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崇芳
(廣西工業技師學院,廣西南寧 530031)
保障學業質量標準為核心是“教、學、評”一體化的初衷,始終堅持“讓學生學會”是課堂教學從課程標準設計到課堂實踐不變的目標追求。更是落實課程標準的成功之道。[1]
“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從內容角度理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及教學過程的“評”,三者有機融合。從時間角度理解,教學活動、學習活動與教學評價統一于課堂教學中。[2]
“教、學、評”一體化是“教、學、評一致性”的具體實施,將評價與教學過程融為一體,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元評價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根據學科內容和不同學生個性采用科學、靈活的評價手段。在課堂上實現教、學、評的統一,讓學業評價在課前探究、課后拓展的復習中起到監督和促進作用。
課題組成員通過聽課、問卷調查、電話訪談等形式得出中等職業院校年輕教師在課堂教學實施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目標與學習結果不對應
例如:

表1 教學目標與學習結果對照表
無論是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課堂教學實踐層面,課堂教學目標需與學習結果保持一致性,這樣才能檢測目標是否達成。
2.評價與目標脫離
在研究中發現存在兩種現象:一是教師有教學目標,但沒有對應的評價任務;二是教師有評價任務但與目標不對應。例如:能正確撰寫小班幼兒故事教學活動三維目標。這是某教師的教學設計中的能力目標,但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未有明確指出小班故事教學活動三維目標的要求,因為缺乏評價指標,導致課堂中學生只做了主觀評價,未能幫助學生梳理該學習內容的知識點。
3.評價未能檢測學習結果
教師制定的評價任務與學生學習結果會出現以下三種現象:一是教師制定的評價任務低于學生認知水平難以檢測學習結果;二是教學時制定的評價任務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也難以檢測學生真實的學習結果;三是教師制定的評價任務水平與學習結果一致,剛好能檢測學生學習結果的信息。
1.教師目標意識薄弱
在研究中發現很多年輕教師在撰寫教學目標時容易出現內容過于寬泛、表述不具體、沒法測量以及主體錯位等。例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幼兒園科學活動的內涵。”科學活動的內涵對于學生的教學目標的界定就過于寬泛,無法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培養學生……引導學生……”這樣的描述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被動學習。目標描述,我們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獨立個體,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探索、主動思考。
教學目標表述中若缺少行為條件,就會出現表述不具體,在課堂教學中難以檢測學習結果、難以評價。科學的目標表述應是:行為動詞+行為條件。例如:通過小組討論、合作設計一份中班詩歌教學活動。
清晰具體的目標是可測、可評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只有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選擇能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的內容、材料,并制定能檢測教學目標的評價任務。
2.教學活動的開展難以實現目標
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能把教學目標設計得很大、很高大尚,但在實施過程中,因為實訓場地限制、教學資源的不足、教學設備跟不上等原因導致教學活動無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也有些教師是因為課堂把控能力較弱,容易被學生帶偏,導致無法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3.教學設計不夠合理
部分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只是根據教材內容和自己的經驗來設計。未先分析學情、分析教材內容,未能根據學生興趣選擇、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未能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規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
科學的教學設計,首先應先對教材和學情進行分析,根據班級學生學習特點認知規律以及興趣等,選擇教學內容,根據各班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由淺入深的教學目標,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選擇適應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并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能通過循序漸進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完成學習任務,并通過評價檢測學習結果。
“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關鍵,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也是歸宿點。為了實現課堂教學與幼兒園工作崗位有效對接,為了幼兒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能適應幼兒園保教崗位,能設計、開展幼兒園一日教學活動。我們的項目研究團隊首先到合作幼兒園進行調研,了解本地區公辦園、民辦園對帶班教師、保育老師的能力要求,了解幼兒園一日教學、游戲活動的重要性。一名新手教師需要上崗,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有怎樣要求、組織教學、游戲能力又有怎樣的要求等。通過實地走訪和調研可知,一名保教人員在上崗前除了基本衛生保育能力外,還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展一日生活、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發展。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本課程包含了幼兒園中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以及藝術等五大領域。該課程是幼兒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共180學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五個領域三個年齡階段的要求設計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教學活動。
有了前期調研,明確“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在幼兒園工作崗位的重要性及要求后,有效分析我校學生學習特點,結合他們的最近發展區特點層次遞進的設計授課計劃,明確每個章節的授課要求和課時。再根據授課計劃和學生實際情況撰寫教學設計。課前、課中、課后都需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增強師生互動性,同時也為教師更好、更及時的發現學生問題,能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或教學進度,以實現教學目標與學習結果方向一致。[3]
無論是教學設計層面還是課堂教學實施層面,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能更好、更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首先要以思政教育為引領,將思政元素與專業學習深度融合。教學目標制定上要體現思政教育,突出立德樹人和技能育人的理念。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是幼兒教育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專業核心課,通過該課程學習掌握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活動的內容,能初步具備撰寫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教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因此這門課程學習中尤其要將幼教工作者的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學為人師、樂于奉獻、團結協作等職業素養融入教學目標中;將幼教工作者應具備“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融入的教學目標中,如表2。

表2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活動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關鍵在于教學活動的設計。為了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且學習有效果,那教師需根據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內容,將課程內容具體化、生活化、綜合化,教學內容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內容,要根據教材內容、社會發生的大事件以及感興趣的話題進行適當拓展,與專業學習相融。
“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方案設計中,需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習目標確定教學重點,通過分析學情和學習內容確定教學難點。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校內以及幼兒園實訓場地便于學生開展模擬教學。結合每個領域的教學拍攝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園教學視頻供學生學習和探討,要體現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教學實施環節需要包括:教學環節、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設計意圖等。每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目標展開的。
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方面要多樣化,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利用學習平臺提前發布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預習新知。課中采用任務驅動、頭腦風暴、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有效吸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利用學習平臺上監測學習任務的完成,有效監控學習效果。
最后在教學時間上的安排,每節課內容能學習的內容是有限的,教師要在課前對每節課能實現哪些目標,每個環節用多長時間都應提前設計好,這樣才能保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保持從容不迫。
設計評價手段時要考慮三個問題:評價的內容是什么?評價標準是什么?評價選取的依據是什么?評價不光有教師評價,同時要設計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園方評價等。[4]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讓學生能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與其他人的優缺點,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同時提高反思和總結能力。幼兒園專家和教師分別對任務實施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和客觀評價,促進學生職業成長,(見表3、文末表4)。

表3 “故事教學活動過程設計”幼兒園專家評價表

表4 “故事教學活動過程設計”多元評價表
教、學、評一體化是在課堂教學中將評價成為教學工具,將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融為一個整體,重視日常的學習評價,以評價促進學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學、評三者本質一致,共同指向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本文以“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課堂教學為例,根據學生學情設計學習任務,根據學習任務設計可檢測的學習目標和評價指標,驗證目標的達成。教、學、評一體化,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更有效掌握教學效果。從項目實踐來看,在課堂中遵循工學一體、手腦并用,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高、他們的抬頭率、微笑率、互動率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