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文



【摘 要】 “生活體驗式教學”指根據新課標要求,針對智障兒童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通過有目的地創設特定的生活情景,引導其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在親身體驗中學習,讓智障兒童主動感知、理解、感悟、驗證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識技能,實現智障兒童自主體驗日常生活、理解簡單的基本生活常識,獲得全面發展,進而能有效地適應未來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教學形式。生活體驗式教學對于培智學校提升育人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 培智學校;生活體驗式教學;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 G764
一、“生活體驗式教學”的提出
培智學校學生障礙程度普遍較重,且障礙類型多樣,包括智力障礙、孤獨癥、多重障礙等。《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要緊密聯系培智學校學生的生活情境,從他們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親身經歷(體驗)生活實際問題,并能進行解釋和應用[1]。“生活體驗式教學”指根據新課標要求,針對智障兒童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通過有目的地創設特定的生活情景,引導其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在親身體驗中學習,讓智障兒童主動感知、理解、感悟、驗證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識技能,實現智障兒童自主體驗日常生活、理解簡單的基本生活常識,獲得全面發展,進而能有效地適應未來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教學形式。生活體驗式教學對于培智學校提升育人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生活體驗”要義
(一)“生活體驗”的界定
1.“生活體驗”讓學生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吳春艷和肖非認為培智學校的課程實施要擺脫唯“生活化”的限制,不能僅僅著眼于智障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而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和滿足,“引領他們朝向真善美的生活,過‘有意義的生活”[2]。鄧猛等則主張引導學生“朝向文明的、人文的、內涵豐富的‘完整生活”[3]。
培智學校“生活體驗”不僅要全面落實“生活技能和融合能力的達成”,還要引導學生體驗更高層次、“更有意義”的生活。盡管障礙程度嚴重,但絕不能讓智障學生因此降低甚至放棄對“更有意義”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應培養其生活能力以擺脫困境,提高生活質量,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2.“生活體驗”與“意向體驗”
作為“教育現象學”的開創者之一,馬克思·范梅南教授指出,“生活體驗指向教育,是研究教育生活世界中‘現象的實踐性研究”?!吧铙w驗”更注重當下的感受和詮釋,它是有方向性的,其目的在于使意向活動能夠“射中”某種感受。
胡塞爾則避開“生活體驗”,從構造性的角度提出“意向體驗”?!耙庀颉钡囊x不在于它的“瞄向性”,而在于“充實”,即通過“意向體驗”使人們更加豐富、更加多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感受、體會、理解與把握“實事”[4]。
對于培智教育來說,我們既需要范梅南的“生活體驗”,更需要胡塞爾的“意向體驗”。從“體驗”的豐富性來說,我們既要重視“生活體驗”的“在場性”,更要關注“生活體驗”的“歷史、當下和未來”。“生活體驗”雖然把握住了當面的、活潑的、鮮活的、靈動的“現象”——這是“現象”的“在場性”,但我們不能只看到“在場性”,還要通過“意向體驗”來把握“實事”。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綜上所述,培智教育所基于的“生活體驗”,是在滿足個體基本生活技能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對更有意義的生活的歷史、當下和未來的體驗。
(二)“生活體驗”的分類和特點
1.從“生活體驗”的程度分類
(1)嘗試性體驗。指沒有系統計劃的、無完整目標的體驗。嘗試性體驗不對環境或物體作深入、詳細的體驗,淺嘗輒止。例如,品嘗菜肴的咸淡。
(2)淺表式體驗。指對事物作膚淺的體驗和認識。例如,到某一地方旅游,浮光掠影地對景物、人物、歷史等作一些了解。
(3)沉浸式體驗。指有計劃、有目的、長時間地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體驗。特定環境是指現有符合要求的生活環境。例如,演員要演農村生活題材的內容,就需要去農村“體驗生活。”
2.從“生活體驗”的主體分類
(1)個體體驗。指個體對物體、環境等的體驗,它具有很強的個體性、主觀性和不全面性。個體間既有部分相似,又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象。
(2)交換體驗。指個體間的相互體驗,通過互換各自的生活空間、文化氛圍以及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等,進行相應的生活、學習體驗。
(3)比較體驗。指個體比較不同角色、不同環境、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生活體驗。如“此一時,彼一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的是不同時空內的體驗比較。
(4)合作體驗。指多個個體為完成同一個目標而產生的體驗,具有很強的同一性。例如,團體賽每個成員所被賦予的團體責任感,是單項比賽所沒有的。
(5)集體體驗。指一個群體內所有成員的體驗。集體體驗指向同一目標或相同的感受。
3.從“生活體驗”的在場性分類
(1)情境性體驗。指個體在一定情境下的真實體驗,具有很強的“在場性”。這是培智學校經常使用的一種體驗方式,對于單個場景體驗、主題單元教學都有很大的幫助。
(2)遷移性體驗。很多事情雖然沒有經過親身體驗,但擁有了相關的成功經驗之后,可以產生“由此及彼”的遷移,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體驗?!坝|類旁通”“書畫同源”大抵都是這個意思。學生的遷移能力是培智學校重點培養的能力之一。
(3)反思性體驗。指對過去已經發生或者經歷過的事情進行“回憶”和“復盤”,這是較高層次的體驗。既可以是對以往體驗的反思,也可以是在此基礎上對體驗的再現、完善。
(4)想象性體驗。這是體驗的最高境界,包含聯想、想象、幻想。想象性體驗以較好的情境體驗為基礎,以豐富的體驗經驗為支撐。培養智障學生想象性體驗是教育教學難點。
三、生活體驗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一)加強和改進思政教育
與普通學校一樣,培智學校同樣必須認真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江蘇省泰興市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校”)運用“生活體驗式教學”加強和改進思政教育,對思政教育進行突破性提升。
1.國旗下講話:形成愛國主義體驗
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智障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學校把“國旗下講話”作為學校每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
為了讓智障學生有儀式感和莊重感,學校要求每周一必須統一穿校服、佩戴紅領巾,升國旗時必須肅立、行隊禮,唱國歌時必須聲音洪亮、整齊。每周一執勤領導和護崗老師檢查每個學生穿戴情況,必須達到要求;每周班會至少要用十分鐘時間鍛煉站姿和行隊禮;每節音樂課都要訓練唱國歌;體育課上訓練學生眼睛正視前方,沒有小動作,排列整齊,至少站穩3分鐘;思政課上講國旗的故事,教育學生愛護國旗、維護國旗尊嚴;等等。
通過幾年的堅持訓練,國旗下講話時學生隊禮規范、站列整齊、歌聲響亮。學校通過開展“國旗下講話”,將愛國主義教育要素分解到相關課程教學之中,整體布置、共同發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體驗。
2.黨史教育校本課程:形成紅色歷史體驗
不忘初心,賡續百年紅色血脈,是黨史教育延伸到學校的具體要求。培智學校必須做到“童心向黨”,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組織教師開發黨史教育校本課程,通過繪本閱讀的形式,講授《圖說——中國共產黨》;在音樂課上進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英雄王二小》等紅色經典歌曲的教唱;在德育課上組織觀看百部紅色電影系列,如《萬里歸途》《戰狼》等電影,激發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黨史教育校本課程普及黨的知識,讓學生通過寫認字形、誦讀故事、吟唱歌曲、觀看電影,系統、全面、立體地體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3.講好故事:形成革命傳統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培智學校革命傳統教育同樣要“講好故事”,讓智障學生通過聽故事、講故事形成革命傳統體驗。一是努力挖掘本地英雄人物事跡,講好革命英雄故事。例如,學校根據一級戰斗英雄楊根思(江蘇泰興人)的成長歷程和英雄事跡編寫了《楊根思的故事》叢書,通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楊根思偉大的一生。學生在閱讀這套叢書時,感受到強烈的革命傳統精神,受到很好的革命傳統教育。二是組織參觀楊根思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好革命英雄群體的故事。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身臨其境,充分感受戰火紛飛的紅色歲月,體驗楊根思“三個不相信”精神的偉大和崇高。三是請革命前輩講楊根思的故事。教師帶領學生拜訪本地革命前輩,聽他們講他們眼中的楊根思。
(二)優化學科課堂教學
1.創設教學情境
新課標要求,“重視創設生活化情景”。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的同時形成能力。
如生活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二個口語交際項目“請您幫個忙”呈現了三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一位同學夠不著超市柜架上的牙刷,請售貨員幫忙;第二個場景是一個男生把足球踢到跑道上,請旁邊的女同學踢給他;第三個場景是學生詢問老師圖書室怎么走。在執教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依次去學校小超市、校園、操場,根據場景要求,進行實景訓練。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按照課文內容進行體驗、訓練,學習在這些場景中需要別人幫助時怎么表達,提高了口語表達技能[5]。
2.調動多感官參與
智障學生對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感官讓學生反復感知和體驗。
如講解時間單位“分”“秒”時,學生一開始不清楚“分”“秒”表示什么,更不懂得“分”“秒”的意義。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以下教學環節。一是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秒針和分針的運動。秒針轉動一格就是“1秒”,而秒針轉動一周的同時分針才轉動一格,也就是秒針轉動一周才是“1分”。二是讓學生閉上眼睛,利用聽覺來加深體驗。秒針“滴答”一響學生就睜開眼睛,體驗“1秒”;秒針轉動一周,教師再讓學生睜開眼睛,告訴學生剛才這段時間表示“1分”。學生通過不同感官來體驗時間的長短,初步建立起“秒”“分”的時長概念。
再如教學《四季之美》時,教師通過課件出示四季特有植物之美——春有迎春、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給學生帶來視覺體驗;通過音頻展示燕子、知了、大雁、北極熊等有代表性動物的叫聲,給學生帶來聽覺體驗;通過畫一畫、做一做,在答題板上進行分類粘貼,讓學生動手體驗。學生在多種途徑、多種感官的體驗中深化知識理解。
(三)深化體、美、勞教學改革
新課標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落實新課標要求,學校強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發展智障學生興趣和愛好,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特長,為其更好地走上社會“打開一扇窗”。
1.讓學生體驗運動的快樂
對于智障學生來說,體育能提高其運動能力、平衡能力,促進肌肉力量增強,顯著改善機體功能。學校高度重視體育教學,因為相對于其他課程,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更有可能讓智障學生接近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樂。學校每學期都要舉辦“我運動我快樂”趣味運動會。對有較高運動天賦的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的訓練,使其有機會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有的學生因此徹底改變命運,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2.讓學生走進廣闊的藝術天地
對于智障學生來說,美育課程不但能豐富生活,而且能陶冶情操、愉悅心靈。學校在上足上好每一節音美課的基礎上,通過成立校合唱隊、舞蹈小組、美術興趣小組等,為對音樂、美術有興趣的學生開辟展現才能的路徑。學校要求每個教師都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發現智障學生蘊藏的潛能,努力培養學生特長,盡可能提供一切條件,保障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環境,讓學生能向陽而生,蓬勃成長。
3.讓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設計勞動情景應盡可能具體、真實,激發學生的勞動動機和職業興趣,增加學生真實的勞動體驗[6]。勞動教育需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親力親為,以“真勞動”取得“真體驗”。學校在了解學生現有勞動技能的基礎上,構建“低年級自我服務—中年級家政勞動—高年級職業規劃與轉銜”三級勞動教育體系,創設校內勞動農場、家政勞動房間、庇護工廠等勞動實操基地,加強與社區服務中心、區域中等專業學校、殘疾人庇護中心等機構的合作,通過帶領學生參與志愿者愛心服務、學雷鋒公益活動、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為其提供真實的勞動場景,讓智障學生實實在在勞動,最終獲得實實在在的勞動體驗。同時,學校構建校內到校外、課內到課外、理論到實操的勞動教育整體框架,形成兒童、少年、青年各個年齡階段勞動體驗總體設計框架,在真實、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勞動能力,為他們將來獨立生活、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活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育探索。以讓智障學生感受全面、真實的體驗為中心開展培智學校教育教學,給培智教育注入“一池春水”。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吳春艷,肖非.從“生活化的課程”走向“有意義的生活”——試論智障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J].中國特殊教育,2014(12):34-37.
[3]鄧猛,景時,李芳.關于培智學校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4(12):28-33.
[4]姜勇,李芳.描述·體驗·直觀:教育現象學方法芻議[J].中國教育學刊,2022(2):40-45.
[5]王羽西.核心素養視角下生活語文教科書口語交際板塊分析和教學建議——以生活語文教科書四、五年級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22(3):33-36.
[6]董澤華,蔣永貴.指向勞動素養的表現性評價[J].人民教育,2022(19):60-62.
本文為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資助課題“主體參與下的中重度智障兒童‘生活體驗性學習實施策略研究”(編號:B—a/2020/02/7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特殊教育學校,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