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蘭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挖掘與歷史相關的故事素材,通過課堂講述、學生學習、知識延伸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但由于受到時間、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初中歷史教學中常常出現大量生詞和復雜、抽象的內容,教師往往難以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為此,筆者結合多年高中歷史教育實踐,從注重挖掘歷史課本中的故事素材,并將歷史故事應用于歷史教學的角度出發,提出初中歷史課堂“故事化”教學策略。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理念,并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等。而這一理念的實現,有賴于教師運用恰當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但在中學歷史課堂中,教師往往由于時間有限而難以有效地利用好相關故事素材進行教學。因此,如何巧妙利用好歷史故事,并提高歷史教學效率,便成為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初中歷史教學中應“以人為本”,同時還應該充分挖掘、運用相關故事素材。此外,教師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注重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故事素材
(一)歷史故事具有趣味性
對于歷史課堂而言,學生如果能夠對歷史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那么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歷史知識的講解,還要充分利用故事素材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展開歷史教學,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教師除了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外,還可以結合相關故事進行解讀。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講述“絲綢之路”這個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接著,延伸到“鄭和下西洋”這一典故,教師通過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熱情。
又如,在講解“中國近代史”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辛亥時期中國革命史上的兩大轉折點——武昌起義和清帝退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教師通過對相關典故的講述,既可以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歷史故事具有真實性
以歷史事件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故事往往更具有價值,更容易使學生沉浸其中。在面對這些真實的事件時,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更高,更愿意參與歷史活動。因此,教師在向學生講述歷史故事之前,要查找相關的文獻資料,尋找史書記載的真人真事,根據史書講述歷史故事。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客觀地學習歷史,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歷史認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教師在向學生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要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因為當前關于歷史杜撰的影視劇有很多,不少學生受影視劇的影響,分不清歷史的真假。此時,教師就要講出自己的根據,比如故事的出處、當時的社會環境等,讓學生客觀看待歷史和影視劇,不將兩者混淆。
(三)歷史故事具有情境性
歷史故事往往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是指具有一定歷史背景、事件情境和社會情境的歷史事件。因此,一些故事中具有鮮明特點的情節或者人物更容易被后人所傳頌。歷史故事都充滿著時代色彩,并且社會影響力較大,是歷史印記以及對生活的沉思等,它們具有突出的情境性。情境性是歷史故事的本質屬性,故事中的情境會讓學生對歷史充滿渴望,繼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向學生講述歷史故事時,不要直白地闡述歷史過往,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明白當時的社會發展形勢,進而在這種具體的形勢中學習歷史故事,這樣他們對歷史故事的認識才會更加深刻,才能使他們更加深入地學習歷史,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歷史劇幫助學生認識當時的歷史環境,對于歷史劇的引用要具有客觀性,尋找那些符合歷史具體情況的影視劇,不能隨意選擇,否則容易先入為主,影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教師也可以先讓學生主動搜集這部分歷史資料,然后讓學生自己講歷史故事,并進行評比,看看誰講得最好。這樣就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并且還會使他們自主地思考歷史。
(四)歷史故事具有多樣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課堂導入方式,用多種導入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虎門銷煙”的故事,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判斷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并通過引入知識點,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初中生的記憶力有限,在理解、記憶歷史知識點時往往會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結合實際教學內容,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點。
又如,在“鴉片戰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鴉片戰爭的起因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聯系,通過故事來引出1840年英國用武力侵略中國并發動了一系列戰爭的事件。教師將教材內容與相關知識結合起來講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程度,還可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另外,也可以借助知識延伸講解,幫助學生記憶。“知識就是力量”,歷史知識本身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往往會讓學生受益終生。“歷史故事化”課堂策略正是基于“以講為主,以讀為輔”的原則而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以幫助學生記憶歷史信息。
二、歷史故事應用于歷史教學的途徑
(一)巧用故事素材作為知識的補充
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史事”往往都是一些大事,但如果單純地講“史事”就會顯得枯燥、乏味,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借助與歷史相關的故事進行補充學習。在歷史課堂上,教師的備課至關重要,由于歷史教材上的知識相對比較少,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引用相關的歷史故事,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的教學中,關于唐朝,學生可能在電視劇中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如楊貴妃醉酒或者玄奘西游,有的學生可能通過看《西游記》對玄奘西游的環境有所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討玄奘西游所帶來的好處,讓學生了解玄奘西游給唐朝帶來了哪些文明,以此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拓寬視野,并借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運用歷史故事進行德育
教師可以將德育融入歷史知識講解中,并讓學生從中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在歷史課堂上,有些內容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高效、優質的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有效的討論,判斷一些歷史人物行為的對與錯,繼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
例如,在“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典型的歷史故事進行德育。在講解“秦朝”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先講秦統一六國的原因,再講秦朝統一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荊軻刺秦”等故事來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與社會現象。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歷史知識,同時還學會了歷史學習方法以及如何做人、做事,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綜合能力。
由此可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與歷史相關的故事素材進行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利用故事圖片以及視頻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故事具有真實性,同時也具有情境性、趣味性,有趣的圖片或充滿情境性的視頻可以快速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有趣的圖片以及具有探討性的視頻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歷史知識。
例如,在講解“改革開放”時,教師可以播放電影《建國大業》中的片段或者一些相關人物的圖片以及視頻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改革開放”這一內容,還能促使學生分析有關的人物和故事。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圖片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又如,在講解“辛亥革命”時,教師可以播放辛亥革命時期拍攝的相關電影片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同時,教師還應結合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教學,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巧妙選擇合適的素材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還能為歷史高效課堂提供保障。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主觀能動性等有關,因此,教師只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歷史故事的出現恰好能夠吸引學生,進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升教學效果。
(四)利用歷史故事拓展課外知識
歷史故事的魅力在于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課外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在教學“夏商西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歷史故事來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在講解“孔子、老子和百家爭鳴”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與儒家有關的故事來加深學生對儒家思想以及孔子等人物形象的認識與了解。
又如,在教學“西方文明搖籃”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古代科技發明和發展等內容,以此來加深學生對古代科技知識的理解。在播放這些歷史故事時教師要注意適當控制時間,避免課堂教學時間過長而影響學生理解這些歷史知識。當然,教師還要注重創新教育理念,對新課程標準進行研究和學習并將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五)巧用相關歷史典故開展教學活動
歷史典故是一個人、一個民族或國家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積淀,在漫長、復雜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許多生動鮮明的事例也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些典故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它可以作為一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這些典故既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歷史典故,不僅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進而提升其人格魅力。歷史教學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后代銘記歷史,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歷史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將“故事化”課堂策略運用于教學中,在幫助學生提高歷史學習效果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綜上所述,巧用歷史故事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可以從多個方面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一方面,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和激情。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也應積極踐行“故事化”課堂策略。另外,家長、社會等方面也應共同努力,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收集信息、解讀知識、拓寬視野,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劉磊.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探究[J].成才之路,2022(27):97-100.
[2]史鵬榮.以史為鑒 傳承經典: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8):43-44.
[3]陳剛.運用歷史故事教學法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35):131-132.
[4]張進軍.借用歷史故事,打造初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J].天津教育,2020(29):131-132.
(作者單位:松桃民族寄宿制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