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平平,劉曉寧,陳 勇,毛珊珊,范軍朝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河南 開封 475000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是臨床治療膝關節病變的重 要術式,是醫師使用人工生物材料替換患者病變骨和軟骨,從而達到改善其膝關節功能、接觸疼痛的目的[1]。TKA 治療效果確切,但在手術過程中,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損傷,且術后人工膝關節與骨骼之間的磨合會引起劇烈疼痛感,因此,實施有效的麻醉具有重要意義[2]。超聲定位下股神經阻滯麻醉是醫師在超聲檢查的輔助下使用局麻藥物進行麻醉,可有效提升操作的精確性,但局部麻醉可能出現鎮痛不佳的情況。浸潤麻醉指直至于患者手術部位、皮下等注入局麻藥物,使感覺神經末梢或神經干失去感覺和傳導刺激的作用,最終達到麻醉效果[3-4]。本研究選取112例將接受TKA治療的患者,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4 月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入院接受TKA 治療的112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患者病例資料后根據麻醉用藥方案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56)和觀察組(n=56)。對照組56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5 例;年齡53~78 歲,平均年齡(65.50±12.50)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38 例,Ⅱ級18 例。觀察組56 例患者中男性30 例,女性26 例,年齡52~77歲,平均年齡(64.50±12.50)歲;ASA 分級:Ⅰ級39 例,Ⅱ級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1)臨床確診膝關節疾病,經主治醫師確認需接受TKA 治療。(2)符合手術指征。(3)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臟器功能異常。(2)存在手術禁忌證。(3)不遵醫囑。(4)存在過敏體質。(5)存在影響本次研究的其他疾病。
對照組患者接受超聲定位下股神經阻滯麻醉,即由醫護人員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并建立靜脈通路,利用儀器實施檢測其生命體征,使用彩色超聲引導系統及高頻探頭對股靜脈、股動脈進行掃描以獲取超聲圖像,采用股神經阻滯針配合平面內進針法行穿刺操作,超聲引導下確認針尖到達患者股神經處,確認穿刺成功后注入濃度為0.2%的20 mL 羅哌卡因(生產公司:Aspen Pharmacare Australia Pty Ltd,國藥準字:H20140763,規格:10 mL∶100 mg),注入完畢20 min后對其阻滯平面進行檢查,待確認股神經阻滯起效后后行麻醉誘導和全憑靜脈麻醉,由手術醫師實施TKA手術。
在對照組麻醉方案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用浸潤麻醉,即將注入濃度為0.2%的30 mL 劑量的羅哌卡因、40 mg 劑量的帕瑞昔布鈉(生產公司:杭州澳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302,規格:40 mg)、5 mg劑量的鹽酸嗎啡注射液(生產公司: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1995,規格:0.5 mL∶5 mg)、0.3 mg 劑量的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生產公司: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1054,規格:1 mL∶1 mg)混合后加入150 mL 劑量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于患者手術切口附近部位皮下注射,超聲定位下股神經阻滯麻醉操作及TKA手術治療與對照組相同。
(1)比較兩組患者在各時間點的疼痛程度,即在患者接受麻醉前、術后即刻、術后6 h 對其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疼痛感評價,總分為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比。(2)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蘇醒質量情況,即統計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以及監護室停留時間。(3)比較兩組患者麻醉前后氧化應激狀態,即在接受麻醉前、接受麻醉12 h 后由醫護人員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離心后分離血清,使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生產公司:西門子,型號:IMMULITE 1000)對進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標的測定。(4)比較兩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麻醉前,兩組患者疼痛感差異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即刻、術后6 h,兩組患者疼痛均減輕,且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情況(±s)分
組別對照組(n=56)觀察組(n=56)t值P值麻醉前4.28±0.75 4.31±0.79 0.206 0.837術后即刻1.62±0.61 1.17±0.38 4.686<0.05術后6 h 3.19±0.54 2.61±0.39 6.516<0.05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蘇醒質量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蘇醒質量情況(±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蘇醒質量情況(±s)分
組別對照組(n=56)觀察組(n=56)t值P值自主呼吸恢復時間13.31±2.08 5.42±1.42 23.444<0.05蘇醒時間20.93±3.26 12.88±2.07 15.600<0.05監護室停留時間22.49±4.37 11.72±2.86 15.432<0.05
接受麻醉前,兩組患者氧化應激狀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麻醉12 h 后,兩組患者氧化應激狀態均得到改善,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MDA 水平更低,SOD 水平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狀態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狀態情況(±s)
組別對照組(n=56)觀察組(n=56)t值P值SOD(U/mL)麻醉前11.12±2.56 11.36±2.49 0.604 0.548麻醉12 h后17.49±3.16 23.51±3.28 4.205<0.05 MDA(μmol/L)麻醉前24.11±4.01 24.03±3.87 0.092 0.927麻醉12 h后19.49±2.32 14.30±1.56 6.554<0.05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例(%)
膝關節是人體結構十分復雜的負重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項生理機能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中老年群體容易出現膝關節退行性病變,且患者膝關節會隨著病情進展而出現嚴重損傷,TKA 作為臨床治療重要外科術式,可通過置換病變骨和軟骨達到改善膝關節功能的目的[5-6]。陸英等[7]學者研究認為,TKA 效果確切,但患者一般年齡較大,身體機能處于衰退期,手術存在創傷性大、患者術后恢復慢等問題,因此,提升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股神經阻滯麻醉是臨床常用麻醉方法,指直接于人體外周神經干周圍注射麻醉藥物,從而阻斷神經傳導,最終達到麻醉該神經支配區域的目的,即從起始部位阻滯神經,同時,醫師可借助超聲的輔助對穿刺部位進行準確定位,并引導穿刺操作,大大提升了穿刺成功率,有利于降低患者機體應激反應[8-9]。陳建華等[10]學者研究發現,超聲定位下股神經阻滯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膝關節周圍存在豐富的神經叢,醫師對患者行手術切口一般位于外側皮神經支配區域,因此麻醉效果并不理想。浸潤麻醉則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醫師于組織內注入麻醉藥物,可使得麻醉效果直接作用于神經末梢,消除該部位神經傳導痛覺能力,從而大大提升了麻醉效果[11-12]。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不同方案麻醉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VAS 評分更低,術后蘇醒質量及SOD、MDA等指標水平的改善效果明顯更高,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明顯更低。通過分析可知,醫師在超聲定位輔助下對患者實施股神經阻滯麻醉,可有效降低穿刺失誤造成的麻醉藥物不良反應風險,保證麻醉藥物能夠發揮作用,而浸潤麻醉則能夠針對手術區域的神經起到阻滯作用,且殘余的藥物可持續性發揮鎮痛效果,兩種方式聯用可大大提升麻醉效果,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隨之降低,SOD、MDA 等氧化應激指標也得到相應改善,同時,麻醉效果的提升可有效減少患者在手術過程總使用麻醉藥物的劑量,從而提升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的蘇醒質量,減少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接受TKA 手術治療的患者實施超聲定位下股神經阻滯麻醉結合浸潤麻醉可獲得較好的鎮痛效果,可提升患者術后蘇醒質量,改善氧化應激狀態,減少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