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

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一線教師直面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中存在的種種困難,立足現狀,展開了城市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探索。
中華民族是熱愛勞動的民族,正是因為先輩辛勤的勞動,才創造出我國燦爛的文化。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幾年來,少年兒童的勞動“答卷”一直令人擔憂,特別是一些城市學生,自小被父母、爺爺、奶奶溺愛,不會勞動、不愿勞動,甚至厭惡勞動。究其原因,這都是不重視勞動教育的結果。在新時代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對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期城市小學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勞動可以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城市小學開展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少年兒童養成良好品質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動起手來,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動手制作、動手創造,體會到勞動可以創造美好事物;教師點評時,要從不同角度發現學生勞動中表現優秀的地方并進行及時表揚、獎勵,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參加不同類型的勞動,特別是參加一些體力勞動,如摘果子、掰玉米,再吃自己摘的水果、玉米,感受勞動的喜悅,體會勞動者的不易,從而尊重普通勞動者,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勞動可以提升學生的智力與創造力
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曾說:“兒童的才智反映在他們的手指尖上?!边@句話說明了勞動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勞動時,學生的雙手都處在活動之中,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的勞動技能,還能夠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左右腦。實踐證明,經常參加勞動的學生的思維更敏捷、清晰,動手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都強于其他學生,同時也更自信。
(三)勞動可以鍛煉身體、增強意志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時期,是身體各項機能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組織小學生進行適當的勞動活動,特別是體力勞動,如清潔課桌椅、提水、拖地、除草等,讓學生適當運動流汗,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血液循環,調節小學生的大腦疲勞,增強學生的體力、耐力,鍛煉學生的肌肉群,有助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適當的勞動能讓學生懂得尊重勞動者
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說教。學生在勞動中獲得體驗,才能深刻領悟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學生每天都在學校學習,他們沒有體驗過勞動的辛苦。所以適當的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不易,更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付出。當然,也會更加理解勞動者,懂得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幫助學生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二、新時期城市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構建課程體系,開發校本勞動教材
《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因此,要將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課程體系,并將其作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首要任務。
學校重視勞動教育,成立了勞動教育專項教學工作組,在活動中各有分工,各負其責,開發有價值的勞動教育主題。通過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學校構建了具有城市小學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確立課程內容之后,學校從“基礎課程”和“特色課程”兩方面分年級進行校本勞動教材的開發,為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校本勞動教材必須從城市小學實際情況出發,從城市學生自身特點出發,突出地域特色。
(二)創新實施形式,使教學不拘泥于課堂
以“體驗—融入—評價”為實踐的主要特點,拓展勞動教育新內涵,讓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生根。
1.以體驗為切入點,開啟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新場地
開展勞動教育,必須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這就需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重視課堂教學,同時也要走出教室,豐富勞動實踐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活動,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相貫通的勞動“實踐場”。(如圖1)
2.學校搭建勞動平臺,創造勞動教育新環境
學校是勞動教育的主實踐場,要為學生搭建勞動平臺,創建勞動教育新環境。學校可以開展勞動展示月活動。為培養“五美”少年,學校開展特色主題月活動。每年的五月是我們的“勞動展示月”,并提出“四個一”活動要求,即“開好一次班會、做一件好事、養成一個好習慣、做好一次展示”,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勞動實現精彩蛻變;每學年“十一”期間,學校都會開展勞動能力展示活動,學生根據學校的方案用表格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制訂活動計劃。活動內容涵蓋家務勞動、志愿服務、班級勞動、學校勞動四個部分,這也是對平時所掌握的勞動技能應用的一次大檢驗。小學生校內勞動項目有:整理鉛筆盒、收拾書包、收拾書桌、系扣子、系紅領巾、擺放教室桌凳、收拾垃圾桶、管理室內花草;家庭勞動項目可以設置為:簡單折紙、制作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給家長捶背、洗襪子和毛巾、洗菜和擇菜等。適合中高年級的勞動內容有:(1)打掃教室,清理庭院。讓勞動從身邊做起,讓美從身邊開始,學會創建清潔、美麗的環境。(2)縫制沙包、小布偶,用可利用的廢棄物品,如易拉罐、塑料盒、紙杯等創造新物品。讓學生通過勞動創造美,感受收獲的喜悅。(3)開展種植勞動。每個學校都有大小不一的花園、墻角等多處零碎的空閑區域。我們學校還組織“認五谷”種植活動、“小麥種植”活動展示,在適當的季節栽幾棵花,種幾種瓜果蔬菜,讓學生親自看著小苗破土、發芽,長大、開花、結果,讓他們感悟生命的奇跡,體驗勞動的快樂,了解勞動人民“汗滴禾下土”和“粒粒皆辛苦”的真實含義。
3.家庭提供支撐與補充,培養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的培養不是一兩次勞動可以實現的。家長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制訂家庭勞動清單;學校布置不同的家務勞動。學生和家長制訂每周家務勞動計劃。本次活動重點圍繞個人自理、服務家人、家務勞動、制作水果拼盤、廚藝展示、技能展示等幾個方面開展。低年級學生每天在家長和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日常生活勞動技能,從整理書包、鉛筆盒,整理書桌,疊被子等生活自理小技能,到為家人洗碗、掃地、擺碗筷等;中年級學生學習包餃子、炒菜等烹飪技藝,每到寒暑假進行家務勞動技能展示,做抖音視頻,用照片、視頻記錄自己進行家務勞動的過程和成果;高年級學生參加修理桌椅、參加社區服務、種小麥、磨面粉等體驗性勞動。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家務勞動,提高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也在實踐中體會到勞動很光榮,并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4.拓展校外體驗空間,設計豐富多彩的體驗新項目
(1)走進實踐基地。發展勞動教育,必須有實踐基地支撐,與采摘園合作,與農民家長合作,走進農村,入農戶、下農田,種蔬菜、割草、掰玉米、摘葡萄、拾棉花,使城市學生在這里體會田園勞動的樂趣。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還走進玻璃加工坊、社區活動中心等各類實踐場所,親自動手去創造,沉浸在勞作的樂趣中。
(2)開展勞動體驗研學活動。如走進絲綢之路,了解鉆木取火、點燃烽火臺、彩塑等;走進企業,到文創單位感知體驗新科技下的勞動等。
(3)開辟種植園。在校園一側樹蔭下,開辟了小學種植園。其是由教師、學生自己開拓出來的土地。學生親切地稱它為“五谷園”,也有的學生稱它為“田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學生輪流到這里來對作物進行養護,播種、除草、澆水……管理的過程使他們感受到勞動的自豪和生命成長的快樂。
(4)開展節日文化“傳統學”活動。結合我國傳統節日或節氣,如驚蟄前后種豌豆,端午節包粽子、做香囊,春節做燈籠、包餃子等,設計勞動體驗活動。這樣既能讓學生增長勞動技能,又能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長知識,樹立文化自信。
(三)以“融入”為突破口,構建勞動教育新樣態
1.將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融合
將勞動價值觀嵌入價值體認目標,通過物品整理、清洗打掃、種植養殖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為了從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日常勞動”習慣出發,通過“我是小小管理員”“今天我值日”“我是環保宣傳員”等實踐活動,落實勞動教育目標,讓學生懂得勞動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傳承工匠精神。
2.將勞動教育與學科課程融合,使勞動教育變得物化、具體化和載體化
勞動教育與各學科融合,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勞動與語文相融合,語文教師教學《相約立冬》時,可引導學生認識立冬,了解立冬習俗以及立冬農諺等知識。學生在思考、探究立冬農諺中掌握了立冬的勞作知識,增強了勞動意識;勞動與音樂相結合,陶冶心靈、愉悅身心。音樂教師教唱《勞動最光榮》時,讓學生在學習和歌唱中感悟勞動的價值,增強了勞動意識。
勞動實踐活動和其他學科的整合,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效果。學生會有不同的收獲,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學習活動中口、耳、手、腦并用,真正獲得全面發展。
(四)以“評價”為關鍵點,拓展勞動教育新內涵
勞動教育活動中要注重綜合評價。評價要注重全面性,不過于注重結果。學校注重勞動教育的多元化評價,關注“評價+成長”,定期進行勞動技能達標活動,進行勞動小達人的評選,并將其納入學校文明少年評選標準,通過“每月一次班級評選”“每學期一次校級評選”讓學生都能通過勞動成長為“西關少年”,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人生觀。
三、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勞動教育品質
每所城市小學地域不同、場地不同、辦學特色也不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打造自己的勞動特色品牌,提升勞動教育品質。如以“蔬菜園”為依托,開展“種植與收獲”項目學習與實踐。將校園的一片空地設為“蔬菜園”,開墾出來后,學生就如何創建合適蔬菜生長的環境,如何種植蔬菜這些問題自主查閱資料,采訪專業人士(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或有種植蔬菜經驗的學生家長)進行學習,先區分和認識蔬菜種子,然后親自播種,并參與到日常護理及采摘收獲過程當中。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蔬菜的相關知識,還體會到了勞動的價值。還可以以“小麥種植”為例,開展“民以食為天”項目的學習與研究?!靶←湹难芯啃詫W習”屬于“我們愛勞動”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中“生產性勞動教育”的內容,從小麥的認識、小麥全身都是寶、小麥產品的營養價值與健康人群的關系等八個方面進行探究。學生參與種植小麥—小麥生長—小麥抽穗成熟—變成面粉的整個過程,深深感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糧食,尊重勞動成果。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還對發現的問題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性學習,如發面的時候對發面的引子產生了興趣,進行了“探秘植物酵母——神仙引子”的研究活動。他們在勞動的過程中挑戰自己、發現自己、成就自己。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既是學生今后生活的需要,又是學生未來生存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生命更好地發展的需要。培養新時代小學生勞動素養,重點在于讓小學生從小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懂得勞動光榮,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美德。教師要根據學校現狀、地域特點,探索出新時期城市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為今后進行勞動教育提供理論保障。
參考文獻:
[1]郭先富.新時代城市小學勞動教育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學與管理,2022,25(1):81-84.
[2]陳建軍,張夢欣.新時代鄉村小學勞動教育路徑研究:以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城西小學為例[J].中小學校長,2021,11(2):153-172.
(作者單位:敦煌市西關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