?!额櫆嗜沼洝?956年。
① “1956年 6期《經濟研究》,孫冶方在所寫《把計劃和統計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一文后記中寫了四段話,其中第二段是這樣寫的‘還在今年初夏,吳絳楓(即顧準)同志就提出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問題,來同我研究,并把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的那一段關于價值決定的印證指給我看”。“日前敬璉告我,在冶方逝世前,他和張卓元同志去看望時,冶方當面叮囑二人,以后整理文章時,一定要把這一后記附上,不能遺漏?!保◤垊欧蚧貞洠额櫆饰募罚F州人民出版社,62)馬克思那一段話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廢止以后,但社會化的生產維持下去,價值決定就仍然在這個意義上有支配作用:勞動時間的調節和社會勞動在不同部類生產間的分配,最后,和這各種事項有關的簿記,會比以前任何時候變得重要。”(《資本論》第 3卷第 7篇)
② “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起著促進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社會主義限制或消除了市場競爭的消極性一面,但不能不計算產品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量;否定或低估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等于否定……改造落后企業的必要。”“價值規律作為……分配社會生產力的作用,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也始終存在著而且作用著,所不同的只是作用的方式……在計劃經濟中,應該通過計算來主動地捉摸它。只有把計劃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才能使計劃成為現實的計劃,才能充分發揮計劃的效能。”孫冶方:《把計劃和統計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社會主義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① 《人民日報》,1966年 8月 12日。
① “我們的經濟核算制,絲毫也不妨礙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所指出的分配原則的實行,絲毫也不妨礙社會集中積累基金,與杜林式的經濟公社有基本差別。所以社會主義各國實行經濟核算制,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去復活資本主義。”《試論》
② 承認經濟核算、產品轉化為價值和商品生產,是否承認杜林的經濟公社?《試論》對此有一段論戰式文字: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杜林式的公社所以注定要失敗的特點是:(1)“活的勞動……應該與其全部生產品相交換”;(2)因此“社會的一種最重要的進步職能……(即積累)就被剝奪,并被放到個人的掌握之中、個人的意志之下”;(3)“各別的個人,可以任意處置自己的收入,可是社會則最多也只是和以前一樣的富,一樣的貧”。像杜林那樣,認為社會主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勞動的“真正價值”,而不是有計劃地分配社會勞動于社會生產,有計劃地分配社會總產品于積累基金及消費基金,并分配消費品于勞動者之間;其結果,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將仍繼續,分散于私人手中的積累終將吞沒公有化了的生產資料,勞動力的價值將服從于近代的工資規律,社會總產品也只有通過交換實現其價值,所謂社會主義不過是一句空話。社會主義各國形式上存在商品流通,這也許是與杜林式的經濟公社的相似之點。但這是方法,不是本質。并且,利用貨幣作為“公社與其社員之間”的交易的媒介,這時貨幣實質上就是勞動券,恩格斯也明白指出過,那么,社會主義各國的經濟核算制,與杜林式的經濟公社,到底又有什么本質上的相似之點呢?《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