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舉
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學生群體正是校園文化建設所面向的重點群體。一般而言,在校園文化視角下,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應當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實踐層面的校園文化活動;二是理念層面上的文明禮儀引導。本文闡述了校園文化的內容與特性,分析了小學階段文明禮儀的主要內容、現狀、培養意義以及養成策略。
在文明禮儀的培養過程中,教學管理者一方面需要關注文明禮儀的培養對小學階段學生群體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還需要關注學生對文明禮儀的認知和自我調整意識。換言之,在開展文明禮儀培養活動時,學生不僅需要通過參與校園活動和教學工作者的指導形成正確的行為和認知,還需要從根本上形塑自身的觀念,即自發自覺地進行文明禮儀的養成,將其內化成為個人的行動自覺。
一、校園文化的內容與特性
(一)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般而言,校園文化涵蓋了校園建設在精神、制度、環境以及行為四個方面的內容。從制度層面來看,校園文化貫穿學校領導、教師隊伍以及學生三個主要群體之中,主要從校園中主體人群的精神面貌中得到體現;從環境層面來看,校園文化建設并非單指精神理念上的內容,還包含了校園實體環境對于人精神面貌的影響;從精神層面來看,校園文化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內容,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體現;從行為層面來看,校園文化往往從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行為舉止與言談中得以體現。更重要的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作為教育引導者,往往會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產生影響。因此,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學校管理者應當從這四個方面入手。
(二)校園文化的特性
1.互動性
校園文化具備高度的互動性,原因在于校園文化本身就是通過校園中人的互動而形成的。校園中的管理者、教學者和學生群體,他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是催生校園文化、形成校園氛圍的重要助力。換言之,要想分析校園文化的形態與狀態,就可以從校園中人的互動行為中窺見一二。
2.滲透性
校園文化的滲透性通常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校園文化滲透在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會對校園中的管理、教學、人際交往以及學習活動產生影響;另一方面,還體現在校園文化對人的影響上。從某種程度來說,校園文化的形成源于人的互動,又會對人的行為進行滲透,從而產生深刻的影響。
3.傳承性
校園文化的傳承性得益于文化本身就具備傳承的特質。換言之,校園文化往往能夠成為一所學校的精神符號。學校作為校園文化的發源地和載體,能夠容納和積淀多元、深厚、豐富的校園文化內容,而校園文化正是在學校這個場景中不斷形成、更新的,進而實現延續。
二、小學階段文明禮儀的主要內容
(一)儀容儀表
小學階段的文明禮儀教育中,儀容儀表是最基本的教學內容。一般而言,儀容儀表主要關注學生群體在著裝和衛生這兩個方面的表現。在校園中,學生需要依照學校規定穿著校服,同時保持個人外在的干凈和整潔。事實上,學生群體的儀容儀表也是校園衛生環境建設的重要方面。
(二)舉止談吐
學生的儀容儀表和舉止談吐,共同構成了學生文明禮儀的外在體現。顯然,舉止談吐的培養難度遠遠超過儀容儀表的形成過程。原因在于舉止談吐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文明禮儀的意識,同時也與學生本身的知識積淀和文化底蘊息息相關。
(三)人際交往
學生個人的文明禮儀修養,往往還能夠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得到直接體現。譬如,學生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是否注重使用禮貌用語展開交談;再如,學生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是否重視他人的感受,能否尊重他人、平和待人。這些都是學生文明禮儀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重要體現。
(四)道德品質
相較于儀容儀表、舉止談吐以及人際交往而言,道德品質更加強調學生群體文明禮儀的內化,而道德品質與文明禮儀的外在展現亦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學生的道德品質會影響他們在舉止談吐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表現;另一方面,學生在與他人交往和互動時,也能夠吸收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元素,并將其內化為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現狀與培養意義
(一)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現狀
1.校園文化氛圍有待增強
從當前的小學生文明禮儀培養狀況來看,校園文化的建設氛圍還有待加強。一方面,當前的校園文化建設滲透性不高,僅僅停留在理念建設層面,卻未真正落實到實踐之中;另一方面,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感染力不足,校園管理者所設計和開展的文化建設活動與學生群體的偏好和需求不匹配,無法真正調動學生群體的積極性。
2.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實踐性
在當前的文明禮儀培養過程中,教師并未將文明禮儀的培養真正視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由此,學生的文明禮儀培養缺乏落腳點,他們也并未真正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活動中。這是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文明禮儀培養缺乏實踐性的重要體現。
3.校園環境管理亟待優化
校園環境的管理通常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校園衛生環境管理;二是校園人文環境建設。事實上,這兩個方面的內容與學生的文明禮儀培養內容是一一對應的。校園衛生環境管理會影響學生群體對于自身衛生的管理和調整;而人文環境建設則會對學生群體的行為舉止和人際交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4.學生精神面貌有待提升
歸根結底,學生的文明禮儀培養成果會在精神面貌上得到集中體現,而當前學生群體的文明禮儀培養過程還存在許多不足,他們的精神面貌自然無法得到良好展現。事實上,學校管理者在推進文明禮儀培養時,也可以從學生群體的精神面貌入手,找到校園文化建設與文明禮儀培養的突破口。
(二)學生文明禮儀的培養意義
1.深化校園文化建設價值
在校園文化視角下,開展學生文明禮儀培養能夠實現校園文化建設價值的深化。原因在于,學生文明禮儀的培養不僅屬于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與我國教育事業建設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文明禮儀的培養正是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教育事業建設緊密結合,實現兩者的高度融合。
2.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通過分析文明禮儀培養的內容與要求,可以發現其主要關注學生群體在精神層面的成長與發展。教學管理者在開展學生教育和引導時,不僅需要關注他們在知識方面的積累和成長,還應當重視他們在個人品德、價值觀念等精神層面的提升,從而實現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
3.順應教育事業育人要求
事實上,開展文明禮儀的培養,就是真正將教育事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通過文明禮儀的養成將人才培養過程落到實處。顯然,這與新時代我國的教育事業建設是高度相關的,文明禮儀的培養正是對教育事業育人要求的充分順應。
四、校園文化視角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策略
(一)以育人為主要導向,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在校園文化視角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文明禮儀的培養,首先應當從現階段的育人要求出發,將育人作為開展文明禮儀培養的基本導向,從而營造相應的校園文化氛圍。以育人作為主要導向,就要求學校管理者真正關注現階段學生群體在文明禮儀方面的培養需求。換言之,文明禮儀所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教師若是將其中所有的內容作為小學階段的培養要求,難免會使現階段的文明禮儀培養與實際的學生需求產生脫節,從而使文明禮儀的培養成效大打折扣。譬如,在人際交往的引導過程中,小學生應當注重自身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所保持的基本禮貌、尊重和謙卑。簡而言之,現階段的學生群體在人際交往中應當以“真誠”為主,而不是將“人情世故”作為小學階段的人際交往方向。
(二)以實踐為主要手段,開展文明禮儀活動
文明禮儀的養成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層面,而是應當深入實踐之中,從實踐過程中挖掘文明禮儀的培養基點,以實踐活動充實文明禮儀的培養過程。因此,在培養學生文明禮儀時,校園管理者可以根據現有的教育條件,開展以“文明禮儀”為主題的活動。譬如,管理者可以要求各班班主任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文明禮儀主題班會或其他活動,并在活動結束后整合相應的活動成果,可以是報告、圖片、視頻等不同形式,并提交至管理者處進行存檔和評估,從中選擇可行性最高的主題活動在全校范圍內進行推廣和實踐。由此,從班級實踐到全校推廣,文明禮儀的培養經過就是全校師生共同實踐、合力推進的校園主題活動,校園文明禮儀之風得以形成。
(三)以制度為培養基礎,豐富文明禮儀內涵
從校園文化建設角度來看,規章制度與校園文化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規章制度是由校園管理者通過基本的分析和研究,共同商討出的一套可行的校園管理方案,其具備一定的強制性和客觀性;而校園文化則具備了高度的流動性和靈活性,其更加依賴于校園中不同主體的自我意識和個人約束。更重要的是,文明禮儀的養成正是建立在校園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因此,在進行學生文明禮儀的培養時,教師應當以校園制度為培養基礎,從而豐富學生文明禮儀的內涵,筑牢校園文化的建設基礎。譬如,“穿著校服、佩戴校章”是校園規章制度中的基本內容與要求,在此基礎上,教師就應從文明禮儀這一層面對學生作出進一步的引導,即引導學生保持校服的干凈整潔和穿戴整齊。
(四)以互動為主要形式,窺見文明禮儀的培養 漏洞
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益完善的過程。因此,在培養學生文明禮儀時,校園管理者應當不斷提高對于校園文化氛圍變化的敏銳度。譬如,校園管理者可以對學生群體之間的交往,也可以對學生與教師或校園中其他主體的互動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窺見文明禮儀的培養漏洞。一方面,這是因為互動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外化的過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學生文明禮儀的培養成效;另一方面,學生與他人的互動過程通常是即興的,學生的第一反應往往更為真實,這更有利于教學管理者發現文明禮儀培養的不足之處與突破要點。歸根結底,教學管理者在培養學生文明禮儀時,應當對學生群體保持持續性、長期性的觀察,這是確保校園文化建設成效、學生文明禮儀培養質量的關鍵。
(五)開展家校合作育人,全方位培養文明禮儀
家校共育模式開展的一大難點就是雙向溝通渠道上存在缺陷,教師需要著力拓寬家庭和學校雙向溝通渠道,讓家長能夠實時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教師也能了解學生在家里的表現情況。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如組建微信群或QQ群,平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在學校里的表現情況在群里與家長進行實時溝通,這樣家長也能在遠程模式下監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此外,教師也可以多多在群內發布一些培養文明禮儀的相關推文或公眾號,讓家長在空閑時間了解;同時也可以在群內定期開一些直播課,讓家長積極參與聽講活動,了解一些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具體知識。因為班級內的學生眾多且性格各異,教師在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的普及時不一定會面面俱到,所以家長也可以在班級群內給教師提一些培養孩子的針對性建議,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建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只有教師與家長形成良性的雙向互動,才能推進家校共育進程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教學管理者應當將學生群體文明禮儀的養成作為主體方向,以學生文明禮儀的培養推進校園文化的高質量發展。除此之外,在小學階段的文明禮儀培養過程中,教學管理者既需要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又應當注重對學生觀念的形塑和意識的培養,兼顧學生在價值觀念和言行舉止上的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蘭州〉國際陸港學校)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