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濰坊以第一名的成績,當選2024年 “東亞文化之都”,這是我國第14個、山東省第3個獲此殊榮的城市。繼獲得“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之后,濰坊市收獲了第二張世界級文化名片——“東亞文化之都”。 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對于有著數千年文脈的濰坊來說,可謂恰逢其時。濰坊道承齊魯、襟連海岱,8000年文脈悠長,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齊文化與魯文化在這片廣袤厚重的土地上交匯融通,是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中國畫都、金石之都、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悠久且豐富的文化資源稟賦,成為濰坊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的深厚底氣。依據《“東亞文化之都”驗收評分導則》,創建工作共有6大項、79小項,總分800分,涉及文化資源稟賦、文化保護、公共文化服務與設施、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文化和旅游融合、實施保障等各個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覆蓋面十分廣泛,這就需要加快濰坊市公共文化云建設,廣泛發揮社會各界力量,整合有效資源,形成“共建共享”的創建大格局,才能確保各項創建任務落實到位。
“東亞文化之都”視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設是濰坊市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服務總平臺、主陣地,旨在提升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服務水平,打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公共文化云服務“政府端菜”與“群眾點菜”相結合,突出移動互聯網應用。 “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部組織實施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并印發了《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十四五”建設指南》由7個章節和1個附件構成,對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涉及到的看直播、享活動、學才藝、訂場館、趕大集、全民藝術普及資源總庫建設、基層全民藝術普及服務提質增效等建設任務作了細化說明,明確了各項建設任務的基本要求、支持范圍、建設標準、成果提交方式等內容,提出了公共文化云建設各類型資源格式規范。濰坊市“東亞文化之都”建設以公共文化云建設為平臺,整合有效資源,實現共建共享。
濰坊“東亞文化之都”視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設是一個隨時代進步而需要不斷革新和發展的主題,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數字化和智慧化是公共文化云服務供給體系中最具時代意義的特征,也是公共文化云服務供給不斷求新求進步的標志體現,濰坊“東亞文化之都”建設要求公共文化云服務供給在內容、手段、服務方式等方面產生全方位變化。然而,由于“東亞文化之都”建設在濰坊尚處起步階段,公共文化云服務供給中的數字化和智慧化研究也正處于探索途中,理論界對“東亞文化之都”發展視角下的公共文化云服務供給還存在著諸多模糊的認識,這就需要理清研究意義,明確課題研究在理論上的重要價值,為后續探索濰坊“東亞文化之都”視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設的理論架構、運行模式和實施路徑奠定基調。
從濰坊“東亞文化之都”研究角度來看,探索“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發展中的公共文化云服務建設問題,有利于豐富“東亞文化之都”建設的研究體系,使得“東亞文化之都”建設從側重于物質層面的民生支持擴展到對包括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在內的整個民生需求全領域的支持,有利于“東亞文化之都”建設的研究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共同影響下,具有更為全面和持久的理論生命力。
從更為主要的公共文化云服務供給這一研究角度來看,將“東亞文化之都”建設的相關理念、技術和方法應用于公共文化云服務供給這一長期被研究者們所關注的領域,提出基于新視角的系統化的公共文化云服務供給模式及其實施路徑,可以不斷豐富濰坊“東亞文化之都”視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設供給的理論體系;同時研究中體現的新型信息技術作用下的公共文化云服務供給模式變革,以及探索如何將這種變革落地實施,是濰坊“東亞文化之都”視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設服務供給隨時代發展而不斷進步的鮮明表現,也反映了濰坊“東亞文化之都”視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設與時代同步的內在發展要求。
全方位提升文化建設水平。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對于正在邁向人民滿意的品質城市發展的濰坊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更是前所未有的背景和機遇,讓國際社會重新認識濰坊、感知濰坊,是濰坊提升城市文化的國際認知度、進而以文化國際化加快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重要契機和路徑。還有利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提升計劃、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程、對外文化交流平臺建設等工作,以“東亞文化之都”帶來的人氣和資源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建設水平。能很好的實現“東亞文化之都”的應有作用和使命,提升城市影響力。
強化優質文化供給。創建“東亞文化之都”也是重新梳理濰坊城市文化脈絡、激活文化資源、加強文化交流、完善文化發展體系與機制的重要契機,通過進一步整合和傳播,將濰坊文旅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強化創意驅動、美學塑造、科技賦能,建設富有特色性、時代性的“東亞文化之都”,加快構建引領風尚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打造文旅融合高地。加力做好“文化+”大文章,把優質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融合的載體,把文化區塊打造成旅游景區,使靜態文化資源變成旅游資本,植入一些國際指數、時尚度比較高的商業業態,增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作者系濰坊學院圖書館館員)
The public culture cloud con- struction in Weif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 is a theme that demands consta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In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Internet,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are the most epochal features of the public culture cloud service supply system, which also marks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of public culture cloud service supply. The construction of Weifang as the“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 requires all-round changes in public culture cloud service supply in terms of content, means, and service m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