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向正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然而,我國農村地區依然存在設施落后、管理薄弱、污染防治觀念淡薄等問題,為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帶來嚴峻挑戰。因此,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對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鄉村振興;農村環境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生態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
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也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環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其中一個環節如果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平衡,進而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可以有效地維護生態平衡,保障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對農村而言,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不僅可以增加糧食、畜禽、水產品和林木等資源的產量,提高品質,還可以促進旅游業、生態農業、生態畜牧業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收益。
現階段實施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的就是加大對農村環境的保護力度,推動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保護土地、水資源等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采取生態修復和保護等舉措,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逐漸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保護和利用好生態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的資源保障。
(二)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型
生態文明建設可以促進傳統農業向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等可持續農業模式轉型,推動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提高農產品品質,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可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農藥等的使用及農業污染物的排放,不僅有助于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也有助于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
(三)推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
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產業之一。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可以修復和保護生態,推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發展。加大對農村環境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力度,包括水源、森林、濕地、土壤等資源的保護,能夠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生態友好型轉變,促進鄉村產業升級和轉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四)加強鄉村環境治理和管理
加強鄉村環境治理和管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可以推動鄉村環境治理和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提高鄉村生態文明水平。這就要求村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升環保意識,積極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來,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利用宣傳教育、培訓等方式,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型、促進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發展,加強鄉村環境治理和管理,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
鄉村環境的治理需要引導人們更加注重環境保護,避免只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環境保護,從而樹立環保意識,實施環保行動,使村民產生自發動力,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從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入手,時刻繃緊低碳環保這根弦,保持綠色消費、低碳出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村民環保意識不足
良好的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環保意識是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階段一些村民對環境保護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一些農村地區,由于村民環保意識不足,認識不到環境污染對他們的生命和健康會造成影響,導致隨意傾倒垃圾、亂排污水等現象較為普遍。這些行為都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背道而馳,嚴重影響相關工作的開展。
另外,由于村民環保意識的缺乏,許多村民的生計依賴于農業和傳統產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平衡,他們認為環保措施會增加成本,減少收入,存在重產業輕環保的現象。這些做法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精神,不僅不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反而會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提高環保產業的收益,可以有效幫助村民實現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二)政策執行不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國進行了大量的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建設工作,但在農村地區中的貫徹執行存在一定的困難。一些基層部門缺乏專業的環保人員,政策執行缺乏嚴格的監督,導致政策效果不佳,農村環境污染現象較重。
(三)缺乏科技支持
部分農村地區由于缺乏環保技術的支持,導致一些工作成效不明顯。目前,部分農村地區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問題,嚴重影響土地的肥力和生產力。另外,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是焚燒和掩埋,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這些處理方式不僅污染環境,還浪費了資源,因此引進先進的垃圾分類處理技術、污水處理技術、植被修復技術勢在必行。垃圾分類技術將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等分類處理,實現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污水處理可將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再排放,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植被修復技術將利用植被的恢復和建設來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這些科技的引進和推廣,將有助于提高農村環境整治的效率和效果,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普及非化石能源,建立秸稈回收機制,因地制宜推廣生物質能的應用是減少農村大氣污染的關鍵。實施環境監測是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監督方式,引進高效、準確的環保監測技術,對環境污染進行實時監測,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理環境問題。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打造和美鄉村,改善人居環境
和美鄉村建設旨在提升農村生態環境的質量,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農村生態環境是和美鄉村的基礎,鄉村文化是和美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和美鄉村的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村基礎設施。要建立生態修復基地和生態示范村,發展綠色農業,帶動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和美鄉村。同時,要完善農村道路、建設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提高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和美鄉村需要具有特色的產業,如農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要在綠色農業的基礎上推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鼓勵和支持鄉村旅游、文化創意、休閑農業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鄉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同時,采取措施加強生態保護,如加強水土保持、植樹造林、治理農業污染等,打造農村優美生態,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
除此之外,和美鄉村建設還需要加強對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如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建設鄉村文化設施等,促進鄉村文化傳承,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
(二)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智慧鄉村
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另一條實踐路徑。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它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實現農業生產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在生態農業的模式下,采用無公害、有機農業技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以達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目的。
一是推廣生態種植技術。生態種植技術是實現生態農業的關鍵,包括有機種植、自然農法等,可以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保障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健康。二是促進循環農業發展。循環農業是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農作物種植和畜牧業生產等。要盡量避免浪費和污染,實現農業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環利用。三是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向農民普及生態種植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生態效益、加強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的融合等,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推動智慧鄉村建設,加強信息技術和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首先,建設農村環保設施,利用技術創新和信息化手段,推廣垃圾處理技術,例如,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垃圾的智能化管理和監測。同時,加大科研力度,研究開發更加環保、高效的垃圾處理技術,如農業污水處理廠、垃圾分類回收站等,以減少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其次,支持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強生態農業科技研究和創新,是探索新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提高生態農業生產效率和生態效益的必然要求。
發展生態農業和智慧農村,需要從技術、政策、市場、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體系,推動生態農業的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綠色能源,促進低碳發展
綠色能源是指能源利用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小、對自然資源造成破壞相對較小的清潔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在鄉村振興中,可以通過開展綠色能源開發項目,制定稅收、補貼等政策,支持綠色能源的發展和應用,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和使用綠色能源設備,實現農村清潔能源的利用,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一是推廣清潔能源技術。對于農村地區而言,清潔能源技術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要支持農村地區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光伏發電設備、風力發電設備等,促進農村地區清潔能源利用。二是建立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包括清潔能源生產、傳輸、儲存等環節,為農村地區提供清潔能源保障。可以加大投入力度,建設清潔能源發電站、儲能設施、智能電網等,實現清潔能源的有效輸送和利用。三是加強宣傳和教育。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農村地區居民對綠色能源的認知和了解,促進他們對清潔能源的支持和使用,鼓勵居民使用清潔能源設備,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和消耗。四是加強綠色能源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規范綠色能源市場秩序,避免不良商家和產品的出現,保障農村地區清潔能源的安全和可靠性。五是發展綠色能源,促進農村清潔能源利用。需要政府、企業和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利用政策、技術、宣傳、管理等多種手段,加快綠色能源的發展和應用,為農村地區提供清潔、可靠、可持續的能源供應保障。
(四)加強垃圾處理,打造“無廢”鄉村
隨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垃圾數量不斷增加,如何加強農村垃圾處理成了一個緊迫的問題。要采取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化、引導村民參與、推廣垃圾處理技術等措施,加強培訓,鼓勵村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幫助農村分別針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進行有效處理。與此同時,鼓勵企業參與農村垃圾處理工作,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和優惠政策,吸引企業投資建設垃圾處理設施,如垃圾焚燒設備、生物處理設備等。利用企業優勢,推進垃圾分類、垃圾資源化利用。除此之外,還要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采取減量化的措施,推廣環保購物袋、節約用水,減少垃圾的產生。
加強農村垃圾治理需要政府、農村居民和企業等多方面的參與,同時應采用垃圾分類、建立垃圾處理設施、減量化等措施,以實現農村垃圾處理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要統一思想,深化認識,貫徹落實好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要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加大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垃圾收集、污水處理等,繼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強宣傳引導,弘揚生態文化,增強農民生態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雷明,于莎莎,陸銘.多維理論視域下的全面鄉村振興[J].廣西社會科學,2022(02):137.
[2]溫暖.多元共治: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03):119.
[3]文豐安.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性、動力及促進機制[J].東岳論叢,2022,43(03):10.
[4]陳暉濤,盧紅飚.習近平扶貧論述的寧德實踐及其啟示[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501-507.
[5]周其森.鄉村振興當充分發揮資源性優勢[N].光明日報,2021-07-21(002).
[責任編輯: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