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悅 (江南大學 法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我國物流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物流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物流活動還存在很多問題。為了適應全球化物流市場的需求,國家已逐步放開了對市場主體準入的限制,并鼓勵民營企業進入物流行業。但是,民營企業進入物流領域必須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這就需要企業具備相當高的核心競爭力。雖然我國有很多企業已具備了國際競爭力,但其與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缺乏必要的物流法律制度保障,國內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物流法律體系。樸銀月(2023)著重探討和反思了我國物流法的問題,從現實意義、制度設計及建立的基礎等方面,探討了物流業法制的必要性[1]。張輝(2022)指出,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如層次低、協調性差、部分法律空白;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物流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建立健全物流行業的相關法律體系非常必要[2]。徐淇鈺(2022)對目前我國物流市場的法制現狀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就如何健全我國物流市場準入的法制體系進行了探討[3]。王姣姣(2021)認為,現代物流業在經營活動中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只要有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導致整個物流鏈條甚至是現代物流行業的大變動。因此,必須加強對我國物流業的管理,使我國物流業能夠順利、公正、高效地運行[4]。陳松花(2021)通過對鄉鎮和鄉村地區的快件配送中心的調研,指出了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物流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5]。
近年來,我國物流行業發展迅速。中國的快件業務在2015—2020年一直呈穩步增長的態勢。中國物流公司在2019年因“宅經濟”發展而受益,其業務總量達到635.2億件,同比增長25.3%。另外,截至2020年3月24日,我國的快遞業務量已經達到了200億件,每天的業務總量已達2.4億件,服務的客戶數量也達到了5 000萬。2021年,僅83天內,物流業務就能突破200億件;與2015年12月25日歷史上第一次出現200億件以上的快件相比,增長速度非??欤贿_成這一數量成就也比2020年早45天。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2015年—2021年物流業務量及增長率
但是由于中國物流業起步較晚,所以我們在法律制度上存在不少問題。如表2所示。
表2 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的部分問題
因此我國應加快完善物流法律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執法監督和制約機制、完善相關配套制度,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1.1.1 物流法的概念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戰略性產業的物流業,無疑需要良好的法治環境。物流法是指在我國由擁有立法權的政府機構制訂并發布的、調整物流主體參與整個物流活動時發生的法律關系的規范總稱,調整范圍主要包括各物流參與主體之間因民事行為而產生的權利與義務。
物流法律的概念來源于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歷程,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對物流法的界定也不盡相同。目前,國內學術界大部分人將物流法視作有關社會交往的各種法律法規的統稱,而這種統一體則將與物流活動有關的一切社會聯系都囊括其中。
1.1.2 我國物流法律制度具備的特點
調整內容具有復雜性。當前,與社會物流相關的物流立法,大多集中于對物流業的每一個方面都進行規約。按照物流學的概念,企業的物流工作包括包裝、運輸和加工處理;搬運,儲存,配送處理;由于信息加工各個環節的存在,因此,物流法律法規對物流進行調節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缺乏系統性和專門性。我國目前尚缺乏一部專門規制物流行業的法典,物流行業涉及的諸多民事法律關系跨度較大,部分適用于民事基本制度,部分適用于民事特別法,甚至可以適用于國際法規范,各法之間跨度較大且缺乏有機聯系。
物流法可對物流市場進行適當的指導和規范。運用物流法規對我國物流市場的競爭行為進行規制,充分利用物流業的資源配置功能,保障正當經營,建立符合物流業規律的市場秩序并對物流市場進行指導和規范。
物流法在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時具有較強的彈性。要在降低對公共權利干擾的前提下,加強對物流業發展的指導和監管,以促進物流業的發展。面對物流業的諸多問題,我們應該采取相關的行政法規,精簡機構,減少職能的重疊,建立一個協調一致的后勤管理機構,以便在物流業發展的日益變化中,保持較強的彈性。
我國目前調整物流活動的法律規范涉及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等各個層次,主要調整物流主體、物流活動環節、物流活動爭議三個部分的內容。首先,調整物流主體的法律法規眾多,包括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法》《外資企業法》及其細則,國際上有《國際海運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等。其次,調整物流活動環節的法律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總則編和合同編,還有適用于物流運轉的某一具體環節的法律、法規、國際公約。以包裝、倉儲、流通加工為例,涉及到《海商法》《民用航空法》《一般貨物運輸包裝通用技術條件》《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等。最后,調整物流活動爭議的不僅包括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等程序性法律規范,還包括部分國際公約、國際慣例。
物流主體行為概念規范不明確。目前,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法律中均沒有明確的物流主體法律概念,但是隨著物流產業的發展,物流產業和物流業越來越被社會重視,因此,物流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必然會逐漸增多,而這些現有的法律中也沒有明確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主體,導致出現物流主體與其權利義務主體不明確的局面。
現有物流法律規范缺乏協調性。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許多關于物流活動方面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如《道路運輸條例》《道路貨物運輸管理規定》《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鐵路法》《民用航空法》《鐵路法實施細則》等。但是由于這些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之間沒有銜接一致的地方,造成了許多重復授權和交叉執法等的問題,從而導致物流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不明確、糾紛難以解決等問題。如在有關物流作業方面沒有一部專門規范貨物運輸的法律,也沒有規定貨物運輸的具體規則;同時對于運輸工具和設施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中并沒有關于貨物運輸工具和設施的規范;另外,相關法律規范制定不完善。如在貨物倉儲環節涉及到的港口碼頭、倉庫和鐵路運輸這幾個方面,還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和制度,只是簡單地提到了倉儲管理條例等。
對于現代物流法律制度建設來說,我國的立法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物流法律制度建設嚴重滯后于現代物流產業,我國已經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貨物運輸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但這些規定僅僅著眼于物流活動發生時的社會需求,不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其二,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的迅速發展,我國開拓了廣大的海外市場,中國物流行業要想投身海外先進物流業,就必須了解和熟悉與國際先進物流法律制度,適應國際物流交易規則。目前我國物流行業相對落后,與國際先進物流法律制度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更應借鑒國外先進的物流立法經驗對現有法律制度進行調整。
從物流企業的角度來講,由于其自身經營的特殊性,其內部管理不可能完全按照法律法規來進行,并且很多管理制度都是由企業自己制定的,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物流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經營混亂,甚至部分企業會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自身的利益。就物流行業而言,很多行業標準尚未建立,比如冷鏈、醫藥和食品安全等標準,這是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看,物流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目前國家對其的支持和投入較少,相關的優惠政策也沒有全面落實到位,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對物流產業缺乏信心。
制定一部系統的、專門調整物流業的法律。在充分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參考國外現代物流業立法經驗,結合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特點,制定一部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國際慣例的、與物流行業發展規律相一致的、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法律勢在必行,這有利于我國物流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整合、刪減。建議借鑒美國的經驗,將一些目前已不適應發展需要、且內容重復的法律法規予以刪除,并對現行的與物流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調整,出臺《物流法》或《物流法實施細則》。要制定專門的物流法律,就必須明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目的和原則,對現有相關法律中已經不適應物流業發展的內容予以刪除;同時,清理整合現行的與物流有關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對部分與物流有關但分散于不同部門、不同法律規范中的物流規定應予以調整或修改。
加大國家、地方對物流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優惠措施,推動產業和行業快速發展,促進我國物流業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但是物流是一種比較特殊、復雜的產業,必須制定一部專門的行政法規或者規章,規范并指導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和規劃。該條例應規定物流規劃編制的原則、方法及程序;明確政府在規劃編制中的作用及職能;明確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與考核等。
在物流監管方面,應建立跨部門的監管協調機制,明確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形成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協調統一的監管機制。
在具體操作層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行政府監管為主、企業自律為輔的模式,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
在物流法律制度方面,要繼續完善相關法律及規章制度,嚴格規范物流業的市場秩序。從根本上來說,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當前,我國物流業還存在著惡性競爭、無序競爭等問題。因此,必須改變當前物流行業無序競爭的局面,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以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
首先,要對我國物流行業的法律進行分類,形成相應的法律體系,在此基礎上明確各個法律部門在物流領域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將其以專項立法的形式列入到立法規劃中,為今后具體的物流立法工作提供依據。其次,要對現有的與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全面的梳理整合。其中既要梳理整合涉及物流領域的具體法律,也要對與其他法律法規相沖突或不一致的內容加以調整。比如:我國《民用航空法》雖然在總則中明確了“民用航空運輸”這一概念,但是對于“民用航空運輸”概念下不同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并未詳細說明,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同一法律條文中出現“民用航空運輸”與“非民用航空運輸”的不同規定。因此,在《民用航空法》的制定過程中需要對相關法律進行全面梳理整合,進而使物流法與其他相關法律在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基本原則等方面實現統一。最后,對現有的物流法規進行梳理整合后還要對其進行細化。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作為一部專門規范道路運輸業的行政法規,其中就存在一些與物流活動有關的條文規定。但是這些規定都是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在物流具體實踐中很難找到依據,在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中也難以找到依據,所以在今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時,就要針對不同運輸方式、不同運輸主體等提出具體的細化規定。
我國的物流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物流立法方面,目前我國有關物流業的法律法規雖然已形成了基本框架,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已不再適應物流產業的發展現狀。因此,針對這些問題和不足,必須盡快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物流政策。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國間的經濟交往也越來越頻繁,作為國家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完善物流法律法規、制定物流業相關政策也將成為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