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光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如何向一位不了解藏書票的朋友介紹藏書票呢?筆者在一次藏書票個展的微信推送里寫了這樣幾句話:“藏書票因書而生,此次展覽挑選的書票在題材內容上也多與書籍和閱讀有關,在云書坊與朋友們見面很適合。藏書票起源于15世紀歐洲,是一種微型版畫,是一種藏書標識,票面通常會包含拉丁字母‘EX-LIBRIS’與票主的姓名,意為某人的藏書。他通常被貼在書籍的前環襯或扉頁。藏書票逐漸成為一種創作、交流與收藏的藝術品。”這其實也是筆者對藏書票的基本理解。在十多年的藏書票創作實踐中筆者始終將“書”與“閱讀”作為出發點,并以此區別于普通小版畫的創作,并由此有了一些個人的思考。
在書與閱讀這個大的主題之下,在藏書票的畫面內容中探討書與人的關系問題,或者說書對于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記得看過馬格南圖片社的一張照片,照片記錄的是二戰倫敦遭遇轟炸后的一家圖書館,在一排排屹立不倒的書架前,有人依舊在專注的閱讀。這似乎預示這文明終究會戰勝野蠻,書籍在,人類的希望就在。作品《寂》便是受此啟發創作的,也借此向那張偉大的攝影作品致敬。
作品《賣》(圖1)中手提舊書的人神情多少有些恍惚躊躇,他也許在想,在這論斤賣堆積如山的舊書中,哪些會被舊書商販發現重新流通,流入到下一個主人手里;哪些又會流向造紙廠重新化為紙漿。人們常把書籍比作人類精神的食糧,作品《食》(圖2)的內容有些荒誕,想表達的是當人類置于一個極端的環境中,假如精神糧食和物質食糧發生矛盾時我們面臨的選擇問題。書籍除了是人類文明傳承的載體,有時會關乎希望與夢想。筆者的作品中,有的想要表達書籍是文明之舟;有的則是反思書本是否會成為我們思維的一種禁錮,有時需要放下書本才能奔向更自由的遠方;也有用調侃的方式呈現的是紙書閱讀的當代境況。

圖1

圖2
有關閱讀的童年記憶是藏書票創作內容的另一個來源。讀小學時,家鄉電影院門口的小廣場上有一排租小人書的攤位。每次看電影去得早的話都會坐在長板凳上,花幾分錢租些小人書看。那是我對閱讀最初的深刻記憶。作品《租》(圖3)就是記錄的那段童年時光,只是讀書小朋友不見了,出租小人書的老爺爺曬著暖暖的陽光,睡著了。《錄像廳》(圖4)是一位朋友定制的作品。這位朋友與筆者年齡相仿,成長中都曾經歷錄像廳繁盛的20世紀90年代,對當時的小孩子來說錄像廳是那時一個充滿好奇,并且是夢想與激情的所在。筆者把很大的精力用于描繪那個年代的獨有的視覺質感,希望能喚起觀者并不太遙遠的年少記憶。

圖3
此外,在描繪我們的閱讀行為時可以將人文歷史景觀融入其中。無論是墓道石窟,還是山門古剎,置身其中物是人非,常會有時光穿越的感覺,那種滄桑厚重感讓人癡迷。《顧建軍之書》(圖5)畫面中的風景取材于南京靈谷寺,手持打開書籍中的插圖正是眼前的景物,也是一種按圖索“跡”。這一刻書本(歷史)與現實相勾連。這一類型的書票還包括《馬振犢之書》(圖6)、《許結之書》以及《文其藏書》等。

圖5

圖6
“有意思”是筆者在藏書票創作中想要著力體現的趣味。這可能關乎幽默、細節、生活、生動等不同層次的諸多方面。在圍繞某一主題構思一張作品的時候,不是將其簡單化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而是思考各種可能性,以一種相對含蓄的方式進行表現。嘗試用巧妙的方式將書與閱讀這一主題轉化為有意思的情節內容,強調平常之中的意味。同時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表現藏書票中的情節,帶給大家視覺和心靈上的愉悅。這種幽默除了能夠讓人會心一笑外,還能引發讀者對于書籍與閱讀更多的思考。另外在情節的表現同時,畫面中刻畫一些具有時代感的細節信息,來增加藏書票的內容信息含量,希望耐人品讀。在作品《載》(圖7)中,筆者一種幽默的方式表現書籍的命運的同時,也想把拖拉機和駕駛員的形象塑造的懷舊有趣。《拙齋藏書》中置身傳統山水中的文人,應該是在空調房中用電腦寫作才會更符合當下的情境。在作品《理》(圖8)中,斑駁的墻面與涂鴉文字預示著某些東西即將逝去;《補書》中,我感興趣的孩子的天真以及縫鞋機的結構細節之美。此外火爐、爆米花機等兒時記憶的承載物也都出現在了作品中。

圖7

圖8
或明或暗的沖突感可以讓平淡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和引人遐想。《牽》(圖9)表現了看書人既被狗牽引,同時又被書攤上的書籍牽引,是一個戲劇化的矛盾瞬間。《坐隱圖》是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刊《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奕譜》的卷首版畫插圖,明汪耕繪,黃應祖鐫。內容描繪的是明末富商汪廷訥在坐隱園中與好友雅客們對弈的場景。藏書票作品《坐隱圖》系列是向這組經典古版畫的致敬之作。將《坐隱圖》作為屏風置于閱讀者的背景之中,期望在閱讀中我們可以進入一種與古人相通的意境中,也是對于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一種向往。在之一(圖10)里面,坐隱圖屏風這一古典生活意象和帳篷自行車這些現代生活意象成為一種沖突反差,而帳篷中人物的閱讀行為使得我們可以進入一種與古人相通的意境中——詩意地棲居。之二的沖突則表現在安靜的讀書人與天上的飛機,一個是閱讀種的平靜世界一個是喧鬧的現實世界。太湖石上的貓專注于水里的魚則是另一隱藏的沖突。

圖9

圖10
委托創作是藏書票創作中非常獨特的一種方式。藏書通常是個人化的行為,作為藏書票票主的個人性格喜好同樣也是各式各樣,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接受委托定制書票的創作時,和票主的溝通交流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有比較個性化需求的票主,在滿足他們的愿望要求同時還要考慮畫面表達的藝術性。這樣一來為完成創作,在草圖階段往往需要反復溝通修改。《青山一夢藏書》(圖11)是一款定制藏書票,票主對書票的主題內容有很具體的要求,算是限定性很強的命題創作。具體包括:一只叼著煙斗看書的睿智的兔子;帶罩子的煤油燈以及布滿書的書架。開始的設計草圖票主并不滿意,在隨后的溝通和修改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到令票主印象深刻的一部美國電影《勢不兩立》,“兔子為什么不害怕?因為它比黑豹聰明。”是影片里充滿寓意的一句話,也成了這位朋友選定書票內容的出發點。最終筆者將這只兔子塑造成有過故事的、睿智的隱士。票主也認可了修改后的草圖。

圖11
好的藏書票設計是應該建立在尊重票主的個人喜好基礎上的。在為一位在圖書館工作的朋友設計一張書房讀書的藏書票時(圖12),女主人被刻畫成更加閑適的光腳躺在沙發里閱讀的狀態,綠植和咖啡杯突出了此刻的寧靜與悠閑。女主人有一只可愛的小狗,特別希望能出現在畫面中,筆者設計時讓它安靜地趴在了沙發腳下,顯然它有些無聊,對書籍也不敢感興趣。在為藏書票研究者子安先生定制的書票中,開始的草圖畫面中除了被書籍和印刷品包圍的票主在癡迷中安睡外,還有一只即將闖禍的不安分的貓,安睡者將被驚醒,從而形成一靜一動的戲劇性沖突畫面。后來得知子安先生不喜歡貓,也只得將貓去掉作罷。

圖12
藏書票的畫面小,刻起來壓力小,在筆者十年的藏書票創作中,技法版種上主要為凸版,版材包括木刻版(梨木)、木口木刻(黃楊木)和麻膠版。這些作品所采用的語言技法也有比較大的差異,根據不同的主題內容會嘗試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有時借鑒中國傳統線描造型方式,特別是涉及畫面有傳統元素的時候;有時候借鑒光影的明暗表現方法。無論哪種手法,具體雕刻的時候我都希望盡可能地保留木刻的“刀味兒”,線造型與黑白相結合,力求畫面構圖與疏密經得起推敲。此外有些作品的表現語言關注灰層次的表達,希望在對灰層次的表現中做到有序而富于變化。在制作過程中,通常在草圖階段會多花些時間,除了作品的立意構思多推敲外,在內容的細節描繪上也盡可能地翔實充分。這樣在后面的刻制階段就比較明確肯定,也會比較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