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濱鎧 林明山 黃加福



摘? 要:漳州職業技術學院依據本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特點與人才需求創新專業群建設,以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為例,實施“五融五高”措施,組合特色專業群,開展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共享課程體系、構建“雙師”隊伍、多元實踐基地共享共建等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專業群建設;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769(2023)01-044-07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優化職業院校專業結構、推動人才供給側改革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雖然我國職業教育綜合辦學能力逐步提升,但很多職業院校專業群組群邏輯不清晰,調整機制不靈活,校企融合仍然停留在重協議輕實施層次,缺乏深度融合和資源高度共享;“雙師”隊伍結構參差不齊;實訓基地建設各自為戰;專業群各項發展保障制度不夠健全[1-3]等問題。此外,先進制造技術是當前國際間科技競爭的焦點,我國要想在世界制造業變革中立于潮頭,取得主動,就不可避免要朝著全球化、自主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綠色化等方向發展。[4]職業教育工科專業群建設凸顯出新特點,已不能局限于只追求辦學能力提高的示范校或骨干校層次。以福建省為例,2016~2020年,福建省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智能化、高端化升級,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電子、機械、石化三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4%,高于工業1.3個百分點。福建省“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發展,重點發展汽車、工程機械、電工電器等領域,發展壯大智能化專用設備、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產業,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配套能力,到2025年,全省先進裝備制造產業規模達到1.2萬億元。為積極響應加快福建省建設成先進制造業強省和漳州市“突出工業、突破工業”發展戰略,緊密貼合福建省發展區域智能制造裝備關鍵零部件、高檔數控機床、輕工機械、鐘表、精密機械和臨港機械等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的要求,高職院校需更新傳統觀念,積極構建適應區域產業結構的專業群。本文以漳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漳職院”)省級A類高水平專業群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建設為例,從產業結構融合、職業需求融合、目標定位融合、平臺融合、多元實踐融合等入手,探索建設具有五大特點的工科高水平專業群。
一、專業群和區域產業結構融合,與崗位群契合
1.依據產業鏈崗位群的人才需求,確立人才培養定位
如圖1所示,圍繞裝備制造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對接產業的核心崗位和拓展崗位,梳理出專業群和產業鏈的對應關系,確立培養具有“厚德崇責、匠心覃械”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群定位。依據對接的裝備制造業等相關工作崗位,提出培養具備產品數字化設計、自動化控制技術、智能成型技術、精密加工技術、質量檢測技術、智能設備維護與維修等崗位能力的人才。為滿足區域裝備制造產業的崗位人才需求,凝聚產業鏈的相關專業,梳理專業群實訓基地合作企業現有的資源,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
2.跨院系建群,完善專業群保障機制
以“跨院系建群”建立健全組織架構,將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相關專業設置在機械工程學院和電子工程學院,由學校、二級學院、專業群負責人和其他行政部門人員共同組成協調機構,突破院系資源壁壘,進行院系間及全校性的統籌和管理,建立適應專業群建設的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以專業群課程模塊為中心建立專業教學組織,構建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數控模塊和模具模塊等8個模塊化教學團隊。團隊實行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實現資源重組共享,提高專業群課程資源的共享度。建立定期交流與溝通機制,打破專業、院系間不同課程的阻礙。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專業群協同管理機制,實現各專業在人才培養和技術技能服務項目方面的協同發展。
3.構建螺旋式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動態調整專業群定位
由教務處牽頭組織機械工程學院、現代教育中心等相關部門及合作企業成立專業群診斷與改進委員會。引進國內外先進專業標準,把企業元素引入教學診斷與改進中,構建如圖2所示的“產業需求—專業群培養目標—專業標準—畢業生職業能力指標—構建課程體系—質量評價與診斷—持續改進提升”的螺旋式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對專業群定位、專業群課程體系、專業活動、教學團隊條件、實訓條件、專業群特色以及人才培養效果等項目進行過程診斷,實現全流程、全領域的人才培養評價與跟蹤體系,實時進行問題診斷和改進。以行業、企業為主體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條件進行診斷,分析專業群的培養目標達成度,同時對接產業鏈,調整專業群定位,對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調整專業群課程體系,對接專業定位,改善教學條件和實施保障,使人才培養符合產業需求,保障專業群可持續發展。
經過實踐與持續改進,漳職院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取得顯著成效,專業群成功入選省“雙高”建設項目,專業群開發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入選福建省首批中高職銜接專業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截至目前,已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已開設3個專業“二元制”人才培養試點班,成功申報和建設7門省級精品在線課程、1個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和5項“1+X”證書試點項目;新增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為龍溪股份解決磨削、非標設備研制中多項技術難題,每年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服務10余次。
二、“政校行企”融合,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聯動
1.構建“四聯動+四融合”的產教融合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漳州市智能制造集團和漳州市職教聯盟,匯聚教育、工信、應急管理等政府部門的資源,以及龍溪軸承、三寶鋼鐵、東剛精機、神悅鑄造等省內龍頭企業的資源,共建各具特色的產業學院,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聯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深化產教融合、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崗課賽證融合、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融合,構建如圖3所示的“四聯動+四融合”產教融合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培共商、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課程共建、成果共享”的“五共”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強化思政課程建設,從專業教師、思政教師、班主任、輔導員、教學管理人員等五個不同主體、不同側面開展“三全育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在“講學”“導學”“助學”“踐學”“督學”等方面下功夫,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拓展多元人才培養方案
在完成中高職銜接試點驗收之后,總結中高職銜接試點經驗,凝練典型成果與經驗并全面推廣,繼續實施分類培養,擴大試點專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實施對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擴招生源群體的分層分類培養,協同推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培養更多貼近產業、融入企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進一步推廣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輻射區域中等、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目標。
3.創新傳承“工匠精神”
多途徑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一是在課程理論教學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內容,注重宣傳優秀校友的工匠故事,并滲透到德育教學中,用實際案例來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實現“工匠精神”培育與專業課教學的深度融合。二是在實踐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通過企業工程師的實訓授課、跟崗實習等環節,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讓學生在實際職業場景中感受“工匠精神”,從而自覺培養“工匠精神”。三是完善創新創業課程,引導學生在“雙創教育”中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積極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活動,校企聯合定期舉辦創意設計大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定期邀請漳大工匠、優秀校友、企業能工巧匠來校開展交流及講座活動,在學習和工作中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產學研用融合,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
1.構建“三層次、四模塊”1+X專業群課程體系
以“基礎共享、中部分立、高層互選”原則,參照國家教學標準,根據職業崗位要求,構建如圖4所示的“三層次、四模塊”1+X專業群課程體系。
2.構建“四層遞進、雙創貫通”實踐教學體系
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全面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及職業素養。根據專業群人才培養規格,基于構建“四層遞進、雙創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實踐教學為主軸,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及產學研用訓教學團隊,實施“認知實踐—跟崗實踐—綜合實踐—頂崗實踐”的教學過程,強化學生實習實訓,統籌推進實踐育人、雙創育人、服務社會。該實踐教學體系解決了實踐教學學時占比少、實踐內容單一、模式陳舊、人才培養方向與企業崗位需求脫節、實踐教學育人模式創新不足、社會服務意識淡薄等問題,實現了實訓項目開出率達到100%,學生課程學習與技能競賽、實踐創新緊密銜接,達到了以賽促教、雙創融教的目的。自2019年開始,漳職院機械專業群已獲得7門省級精品在線課程立項,其中3門已順利結題,另外4門已建設完成待驗收,完成1門省級專業資源庫,為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支撐。
四、多元技術平臺融合,建設高效教學團隊
1.制度引領建機制
通過改革和完善職稱評審和聘用制度,建立科學的新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強化師德考核,實施教師下企業實踐制度,加快“雙師型”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完善“雙師型”教師評價制度,有效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機制構建。
2.名師引領
建立健全專業帶頭人選聘與培養制度,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和開展專題培訓、訪學研修、專業技能培訓、實踐鍛煉,建設教學創新團隊,推進“三項任務”改革,培育專業群專業帶頭人。通過與國(境)外高校或企業合作交流等形式,提升專業帶頭人的學術影響力。通過主持行業標準制定、主持省級教科研項目、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等方式,提升專業帶頭人在行業的權威。
3.專兼并舉建設教學創新團隊
依托教師發展中心,開展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以導師帶徒、校企合作為抓手,打造專兼職教師協同互助、校企人員雙向交流的“雙師型”教師協作共同體,開展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創新,全面提升教師教學、培訓和評價能力[5]。
4.聘請名匠、大師兼職任教
設置“產業教授”崗位,聘請高水平行業精英和企業骨干,實行互兼互聘、雙向培養,建成50人兼職教師資源庫。通過高職教育理論培訓、學術交流、參與課題研究等方式提升兼職教師教學能力。兼職教師除承擔實踐技能教學任務外,還要參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名師工作室建設、產學研合作等,形成專任教師與產業導師專兼相結合的教學創新團隊。
5.多措并舉、內培外引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四有”為標準,將“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求真務實的擔當精神、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的谷文昌精神貫穿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以“校企互動、雙向交流”為手段,打造“大師引領、骨干支撐、專兼結合、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的教學創新團隊。教師每年至少1個月在合作企業或實訓基地頂崗實訓,落實團隊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參與省市科技特派員、雙向掛職項目。漳職院自2017年開始積極響應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選認工作,每年遞增式選派市、省級科技特派員,并不斷總結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實效,改進選派方式,從個人科技特派員逐步發展成團隊,許多團隊獲得科技特派員補助項目資金的支持,先進事跡在主流媒體報道,被主管部門選認的年度團隊數量不斷增加,僅2021年度就被確認38個。由此表明,科技特派員團隊可有力提升教師“雙師”素質。引進企業一流技術人才,優化雙師隊伍結構,“雙師型”教師比例達89%以上。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比賽已獲3項省級獎,參與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獲省級獎3項。
五、實踐基地融合,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
1.整合多方資源,共建高水平高專實踐教學基地
從完善“三層次、四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及“四層遞進、雙創貫通”實踐教學體系目標出發,整合企業、政府、學校等多方資源,協同構建如圖5所示的“一系統、三層次、五中心”專業群實踐教學基地。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實踐教學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中,適當調整實訓課程的課時比例,整合優化共享型實訓室。依托福建省機械制造行業教育指導委員會、漳州市智能制造職教聯盟,共建校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建立緊密型、共享型校外實訓基地和建設產業學院,實施實踐教學精細化管理。
2.整合優化共享型示范實訓室
圍繞先進制造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兩類技術技能實訓,按照基礎技能實訓、專項技能實訓和綜合技能實訓三個層次,整合優化機械原理、液壓與氣動技術、工藝工裝、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等專業群相同或相近的實訓項目,建設共享型實訓室,實現群內實踐條件集約化,滿足專業群課程體系中各課程模塊技能訓練的需要。圍繞高檔數控機床及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趨勢,對接企業生產實際場景,新建、更新改造實驗實訓室,通過購買、改造新型智能實訓設備等方式優化教學科研設備配置,使其保持行業先進水平,支撐專業群技術技能創新平臺的良性運行。
3.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及產業學院
依托福建省機械制造行業教育指導委員會、漳州市智能制造職教聯盟,深化與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漳州東剛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等知名裝備制造企業合作,共建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基地主攻零部件智能制造技術,配置高檔數控機床等與裝備制造行業企業工藝流程、設備水平同步的實習實訓設備,建設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增材制造中心、精密檢測中心、機電一體化技術技能培訓中心及產業學院,開展非標準零部件的復雜工藝研究及生產、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相關職業技能等級培訓考試,集“產學研訓創”于一體,面向區域院校和先進制造企業開放。
4.建設“產、學、研、用、訓”校外實訓基地
落實“職教二十條”,深化產教融合,建設集產學研用功能于一體的校外實訓基地。根據“二元制”、企業新型學徒制和頂崗實習需要,將課堂建到生產一線。與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優化企業教學與學習環境,協助企業申報產教融合型企業,共建裝備制造產業公共實訓基地;建立緊密型、共享型校外實訓基地,依托企業設備、技術和人才資源,形成設備先進、優勢互補的企業實訓體系,滿足學生頂崗實習、專業教師企業實踐、技術項目開發與應用的需要。
通過資源的合理有效整合,漳職院專業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漳州職業技術學院虛擬仿真實訓基地”2021年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立項建設單位”,“智能制造及工業機器人實訓基地”2018年被福建省工業信息化廳、福建省教育廳等認定為省級“福建省示范性校企共建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數字化設計與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2022年被福建省教育廳認定為“省級職業教育信息化項目立項建設單位”。此外積極與漳州市應急管理部門深度合作,從2020年開始每年政校合作培訓學生達1.7萬人次,完成省級師資培訓5項。專業群承辦福建省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大賽6次,多次舉辦漳州市工業設計講座、閩南職教大講堂、企業“智能制造”知識競賽等,2021年智能制造學院順利入選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立項建設單位。
參考文獻:
[1]韋大宇.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瓶頸與突破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7):45-49.
[2]張衡鋒,桂文龍,劉俊棟.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困境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09):45-49.
[3]張紅.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19(06):105-108.
[4]張云,梁光順.國內外先進制造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金屬加工(冷加工),2021(09):1-4.
[5]楊雅,胡小桃.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的意義、問題與策略[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2(01):5-8.
The Practice Path of Inno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Specialty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Case Study of Z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 Bin-kai, LIN Ming-shan, HUANG Jia-fu
(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Z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for innovative groups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aking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group as an example, Z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mplements the "five integration and five high-level" measures, by combining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 groups,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 talent training mode has established a highly shared curriculum system, a dual-teacher team and a diverse practice base, and has achieved great resul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收稿日期:2022-06-12
作者簡介:胡濱鎧(1983),男,講師,研究方向為機械、模具設計與制造。
此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運行成效評價研究”(編號:FJJKGZ22-035)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2年度課題“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資源建設與應用成效”(編號:22SZH04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