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生
共享制是我在經營企業中悟出的一種制度,我認為是在代理制之后一個很重要的企業制度。
代理制與共享制
代理制是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各國通常實行的企業制度。在這個制度中,老板拿利潤,員工拿薪酬,勞工和資本處于對立狀態。
中國民營企業多數也是代理制。代理制強調股東利益最大化,勞資矛盾明顯,因勞資矛盾造成企業內的冗員、浪費等等,已經很難支撐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發展,必須進行變革。而共享制強調企業利益最大化。企業員工和老板共享企業的利潤,勞動有條件地占企業凈收入“大頭”。企業利益最大化,將是未來企業管理制度發展的方向。
共同富裕的正確理解
共同富裕的要義是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F在中國還有相當部分低收入群體,如果他們的收入增加,中國經濟很多問題,比如房產庫存積壓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這是目前啟動內需最大的問題。只有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益,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暢通內循環。高收入群體手里的錢太多,可能使部分消費外溢,甚至形成資本壟斷和市場壟斷,破壞市場規則,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
帶著期權去上市,就是從資本市場入手,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推動分配的公平,讓企業員工得到更多收入,有利于啟動中國經濟的新一輪成長。
注冊制的契機
2003年12月,我們的慧聰國際在中國香港上市,當年公司把分紅中的70%分給了員工。在香港上市那天,慧聰國際創造了126個百萬富翁。那時公司一年的利潤達到四五千萬元,這些百萬富翁獲得的期權利益就超過兩億元。獲益的員工大都屬于中產階級,他們有了錢可以去買房、買車,從而增加國內的市場需求。
由于審批制的阻礙,上市公司很難帶著期權去上市,阻礙了財富在上市公司中職工間的高效、合理轉移,影響了良性共同富裕的實現。
我國資本市場實施注冊制改革,為企業帶著期權去上市開啟了一個大門。但在科創板的400多家公司里,只有9家企業勉強試行,包括滬硅產業、君實生物、中控技術等,只占科創板上市公司的2%,成功率也不高。在注冊制改革中,我們引進了兩個概念:市場紅利和制度紅利。市場紅利是企業上市融資得到的資金紅利。制度紅利,就是企業帶著期權上市所得到的無償資金,這是一個制度的改變。按照規定,科創板股權激勵規模最高可達公司股本總額的20%,上述9家試行帶著期權上市的公司總共發放了不到5%的期權,在IPO當天,員工收益就達到11.6億元,一年以后將可能達到44.8億元。
一個成功的案例,是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控技術上市前,給員工發了1480萬股股權激勵,然后在科創板帶著期權去上市,后來又給員工發放了期權,這些收益大多數發到了中產階層和低收入階層的手里,從而讓員工帶著期權去致富。中控技術給員工發放期權,在保證了公司利益的同時,又讓員工的期權權益得以實現,這是帶著期權去上市一個重要的技術細節。
中控技術在IPO前的股權激勵人數是1085人,IPO后的股權激勵人數是1570人。公司上市后18個月,員工能得到的制度紅利達到44.8億元。而2021年公司的凈利潤只有5.8億元。之所以能得到這樣的期權收益,是因為資本市場的放大功能,這樣一種分紅機制的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它是提高效率下的公平舉措。中控技術2022年上半年實現利潤增長了48.4%,這個期權使2000名員工走向共同富裕,人均收益超過300萬元,總收入達到十幾億元。帶著期權去上市所帶來的激勵制度的改變,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效率。帶著期權去上市,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帶來公司利潤的增長,公司的期權價格也會提高。在這樣的企業里,員工和股東共享企業利益,形成了社會利益最大化,減少了勞資矛盾。
如果一年有100-200個公司帶著期權上市,每個公司讓員工獲得2億-4億元的收益,那是非常可觀的。這是勞資雙贏的一個制度安排,是提高效率前提下的共同富裕,也是以市場機制為主的良性共同富裕。
期權不是盲目地給低收入者發錢,而是相當于非上市公司的身股,形成勞動股份制,讓勞動者當家作主。當一個老板一批又一批地創造了公司內部富人的時候,這個公司的管理就相對簡單,效率也顯著提高。
帶著期權去上市的改革價值
從行業分析來看,帶著期權去上市將產生可觀的社會價值。
一、化工行業。我們挑選了8個化工行業的上市公司,他們的IPO融資是86.48億元,一年以后的股價是288.71億元,融資成本高達234%。遺憾的是,這8個上市公司都沒有帶著期權去上市。假設這8個企業都在IPO當天按照10%給員工發股票,發行價格是1元,那么上市當日這8個企業員工的制度紅利收益就是34.42億元,一年以后的制度紅利就是138.53億元,超過市場紅利總額的60%,是次年公司凈利潤的2倍多(一年后這8個企業的凈利潤只有58.09億元)。事實上,此項制度紅利未花老板和公司的錢,全是市場給的,并且形成了管理層和員工的利潤共享制度。
二、醫藥行業。我們選擇的8家醫藥企業IPO融資是19.59億元,這是市場紅利。一年后,它的融資價格變成了90.76億元,融資成本是363%。假設這8個公司按照IPO價格的10%給員工增發股票期權,當日的制度紅利收益是16.23億元,一年以后員工的制度紅利收益是48.89億元,而一年以后這8個公司的凈利潤只有8.49億元。
三、軟件行業。我們選擇了10個軟件上市企業,他們的市場紅利(總的IPO融資)是38.94億元,一年后的股票償還成本是109.54億元,這個融資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假設這些公司按照期權比例增發15%,IPO第一天員工就會拿到制度紅利10.28億元,一年以后員工可以拿到制度紅利42.36億元,而這10個軟件企業一年后的利潤只有12.6億元。
假如中國的上千家上市公司都能夠合理地帶著期權上市,將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
第一,可以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效率,站在全球制度的制高點。中國的上市公司是在創業企業家的帶領下實現的,可以帶著期權去上市,而西方的那些職業經理人管理的企業很難實現這一點。第二,可以快速實現共同富裕,啟動中國的有效需求,完善良性內循環。
讓員工帶著期權去上市,不是老板和企業出錢,完全是市場調節機制在起作用,這樣有什么理由不發給員工?我們一定要把科創板規定的股權激勵最高可達股本總額20%的政策用足。如果資本市場產生了這樣的變化,將會促進所有非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的制度變革。制度變革的核心是所有制問題。如果所有制不是代理制,員工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勞動形成更高的企業產出,而這個企業產出是被法律和上市條例所固化了的員工收益,是誰都不能改變的。
事實證明,利潤共享制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最重要的制度基礎。當一家企業的勞資矛盾被化于無形的時候,企業管理就變得簡單,管理費用將明顯降低。
近幾年由于注冊制的改革,我們開始把共享制轉向上市公司。已經有了二十多個案例,這些企業真正把期權做出來,讓員工帶著期權去上市。
2022年年初,慧聰書院幫助西安一家高科技企業——鼎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進行了一輪成功的融資,融資的市盈率達到75倍,成為目前中國私募融資中市盈率倍數最高的企業。這家高科技企業是做合金的,他們對投資人說,愿意拿出60%給員工發期權,第一次發10%,上市前發20%,上市以后再發30%。這就是市場調節的制度,不需要政府有形的手來管理。中國的改革走到今天,最重要的變革是產生一種新的共享制來改變代理制,讓共享制引領社會的進步。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