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基礎和根本,大學校園文化彰顯校園特色、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基于文化自信視角進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深化德育實效、促進文化傳承、強化文化認同。文章基于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樹立文化自信的目的,對文化自信和大學校園文化內涵、兩者之間的關系及存在問題進行論述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校園文化,內涵,建設,路徑
文化自信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也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和發展方向,大學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聚集地,擔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是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的主要陣地,因此,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對于深化高校思想教育實效,推動高校文化建設,強化師生文化自信有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元文化沖擊、師生的認知程度、文化建設同質化等原因影響,我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研討基于文化自信視角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途徑,對于深化校園文化建設和強化文化自信有著深遠意義。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經濟水平、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在全球化、國際化發展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借勢騰飛的同時,文化領域受到了不少的沖擊和挑戰,文化建設不僅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還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彰顯社會主義文化優勢,提升我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建設愈發重要,被提上日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基礎。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精神信念的認同和肯定,并將民族文化進行傳承發揚的積極態度。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是基于對中華五千年文化底蘊、價值的認同和肯定,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并保持其活力、促進其繁盛的自信態度。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提煉,中國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五千年歷史長河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戰爭時代孕育的革命文化、社會發展孕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是中國歷史發展重要階段文化標識,蘊含了中華兒女的精神期盼與追求,是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根本,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信念[1]。
大學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淀的獨具特色的自身文化,是大學自身價值和精神內涵的顯性和隱性表現力和影響力的總和。大學校園文化是充斥于大學校園各個角落的文化氣息和精神內涵,是對大學生的思想認知、精神風貌、價值觀念等產生無形滲透作用的文化力量,對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人文情懷、價值取向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極具時代性、獨特性、滲透性、引導性等特點。根據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大概分為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校園制度文化等類別,其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其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大學校園文化所蘊含的文化氣息和精神力量,無時無刻不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滲透和影響,這種思想和精神使大學校園文化在高校強化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文化自信的有效載體,也是加強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新時代背景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強化思想引領作用,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優質人才[2]。
大學是高素質人才聚集地,這種群眾文化的先進性、開放性、創新性為文化的傳承發揚和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大學由此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大學校園文化也成為促進文化傳承,實現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總體而言,文化自信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整體與局部、目標與路徑、針孔與線頭的關系,兩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
文化自信為大學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方向指引,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目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文化自信的渠道和途徑,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深化文化傳承、提高人文素養、深化文化育人等方面,兩者目的又是一致的。首先,文化自信為大學文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基于文化自信視角進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可以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有形和無形支持,提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性。文化自信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規范航道,對校園文化建設矯正航線,規避誤區、雷區,促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正向發展。其次,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政治性任務,這是高校深化思想教育的要求,是文化自信對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的重要踐行。
(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特色
每個高校都有自身的文化底蘊,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應該是各有千秋,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和表現形式。但是,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一些大學忽視自身的文化特點,在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和形式上缺乏創新,多為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宣揚,缺乏新穎性,對大學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弱化,無法獲得大學生的文化認同。
(二)大學校園文化德育功能不夠突出
大學教育教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是智育與德育的統一體。在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過渡階段,素質教育并未完全深入落實,一些大學仍以知識傳授為主,德育教育相對薄弱,相對應地,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亦是如此。部分大學校園文化主要以專業化的智育教育為主,對精神層面的德育教育不足,對學生的文化素養教育、價值觀念引導、審美能力提升等缺乏隱性熏染,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文化內涵弱化,文化自信載體功能未能有效發揮[3]。
(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出現功利化傾向
大學校園也是多種文化形態并存的“小社會”,其中,物質文化形態影響較大,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官僚主義等功利性思想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普遍存在,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功利化思想使大學校園建設過度重視物質文化建設,注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認知膚淺,不被重視,而且,在校園文化實踐活動中,商業化、娛樂化較為嚴重,弱化了校園文化的教育意義。在物質文化占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建設環境下,其他校園文化形態無法得到均衡發展,易造成錯誤的思想認知和不良風氣,侵蝕著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
(四)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重視不足
大學校園精神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相較于物質文化的外在表現,精神文化更注重內在精神和涵養對學生無形的熏陶,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更應該得到關注和重視。但是,部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仍然將物質文化建設放在首位,重視看得見的外在文化,而忽視看不見的內在文化,無論在校園景觀、建筑、雕塑構建,還是在校園課程設計方面,均忽視了對精神文化的融合,大學校園精神文化的滲透效用弱化,校園文化建設形式化問題凸顯。
(五)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不夠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兒女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可是,部分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缺乏認同,缺乏認知,認知層面較為淺薄,往往淺嘗輒止、管中窺豹,既不能全面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能深入領悟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另外,缺乏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意識,要么覺得事不關己,要么覺得落后過時,與現代化的社會不相適應,反而更熱衷于西方文化,崇洋媚外,盲目跟從。
(一)促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均衡發展,深化文化滲透價值
物質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外在載體,精神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核心,因此,基于文化自信視角的大學文化建設,要在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建設,實現兩者均衡發展,奠定大學文化自信基礎,深化文化精神的滲透價值。物質文化,指大學校園內的建筑、樹木、場館等校園環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對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和影響。對于歷史悠久的大學而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要突出自身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的厚重感,在對古建筑和歷史名人進行賞析時,能夠領會外在載體所蘊含的物質文化,通過無形的文化力量熏陶學生的情操。對于新成立的大學,在設計之初就應該將本校特色文化、精神內涵和規劃設計相融合,使校園環境能夠彰顯學校特色和文化價值,從而強化熏染和滲透作用[4]。同時,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對精神文化的建設,傳承和發揚學校發展過程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首先,要提煉和挖掘校園的歷史文化資源,融合校園文化精神和發展理念,凝練成校訓、校風、校規等文化形態,凸顯校園文化價值。其次,要加大對學校文化精神和內涵的宣揚,深化校園精神文化的思想熏染作用,獲得師生認同感和自豪感,使之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激勵力量[5]。最后,要重視和厚植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文化踐行的形式。一是要加強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二是要將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合發展,促進各種文化的交織交融,創新發展,進而強化文化價值。三是豐富和創新實踐形式,一方面要繼承傳統文化,在地方傳統節日舉辦特色節日活動;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優秀品質、愛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揚,通過開展紅歌會、參觀軍事和歷史博物館等方式,弘揚正能量,堅定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同時,也要將國畫、針灸、刺繡、武術、京劇等非物質文化納入實踐范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加強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認同,增強教師文化自信引導作用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教師的思想、言行直接作用于學生本身,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構建影響巨大。教師的思想認知又是大學校園文化最直接代表和體現,因此,基于文化自信視角建設大學校園文化,要重視教師文化素養和文化認同的提升,由教師將文化自信的精神內涵進行傳授和踐行。首先,大學要加強對教師的專項培訓,提高教師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研討文化思想的教研方法,增強文化自信的實踐性。其次,組建專業化、完整性的教師隊伍,一方面選派教師出去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另一方面,要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或文化大師請進校園演講、授課,增強文化感召力和影響力。再者,要建立健全教師文化自信激勵機制,通過考核講評或教學評比,提高教師文化課程教學設計能力和文化精神內涵的傳導、滲透能力,通過自身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文化自信[5]。
(三)加強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擴展校園文化建設內容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創新和擴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在網絡信息技術時代,多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等網絡媒體飛速發展,對高校現代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影響重大,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網絡信息的智能科技成果相結合,充分發揮科技力量,能有效推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向縱深化發展。一是加大多媒體的運用,增加文化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方式[6]。二是利用新媒體技術和抖音、快手、微信等APP,通過構建極具地方特色和文化精神的校園文化建設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關注和觀看權威媒體關于傳統文化的節目或地方媒體的文化建設的品牌節目(如:中華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中國成語大會…)等方式,創新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宣傳和文化教育新模式。三是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平臺內容設置,增設國風國學、紅色征途、新風新尚等板塊,在宣傳、引導、互動等方面加強靈活度和實效性,提高學生主動認知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文化自信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指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缺乏特色、忽視精神文化、德育功能不突出、功利化嚴重和對優秀傳統文化不夠重視等問題。基于文化自信視角進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在校園文化均衡發展、教師文化素養提升、網絡技術運用等方面強化措施,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熏染學生的思想認知,進而強化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陳杰.文化自信視域下對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21(24):16-17.
[2]陳劍.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8(17):60-64.
[3] 賀振東.文化自信視域下審視校園文化建設[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8):69-70.
[4]馬俊杰.文化自信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文教資料,2020(35):89-907+115.
[5]王文婷.堅定文化自信根基,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性[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17):126-127+139.
[6] 李燮.文化自信助推理工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探析[J].四川戲劇,2020(04):170-173.
(作者簡介:鞏立超,職務:副教授;學歷: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黨建、文化建設與發展)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