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暉 郭超
4月15日,在第40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放飛場,一只長約百米的蜈蚣風箏從地面上緩緩飛起,它龐大的身軀在半空中顯得格外壯觀,引來現場游客陣陣驚嘆之聲。
在現場放飛此風箏的安徽飛凡神馬風箏隊隊長孫亞棟介紹,此次他們共帶了23只風箏來濰坊參賽,其中這只蜈蚣風箏全長有一百米,其體積在全國都屬于比較大的。看到很多游客都喜歡這個風箏,他內心也感到非常振奮。
這支風箏隊還帶來了一組非常有特點的風箏,全部都是“哈士奇”。一只只憨態可掬的“哈士奇”在空中飛舞,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留念。“這次來濰坊真是大開眼界,居然連‘哈士奇都能飛上天,感覺特別有意思。”游客顧女士說。
孫亞棟說,這是一個哈士奇“風箏陣”,共有17只哈士奇風箏,1只大的,16只小的,在空中飛舞起來非常有特點。據了解,這是孫亞棟第一次帶領團隊來參加濰坊國際風箏會,“能來濰坊國際風箏會這么高水平、高標準的風箏放飛舞臺參賽,心情很激動。在這里看到了太多有特點、有意思的風箏,我很受啟發,明年還得繼續來。”孫亞棟說。
在放飛場里,一個長約40米的大章魚軟體風箏同樣引起了不少市民的關注,在它身后還跟著一大串五顏六色的“章魚”迎風飛翔,這個章魚“風箏陣”來自河北保定逆風風箏隊。
逆風風箏隊隊長蘇建才介紹,這里面最短的風箏有20米,最長的達到了40米,一次可放飛13個至14個。他們的“風箏陣”采用了三個軸承滑輪分線器放飛方法,使得所有的風箏更加集中而不會纏繞,完美展現了空中姿態,并且提高了風箏放飛的安全性,而他們的“風箏陣”所用的分線器已經申請了專利。
4月16日,第40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濱海國際風箏放飛場繼續舉行,一只體型巨大無比的三葉蟲風箏緩緩從地面上往空中飛去,這只“龐然大物”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拍照“打卡”。
“來到濰坊國際風箏會,所見到的一切,真是突破了我的想象,原來還有這樣的風箏,我剛才差點驚掉了下巴!”來自安徽省的游客陳女士說,這還是她第一次見到體積這么巨大的風箏,特別好奇它是怎么飛到空中去的。
這只三葉蟲風箏來自沈陽禹航風箏俱樂部。它在空中完全舒展開后,面積能達到1200平方米。該俱樂部相關負責人運長偉說,這只風箏的受風面積達到了600平方米,一般情況下,二級風力就足以讓它起飛,放飛的線如果不提前固定,大約需要20個人才能把它放飛起來。
作為風箏會的常客,運長偉說,明顯感覺出濰坊國際風箏會越來越成熟,組織得一年比一年好,能夠前來參賽,他由衷地感覺興奮和激動。
運長偉這些年也參加過不少風箏放飛比賽,但論起規模之大、參賽選手之多、參賽風箏種類之豐富,還要看濰坊國際風箏會,“對于我們這些專業人士來說,能夠來這么高水平的舞臺上參賽競技,是一種難得的享受,以后我一定會常來。”
4月16日,在濱海國際風箏放飛場,一只滾地龍風箏正在空中飛舞,旁邊還有一只鰩魚風箏和一套黑貓警長風箏,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圍觀,尤其是吸引了許多孩子的注意。
這些風箏都來自南京鯤鵬風箏俱樂部。該俱樂部負責人劉偉介紹,他們一共帶了十幾只風箏前來參賽,除了上面提到的幾款,還有七龍珠風箏、海綿寶寶風箏等,都充滿了童趣。
這是劉偉第三次來濰坊參加風箏會,每一次過來都給他帶來了新奇的感受。劉偉說,雖然他也是專業的風箏放飛人士,但第一次來時看到蔚藍的天空變成了風箏的海洋,還是感覺非常震撼。
劉偉說,放風箏本身就是一項貼近群眾的運動,如果只是專業人士自娛自樂,那就失去了風箏放飛的意義。來濰坊參賽,不僅有非常專業的放飛場地,還有數不清的游客前來共同參與。將風箏放飛與群眾娛樂有效結合在一起,賦予了風箏放飛更深刻的內涵,讓這項運動變得更加有趣味性。“看到我們的風箏這么受游客喜歡,我心里很有成就感。”劉偉說。
在本屆風箏會上,很多風箏從設計上就極富特色,騰飛到空中后,立即成了風箏會“頂流”。“復興號”高鐵風箏正是其中之一,只見一列“復興號”在空中隨風飄舞,仿佛在軌道上疾馳,吸引了眾多游客圍觀。
制作者張華剛介紹,這款風箏由“車頭”和“車身”兩部分組成,“車身”是由一串串腰片連接起來的,他們按照“復興號”的一半比例進行了還原。該風箏將傳統風箏扎制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放飛到空中,讓游客感受到科技帶來的獨特魅力,在本屆風箏會上大放異彩。
本屆風箏會還誕生了聞名全國的“頂流”風箏,那就是來自陜西省咸陽市大秦風箏協會的參賽作品秦始皇風箏。這款風箏長22米、寬8米、厚5米,身形偉岸,放飛到空中后更是霸氣十足。
據大秦風箏協會會長蘇長喜介紹,之前這類人物造型的風箏非常少見,他們所有的設計都是首創,力求以此來弘揚咸陽的歷史文化。據了解,這款秦始皇風箏最終榮獲第19屆世界風箏錦標賽創新風箏賽一等獎第一名,代表了本屆風箏會對它的充分肯定。
在本屆風箏會上,游客們還看到了非常多超乎想象的風箏。蝙蝠俠、火箭、空間站、藍鯨、螃蟹、豹子、駱駝……各種各樣的風箏都飛到了天上,讓游客們跟著腦洞大開。不少游客表示,來到濰坊國際風箏會,才見識到,原來真的什么都可以飛上天。
本屆風箏會還舉行了濰坊風箏大賽,組織各縣市區、市屬各開發區和市直有關部門、單位及部分企業、高校扎制富有地域特色、產業特點和品牌形象的風箏進行比賽,同樣精彩紛呈。
代表奎文區參加此次比賽的譚洪,今年已經76歲了。從第一屆風箏會開始他就參加比賽,見證了濰坊國際風箏會40年的發展歷史。
譚洪介紹,此次他和同伴帶來了軟體八爪魚巨型風箏,還有龍、燕魚、長尾魚、彩蝶、鷹、五福長壽等各種不同類型的風箏,希望能夠賽出一個好成績。
壽光是蔬菜之鄉,壽光代表隊的教練方建壽介紹,他們此次帶來的風箏都富有地域特色,有創新風箏“壽光蔬菜”,還有巨型風箏“菜博會”。此外,他們還以青椒、圓茄等為元素設計了風箏,“游客們只要看到空中有‘蔬菜,肯定會第一時間想到我們壽光。”
寒亭代表隊的隊員韓臻介紹,他們此次帶來的風箏融入了楊家埠年畫元素。其中,創新風箏取名“和合美滿”,巨型風箏則是“故鄉情”。還有巨龍騰飛、年畫圖、喇叭花開、中國航天、花木蘭等不同類型的風箏,希望能夠借助風箏會這個平臺,進一步宣傳寒亭區的歷史文化。
坊茨小鎮是濰坊文旅的一張名片。在本屆風箏會上,一只寫有“坊茨小鎮歡迎您”字樣的風箏乘風飛起,吸引了不少游客的關注。據坊子區代表隊的工作人員李炳曉介紹,他們將地域文化融入到風箏圖案,創新設計了坊茨小鎮風箏,帶到風箏會上來展示與競賽,以風箏為媒,展現坊子區的新面貌。
多支代表隊的負責人表示,“友誼第一 比賽第二”,他們希望借助參加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機會,把當地的地域特色、產業特點、歷史人文,以風箏的形式傳播出去,塑造形象,提升影響力。
風箏是濰坊最鮮明的城市符號和名片。風箏會聯結四海之誼,打開開放之窗,揚起發展之帆,演繹城市之美,已成為濰坊傳播友誼的使者、走向世界的橋梁、經貿合作的平臺。
濰坊國際風箏會已成為國際性文化體育盛會。本屆風箏會突出文化味、沉浸感、跨度長三個特點,線上線下同時舉辦,有59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3個省市區的150多支風箏代表隊參加比賽和表演,開幕當天現場吸引了9萬多名觀眾參與。
在風箏會的帶動下,濰坊的風箏產業發展興旺。如今,濰坊風箏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占國際市場份額高達85%以上,風箏出口量位居全球首位。風箏企業從20家增加至600余家,產業產值從20多萬元攀升至20多億元。濰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風箏制作、貿易、文化傳播中心,“國際風箏都”的名頭越叫越響。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當前,濰坊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全市上下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走在前、開新局”,致力打造實力強品質優生活美的更好濰坊,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
今年,濰坊還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舉辦了油畫展、文創展、演唱會、馬拉松、城市定向賽等一系列風箏主題展會和賽事,持續豐富風箏會的品牌內涵,大力提振濰坊文化和旅游消費,讓風箏品牌助推全市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接下來,濰坊市也將繼續以風箏為媒,秉持開放發展理念,加速邁向國際舞臺。
In the springtime, great variet- ies of kites flying in the spring breeze are the most distinctive urban symbol and business card of Weifang. The Kite Festival helps promot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Weifang and other cities, open the window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set the sail of develop- ment, and interpret the beauty of the city. It has become a messenger of friendship in Weifang, a bridge of going global, and a platform fo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eifang International Kite Festival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and sports event. This years Kite Festival highlighted the cultural flavor, the sense of immersion, and the long span. It was held online and offline simultaneously, with over 150 kite teams from 59 countries (regions) and 23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etition and performance. It attracted the participation of 90,000 spectators on its opening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