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琴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廣元 628017)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互聯網的普及,以及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人們對于物流速度和物流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現階段物流的速度和質量并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需求,為了滿足人們對于物流配送服務的需求,人們將注意力轉向倉儲配送方面。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與倉儲業結合共同推進了倉儲行業的發展,衍生出了智慧倉儲與配送體系的結合。2015年所發布的《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實施意見》文件中明確要求利用現代化技術提升物流配送服務能力,倉儲業的智能化、信息化轉型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企業已經逐漸將新技術融入物流行業,建設智慧倉庫,構建獨立的倉儲配送體系,并運用人工智能、信息系統管理、智能調貨等手段實時監控商品流通全過程,提升了配送效率和配送質量,為客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
近年來,諸多學者就智慧物流、智慧倉儲等問題展開了研究。陳彩霞等就服裝行業的倉儲配送體系評價問題,運用平衡記分卡理論和層次分析法構建服裝企業的配送評價體系,并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進行評估[1]。王蘭敬運用熵權法評估了我國區域智慧物流的配送能力,結果表明,發達地區的智慧物流配送能力強,而中西部地區的智慧物流配送水平較低,另外,研究還發現人才是制約物流智慧化轉型的關鍵因素[2]。石春連分析了影響電子商務配送模式的相關因素,并且構建了用于選擇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企業的決策[3]。裴時域等運用改進的模擬退貨算法對物流配送中心的選址問題展開研究[4]。周業付等運用灰色模糊綜合模型對冷鏈配送系統的風險進行了評估[5]。龍星穎等針對藥品配送企業,運用實證方法對其管理體系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該企業的藥品配送質量總體向好[6]。申帥帥等構建藥品供給—加工—配送供應鏈體系,運用德爾菲法和AHP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加權TOPSIS方法對其進行評價[7]。
本文在梳理現有智慧物流配送、智慧倉庫等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后發現,人們一般對物流和倉儲分別進行研究,有研究區域智慧物流發展水平的、有研究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的,還有針對某行業展開的研究評價,但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研究并不多。倉儲行業與物流行業是結合極為緊密的關聯產業,隨著物流、倉儲行業的不斷發展,通過現代手段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共同提升運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對于整個物流行業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于企業來說,在智慧物流背景下,建立倉儲-配送一體化體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節省運行成本,提高儲存、配送環節的容錯率。基于此,本文在智慧物流和倉儲背景下,以M公司為研究案例,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AHP-TOPSIS法評估其倉儲配送體系水平。
通過文獻研究得知,評價倉儲配送體系的指標很多,但是了解了倉儲配送體系評價的具體要求,才能夠客觀評價其水平,從根本上提出改進建議。因此,本研究首先探究影響倉儲配送的因素,以此構建指標體系。
1.1.1 配置與資源利用
公司的核心目的是盈利,因此在有限的空間內,將倉庫的利用效率提升至極限是至關重要的。庫存容量決定了該倉庫的基礎水平,所有的儲存、配送、流轉工作都在該區域內完成。倉容利用率過高或者過低都對其利用效率有負面影響,倉容利用率太高就需要考驗其運作水平,一旦跟不上,就容易造成缺貨或者供應不及時的問題。設施標準化程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越能提升資源調配效率,更可以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庫容。倉庫布局的合理性越高,調貨過程中需要的人員、時間就越少。
1.1.2 流程與運作水平
對于倉庫來說,合理的運行流程與良好的運作水平是提升倉儲配送效率、質量的關鍵環節。倉儲配送環節流程的標準化程度影響其運轉效率。倉庫的吞吐能力表征倉庫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出入庫的最大產品量,從宏觀上反映該倉庫的總體能力。響應速度則反映了該倉庫在接到出入庫信息到完成出入庫工作的速度,體現了倉庫的運行水平和管理水平。貨品的收發準確率、庫存的準確性、貨品完好率等指標能夠表征該倉庫的管理水平、員工素質等。
1.1.3 客戶服務質量
倉儲配送工作一是為公司提供存儲、配送服務,二是直接面向客戶。在調配資源、配送等環節工作繁雜,難免會出現一些紕漏,好的客戶服務質量能夠很大程度地提升公司形象,減少客戶的負面情緒,發展潛在客戶。因此,保證發貨快速、準確、降低缺貨率、提升客戶滿意度也是倉儲配送體系評價的關鍵環節。
1.1.4 信息化水平
智慧物流背景下,不少倉庫在管理過程中都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統來處理數據,智慧倉儲配送體系的信息管理系統連接著各個環節,從出庫入庫到資源調配、貨物調運再到貨物運輸路徑的選擇、目的地監控、質量監控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從信息共享能力、信息準確程度、信息化覆蓋程度、數據處理能力評價其信息化水平是必要的。
1.1.5 成本與效益
建設“倉儲—配送”一體化的智慧倉儲配送體系的核心內涵是通過科技手段實現儲存、配送全過程的監控,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準確性,節省人力、物力成本,從而實現最終盈利、提高物流服務質量的目的。因此單位進出庫成本、單位儲存成本、資金流動速度、庫存周轉率等相關因素是評價該倉儲配送體系的關鍵指標。
除了根據文獻、專家建議等方式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還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系統性原則。智慧倉儲配送體系評價涉及多方面,彼此之間又存在一定聯系,因此應當依據實際情況選取評價指標體系;全面性原則。選取指標的時候應當盡可能考慮所有因素,這樣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倉儲配送體系的全方位因素;通用性原則。指標體系要有一定推廣性,不能只針對一個案例;獨立性原則。指標之間的交叉關系應該盡可能避免,需要做到指標之間盡可能相互獨立,這樣才能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科學。
本文考慮智慧倉庫的發展現狀,參考歷史文獻,考慮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在專家咨詢建議的基礎上,構建配置與資源利用、流程與運作水平、客戶服務質量、信息化水平以及成本與效益五個子系統,以及23個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智慧物流背景下倉儲配送體系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由m個評價對象、n個評價指標構成的判斷矩陣:
依據公式(2)對判斷矩陣X= (xij)m×n進行歸一化處理X= (xij)m×n,從而得到標準化矩陣R= (rij)m×n,
指標權重對于綜合評價的最終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權重確定的方法十分重要。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得到廣泛肯定的確定權重的辦法,該方法在簡化計算、系統分析方面表現得十分出色。層次分析法依據相互比較方法極大地降低了因主觀標準不同造成的不一致性,對于那些難以量化的問題有著比較好的決策效果。層次分析法[8]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A:
式中,當i=j時,aij=1;
判斷矩陣歸一化:
求歸一化矩陣各行元素之和:
對歸一化處理得到wi:
根據Aw=λmaxw求出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根據公式(7)計算一致性檢驗:
查表2得隨機一致性指標RI,依照公式:
表2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計算矩陣的一致性比率,若CR<0.1時,表明矩陣的不一致性程度在允許范圍內,此時所求得的對應權向量即所需權向量。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法)是一種根據原始數據的相對距離計算其優劣的評價方法,其核心思路是計算標準值和理想解之間的相對距離,從而最終得出評價結果,其特點和優勢在于計算簡便、評價方法客觀準確[9]。
運用該方法,第一步,我們對標準化后的矩陣運用公式(9)取正、負理想解
第二步,利用公式(10)計算方案對應的指標到各理想點之間的距離S*i、S-i;
第三步,根據公式(11)計算方案Di與正、負理想解之間的相對貼近度C*i,其中0≤C*i≤1,正理想點C*i=1、負理想點=0,相對貼近度越高,說明越符合該等級。?
本文將M公司的智慧倉庫作為研究對象,該倉庫的各項功能齊全,擁有先進智慧化管理系統,倉庫占地1.5萬平方米左右,其中包含原材料倉庫、成品倉庫以及輔料倉庫等。由于智慧化程度較高、倉庫內的工人較少,輔助運輸工人32人、倉庫管理人員15人、主管1人。
為了評價該智慧倉庫的倉儲配送體系水平,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將評價指標設計成問卷,設置5個評價等級組成的評價集,即V={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本研究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62份,調查范圍涉及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員、領導、物流公司的服務客戶等。對所收集的問卷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矩陣如表3所示。
表3 智慧物流倉儲配送體系的評價標準化矩陣
從標準化矩陣來看,大部分有效問卷對于指標的打分是集中在“好”和“一般”之間的其中獲得“好”評價的標準化總數為19.86,“一般”的標準化總數為17.91。
本文通過公式(1)-(8)編程MATLAB程序,計算智慧倉儲配送體系評價指標權重,權重結果均通過一致性檢驗,權重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倉儲配送體系評價指標權重
從智慧倉儲配送體系指標權重來看,權重超過5%的指標有7個,分別為倉容利用率、設施標準化程度、倉庫布局合理性、準確交貨率、信息共享能力、單位儲存成本、庫存周轉率,說明這些指標對總體評價來說相對比較重要。而權重小于3%的指標有5個,分別為吞吐能力、貨品收發準確率、庫存準確率、信息準確程度、數據處理能力,說明其對于總體評價的影響較小。
通過公式(9)計算得到矩陣的正、負理想解,運用公式(10)得到目標到正、負理想解的距離,如表4所示。
表4 智慧倉儲配送體系評價TOPSIS法各評價集正負理想
運用公式(9)計算出各評價集與正、負理想解之間的相對貼近度,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該智慧倉儲配送體系評價結果與評價“好”的最高的相對貼近度為0.739 0,與評價“一般”的相對貼近度次之,為0.727 2,與評價“差”的相對貼近度為0.480 7,排名第三,與評價“非常好”的相對貼近度為0.276 8,排名第四,與評價“非常差”的相對貼近度為0.185 0,排名第五。根據隸屬度最大原則,該智慧倉儲配送體系的評價結果為“好”。
圖2 智慧物流倉儲配送體系相對貼近度雷達圖
按照1~5分給評價集賦分,即非常差賦1分、差賦2分,以此類推,計算各子系統的指標平均得分,用于評估該智慧倉儲配送體系子系統水平,計算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信息化子系統以及成本與效益子系統的總體得分較高,而客戶服務質量、流程與運作水平、配置與資源利用水平三個子系統的總體得分相對低一些。
圖3 智慧倉儲配送體系評價子系統得分
由AHP-TOPSIS模型計算分析可知,該智慧倉儲配送體系的總體評價較好,但是仍然有提升空間,要想提升智慧物流倉儲配送體系的總體水平,補足短板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接下來針對其客戶服務質量、流程與運作水平、配置與資源利用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提升路徑。
該智慧倉庫采用分區管理方式,每個分區倉庫都有其各自存放的物品品類,例如原材料倉庫就只存放原材料,這就使得貨物存放稍許呆板,部分快速周轉貨物在倉庫內的輪轉時間過長,從而導致流程與運作時間延長。因此,建議劃分貨物靈活轉運區域,以便明確出庫貨物,可以預見的快速進出庫的貨物臨時放置于此,在得到確切指示之后快速運行,提升倉庫資源的輪轉效率。
對于智慧倉庫來說,自動化、信息化程度高是其獨特的優勢;但是由于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對員工的要求也隨之提升,員工不僅需要滿足設備操作的要求,同時也要合理安排商品進出庫,當工作高峰時,可能會由于工作繁忙而產生貨物進出庫的堵塞問題,從而影響進出貨速度甚至造成貨品損壞,因此將倉庫庫存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是必要手段。
智慧倉儲配送工作不同于一般倉儲配送工作,其對于員工的要求不再只是有一身力量就可以了,由于其搬運和運輸工作基本由自動化設備完成,對于員工的要求就從僅僅擁有力量轉變為系統操作、統籌安排和管理方面。因此,公司應當對新員工進行入職培訓,并且對老員工開展定期培訓,針對不同的工作需求,組織系統、設備操作、統籌管理安排相關課程。同時,為了防止因員工流動性過大而造成的培訓成本問題,應當提高員工的薪酬水平和員工的福利水平,留住有經驗的工作人員。
智慧倉儲配送系統的評價問題是一項多屬性決策問題,對其展開評價研究工作,進而識別其影響因子,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隨著行業的發展,將配送同倉儲調度問題結合在一起研究,從而提升整體的運轉效率、提升物流業的服務質量具有深刻、長遠的研究意義。本文構建由配置與資源利用、流程與運作水平、客戶服務質量、信息化水平、成本與效益五個子系統組成的智慧倉儲配送評價指標體系,運用AHP-TOPSIS評價模型對其展開評價,評價結果符合實際情況;同時從提升倉庫資源配置、控制合理庫存量以及人員培訓三個方面提出針對性意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本文由于企業智慧倉儲配送體系的構建尚且處于開始階段,因此在原始數據的獲取方面采用主觀性較強的問卷調查方式。在未來發展相對成熟、數據統計完整的前提下,可以考慮加入一些客觀性評價指標,使得評價結果能夠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