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英華 劉元超 宋玉璐
千年齊長城,千古傳其名。2600多年前,諸侯雄起、紛爭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修筑長城,以御強敵?!豆茏印ぽp重篇》曰:“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齊國長城各段修筑時間早晚不一,始于春秋時期,至戰國齊宣王時修至黃海,基本完成。司馬遷《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洲,千余里以備楚。”齊湣王時全面整修。
《戰國策·秦策》載:“昔者齊,南破荊,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之君,地廣而強兵,戰勝攻取,詔令天下,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鋸防,足以為塞?!睔v時200多年筑成的齊長城對鞏固齊國國防,稱霸諸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修筑時間比秦長城早了400多年,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1977年,齊長城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里齊長城,巍然天地間。齊長城西起于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廣里村,古濟水河東岸,從大峰山山頂越過,沿泰沂山脈分水嶺,逶迤東行,蜿蜒穿過7市17個縣(市區),至青島市黃島區東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長641.32公里。齊長城在濰坊市境內共160公里,占總長度的1/4,自西向東依次經過臨朐縣、安丘市、諸城市三個縣(市)。
齊長城經臨朐南境,主線西從龍王崮自沂源縣入境,至沂山大官莊,沿太平山南崖東行出境,總長約64.89公里,途經寺頭、九山、沂山和石家河4個鎮(區)。歷經156座山頭,40余個村莊,約占齊長城總長1/10。
穆陵關是齊長城三大重要關隘之一,位于臨朐、沂水兩縣交接的大峴山上,是齊國南境的重要門戶,是千里齊長城的咽喉。大峴山東連太平山,西接沂山,三山相連,齊長城蜿蜒在山脊之上,穆陵關扼居其中,險峻天成,素有“齊南天險”之稱,自古就被視為戰略要地,享有“天下第一雄關”之名。
時值初夏,綠樹成蔭,芳草萋萋。站在穆陵關齊長城遺址之上,聽臨朐縣東鎮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新民鉤沉歷史,雖然城防壁壘都已不見,但仍能夠感受到,巍巍齊長城雄風不減,浩浩民族魂生生不息。
談及穆陵關之名的由來,民間有一段極具浪漫色彩的傳說。西周第五代國君周穆王帶領愛妃盛姬和文武百官巡游天下,有一日來到大峴山,登高望遠,龍心大悅,下令在此修建行宮。沒等宮殿建成,盛姬病逝,穆王便為她修建陵墓。后人就將此地稱為穆陵,意為穆王妃子埋骨地。
天開海岱,風云浩蕩。歷史上,穆陵關發生了許多戰事。東晉義熙五年(409)三月,東晉大將劉裕率軍北伐南燕,越大峴山,取穆陵關,攻占臨朐,后南燕亡國。南燕未派重兵把守穆陵關,致使晉軍輕而易舉獲勝。穆陵關因獨特的地理位置、重大的戰略意義,為歷代兵家所重。
穆陵關作為四方文化匯集之地,流傳下許多引人入勝的傳說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為當地人所熟知的就是“趙匡胤大戰韓通”的傳說。
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改周為宋。韓通不服,據守穆陵關,招兵買馬,與趙匡胤對壘。傳說韓通為沂山通臂猿轉世,其臂可伸長丈二,有萬夫不當之勇。盡管趙匡胤武藝高強,也斗不過有神通法術的韓通,苦戰一天,敗下陣來。趙匡胤夜宿山神廟,夢沂山神相告:明日再戰,我當助你一臂之力。次日,趙匡胤再與韓通決戰穆陵關,當韓通再次施展法術伸出丈二神臂時,卻被關樓垛口死死卡住,怎么也抽不出來,被趙匡胤所擒。
多處地名與此傳說有關。趙匡胤抓住韓通之后,命士兵將韓通雙腳拴住,綁在自己的馬后,催馬向南疾馳。經一處,趙匡胤立馬休息,便命名此處為“馬站”,又經一處,趙匡胤飲馬漱口,便命名為“沭水”……后來為感謝沂山神相助,趙匡胤下令重建沂山神廟,賜名“東鎮廟”。
穆陵關既是軍事要塞,亦頻頻進入詩文。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蘇軾由杭州調任密州(今諸城市)太守。第二年,他治園圃,潔庭宇,修葺舊臺,弟弟蘇轍(字子由)名臺曰“超然”,蘇軾于是作《超然臺記》以記之。他登臺遠眺四方,南見馬耳山、常山,東為盧山,北望濰水,“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苯?、齊桓公、淮陰侯韓信、秦人盧敖皆是有功勛之人……他觸景生情,慨嘆人生,“超然”曠達中,點綴著淡淡的憂郁。此刻的穆陵關,在蘇軾眼中是登高臨遠、超脫世俗之載體。
而在清代祝植齡筆下,穆陵關則是一道美景,他在《穆陵停雪》中寫道:“穆陵古道界青齊,路轉峰回望欲迷。北近峴山嵐氣會,南臨沭水暮云低。桓侯勝烈今何在,仲父高勛古未題。惟有陽崖含臘處,三春積雪畫橋西?!?/p>
齊風泱泱,濰水流觴。齊長城作為華夏文明的一個符號,既是一個地理標志,更是一種文化載體,盡管它時興時廢,但是穆陵關歷代都是軍事要塞和交通要道。到了20世紀,它還見證了中華兒女浴血奮戰、抵御外敵的歷史??梢哉f,穆陵關是我們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象征。
The Great Wall of Qi, as a symbo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but also a cultural carrier. Despite its rise and fall, the Pass has been a military fortress and transportation hub throughout the past dynasties in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it also witnesse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dauntless fighting and resis- tance against foreign invasions. Muling Pass can be said to be a symbol of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our Chinese 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