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趙春暉
鳶都四月,草長鶯飛。
4月16日,首屆中國(濰坊)“世界好手藝”交流推廣大會在富華大酒店隆重舉行,來自埃及開羅、韓國晉州和利川、菲律賓碧瑤、柬埔寨金邊以及中國揚州、景德鎮、杭州、北京、蘇州、上海、淮安、武漢、南京、青島等18個世界創意城市網絡代表出席了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搭建起創意城市間交流合作的平臺,讓世界更多地了解濰坊,讓濰坊更多地感知世界。
4月15日,18個世界創意城市網絡代表歡聚一堂,受邀參加第40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幕式。在開幕式現場,代表們共同簽名放飛中國創意龍風箏,表達共同攜手實現創意城市夢想的愿望。并實地體驗萬人放飛風箏的壯觀場景,深入了解濰坊市的風箏文化底蘊。隨后,代表們還參觀了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科普教育基地——十笏園非遺空間等濰坊手工藝和民間藝術場館,動手體驗濰坊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參觀途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們充分領略了濰坊市手工藝和民間藝術的魅力,并紛紛為濰坊市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點贊喝彩。
4月16日,首屆中國(濰坊)“世界好手藝”交流推廣大會在富華大酒店隆重舉行。大會開始,代表們共同欣賞了濰坊城市宣傳片《遇見濰坊》、歌曲《最愛這一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秘書長丹尼斯·巴考斯發來祝賀視頻,對濰坊履行創意城市發展使命,積極開展網絡共建表示贊賞,對濰坊進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榮膺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舉行“世界好手藝”交流推廣大會表示祝賀。她希望濰坊通過創意城市網絡平臺,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和項目共建,通過激活創意資源,賦能城市可持續發展。隨后,相關領導共同為濰坊市榮膺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揭牌。
此外,大會還分別進行了“世界好手藝”作品頒獎、“濰坊市創意城市管理與發展研究中心”揭牌、《國際藝術工匠駐地互訪交流計劃》和《中柬(濰坊·金邊)國際風箏文化節暨文化交流項目》簽約、《創意中國2022》新書發布,對18個世界創意城市和福建莆田市進行了城市推介。
在首屆中國(濰坊)“世界好手藝”交流推廣大會會議現場,為讓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代表們更加直觀了解濰坊市的文化資源,現場分別設立了“世界好手藝”獲獎作品展示區、創意城市推介區、國際藝術工匠表演區和濰坊核雕名家精品展。斑斕多彩的多樣性文化,鬼斧神工的世界好手藝讓代表們驚嘆不已,促進了手工藝與民間藝術的創新發展。
其中,在濰坊核雕名家精品展展區,展出希今、田洪波、王建學等濰坊市一批批核雕大師的近百件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匠心獨運、各具風采,既有傳統的文化內涵,又有時尚的精湛雕刻技藝,不乏藝術創作的奇思妙想,令人嘆為觀止。
而在國際藝術工匠表演區,風箏、刺繡、刻瓷、年畫等傳統手工藝人的現場制作,讓人近距離了解傳統手工藝的文化精髓。作為傳統風箏手工藝人,張效東正在現場展示風箏扎制技藝。在他的展位前,擺放著一個龍頭蜈蚣風箏的半成品。“龍頭蜈蚣風箏在濰坊風箏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集合了立體風箏和串式風箏的特色,制作工藝極為繁雜,像這個龍頭要制作兩天多時間才能完成。”張效東說。
在展區一角,來自莆田的手工藝人們分別展出了留青竹刻、繩編制作技藝。記者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留青竹刻代表性傳承人蔡天樹正在用刀尖如針尖大小的刻刀,在蒸煮至金黃色的竹板上輕輕刻畫。不一會兒,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圖案浮現眼前。蔡天樹介紹,留青竹刻須選用莆田本地產三至五年生的楠竹做原材料,一根品相頗佳的楠竹往往只能刻出兩三片作品,選材和“成材”都殊為不易。雖然經過歷代發展,作品風格因時而變,但不變的是傳統手工藝人的匠心追求。
濰坊文化底蘊厚重,傳統手工藝品種豐富,歷史上以“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名揚天下,是傳承久遠并不斷產生創新活力的手工業發達城市。近年來,濰坊市開展的非遺保護工作進一步促進全市傳統手工藝的繁榮發展,從業人數不斷增加,技藝創新多元呈現,文化市場日趨繁榮,以風箏、年畫、核雕等為代表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已成為濰坊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名片。
濰坊是國際風箏聯合會組織總部所在地,連續40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成功舉辦,以風箏為媒,搭建了高質量的文化交流傳播平臺,讓世界風箏都的名號叫響世界。
據悉,創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是濰坊新時期文化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選項,是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和更深領域全面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創新舉措,對于提升濰坊文化開放融合發展水平和城市發展國際化品質具有重大意義。首屆中國(濰坊)“世界好手藝”交流推廣大會的舉辦,搭建了創意城市間交流合作的平臺,必將對濰坊創意城市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讓世界更多地了解濰坊,讓濰坊更多地感知世界。在這個舞臺上,濰坊也將與更多世界創意城市一起,傳播分享世界多樣性文化故事,相互展現手工藝與民間藝術科學價值,攜手放飛創意夢想,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W ith a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a rich variety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Weifang was once known around the world for its “200 furnaces, 3,000 coppersmiths, 9,000 embroidery women, and 100,000 looms”in history. As a city with developed handicraft, a long history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s, Weifang has carried out the protection wor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its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ing practitioners and the diversified innovation of craft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ous cultural market. Such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represented by kites, New Year pictures, and fruit-stone carvings have become cultural business cards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our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