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婉瑩
深度學習是面向學生未來發展的學習形態,深度學習與核心素養都注重知識的深層次化,注重知識的建構,注重體驗,注重問題解決與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基于核心素養的項目式學習是面對復雜社會情境下的深度學習,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建立關聯、多元評價來激發學生的深層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中國教育正走向培養面向未來發展、具有核心素養的人的階段,而語文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學科。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深度學習是中國教育走向核心素養的應然產物。何為深度學習?為什么要進行深度學習呢?從國內外的目前研究來看,基于不同文化環境等因素,不同的學者對于深度學習理解的側重點不同,但內涵不盡相同。深度教學注重知識的層次化、知識的建構和問題的解決與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防止教學知識的淺層化和學生思維的表層化。
深度教學是語文教學走向核心素養的一個突出表現。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深度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是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形態。
眾多的研究認為,項目式學習是指以充滿活力的、互動和積極的方式幫助學生探究現實問題的教學方式,目的是激勵學生對所學科目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項目式學習的目標與深度學習的目標不謀而合,也可以說有效的項目式學習正是深度學習的重要模式。因此,基于一線的教育教學實踐,筆者針對深度學習開展了一系列的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的實踐探究。
一、深度學習——基于情境的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
(一)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創設情境,激發深層學習動機
深度學習將學習任務置于深度學習環境中,學習任務與學生已有經驗、學習生活相鏈接,深度學習才有可能發生。而項目式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創設合適的情境,設計適宜的任務驅動式教學。因此,項目式學習能夠為深度學習提供土壤,即項目式學習發生在具體的任務情境下。在合適的情境下發布的學習任務,學生不僅能夠明確學習目標,還能夠理解任務在實際生活層面上的意義。另外,聯系實際生活的情境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對學習的期待,學生則會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學習的深層動機會進一步形成。
(二)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案例分析
在學習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神話”單元時,學生閱讀了關于中國神話的一系列文章,還有西方神話故事等一系列文章。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創設情境,設置任務:在閱讀這些文章后,結合自己閱讀的體驗和感受,談一談你想和哪個神話人物成為好朋友。你想和他過怎樣的一天呢?神話故事充滿著神奇的想象,但神話人物又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因此,教學中先要讓學生了解神話人物,再走近神話人物。這時,筆者先進行課內文本教學,師生共同研討課內的神話故事。接著,以學生自主閱讀課外的神話故事為任務。在閱讀課外神話故事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閱讀后分組探究神話,并上集體閱讀分享課,以引導學生閱讀不同主題、類型的神話并進行分組探究,討論研究主題,收集閱讀體會,并及時給予學生研究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以興趣開展主題式閱讀,進行閱讀小創作。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類型的神話進行研究,如有的學生創作一篇《我想和誰過一天》的神話想象文。最后分類研究不同類型的神話故事,對其進行再創作,匯編成一本《新編神話故事集》。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將距離學生生活較遠的神話人物帶入他們的學習中,以神話故事神奇而又蘊含想象的特點創設情境,以小學生愛想象的思維特點創設任務,打破了文字與生活的界限。這樣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走進神話故事的興趣,讓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任務進行閱讀、對比、分享,讓學習由淺層的了解到深層的喜歡學習神話故事,實現了激發學生深層學習動機的目標。
二、項目式學習——基于關聯的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
(一)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建立關聯,發展學生高階思維
基于深度學習的項目式學習,需摒棄簡單記憶、孤立存儲信息的淺層學習方式,著力探究注重整合聯系的深度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性的學習、深層次的信息加工、批判性的高階思維,善于聯系與遷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因此,筆者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淺層學習深入整合聯系的深度學習。
(二)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案例分析
在古詩詞教學中,筆者將《山居秋暝》《楓橋夜泊》《長相思》這三首古詩詞進行整合和關聯,讓學生找出這些內容的共同點,學生發現這三首詩詞所描寫的是不同季節的景色這些淺層次的知識。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利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繪畫等形式將思維進一步可視化。教學中,先設置任務,讓學生尋找景物,創作一幅畫來還原古詩中的畫面。接著,設置朗誦任務:在古詩誦讀活動中,請你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這一任務中,學生將結合資料,化身為詩人來體會詩人的心情,繼續豐富自己創作的圖畫,想象畫面,將可視化的圖畫與言語融入學習,學生深入理解不同詩人眼中的相同景物皆為“吾心不同”:王維寄情筆下的山水田園表達了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愜意,張繼筆下的山水抒發了自己漂泊在外的愁苦寂寞之情,納蘭性德筆下的山水則表達了其對家鄉深深的思念之情。而學習尚未結束,以此課作為系統學習的開端,三首古詩詞構建起的思維模型圖可以進一步織網。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古詩詞主題研究分享會,進一步拓展淺層次的古詩詞的積累,學生已經能夠運用本節課學習的方法,再繼續深入學習更多的詩人的同一類型詩歌,探尋它們之間的橫向異同;教師再度點撥積累同一詩人同一類型的詩歌,將同一詩人的同一類型詩歌進行縱向比較。
在這一案例中,三首古詩詞由主題整合到對比關聯,將孤立的知識要素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將知識以整合的、關聯的方式存儲于記憶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提升了學生的審美鑒賞力,也培養了學生的遷移性思維,步步關聯,突破界限,不斷整合,學生的開放型視野、批判性等高階思維也在項目式學習中不斷形成,遵循了“走進文本,增加思維的力度——整合橫向文本,挖掘思維的廣度——關聯擴展文本,擴展思維的深度”的項目實施策略。這一教學還將具有相同主題或文化理念的古詩詞整合在課堂學習中,使古詩詞的文化內涵在深度學習中更加鮮明地彰顯出來,以此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理解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項目式學習——基于評價的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
(一)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深度學習強調轉“知”為“智”的持續評價。傳統教學中雖然強調在課堂中注重形成性評價,但依然過于強調統一的標準答案,要求學生思維的一致性。因此,教師要多觀察學生,及時反饋,注意教學中持續以學生發展為本,運用調查、反思等方式進行教學,以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語言能力、提高思維層次、提高其鑒賞與創造的能力。
相關研究證明,“學生學習的重要收獲來源于經常向學生提供他們有關學習的反饋,尤其是當反饋包含了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努力的具體意見時。當反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最終成果時,反饋就會極大地促進學生學習”。因此,項目式學習的評價不僅僅是項目成果的產出,項目教學評價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跟進學生的項目,為學生提供指導、反饋、評價,并為學生提供改進建議。
(二)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案例分析
為了促進項目式學習的深度化,筆者將學習結果作為學習的起點,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以“親情”為主題的單元時,學生的原始學習起點是能夠初步理解親情,但他們關注不到生活中處處都有父母之愛。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筆者及時引導學生關注不同形式的父母之愛,學生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生活中表達親情的不同方式,能夠在分享中體會最平常的小事也是父母之愛。在教學中,筆者以書本中表達的親情為基礎,發布任務:引導學生由他人的經驗聯系到自己的經驗,反思父母教養自己的方式,從而深刻理解《慈母情深》中母親的愛是一種偉大的愛,在溫飽都難以保證的情況下,母親卻堅持給梁曉聲錢讓他買書去讀。這樣的愛讓他擁有了熱愛生活、熱愛讀書的能力。這正是母親給予他成長的營養,沒有母親的影響,也就沒有今天給予我們精神食糧的著名作家梁曉聲。對比當下很多家長愛子的方式,我們會發現那些用錢財滿足孩子所有想法的家長的愛是一種不正確的愛,而梁曉聲的母親才是真正地愛孩子。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思考中,已經深入理解了“親情”的含義。教學不止于此,筆者繼續設置學習任務:閱讀關于親情的不同作家、不同國家的作品,將閱讀體會制作成讀書小報、讀后感等,并在班級讀書會上分享、交流。在學習任務中,全班學生均作為觀察員,互相評價分享的內容,不斷梳理自己的思考、借鑒他人的思考。在分享和交流中,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親情造就了不同的人,學生再次深入理解“親情”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與自己的父母探討自己家的教育形態。這樣基于孩子理解的父母之愛才是行之有效的。
在這一學習進程中,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并給予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斷結合自身進行反思、批判,同伴也作為促進他人思考的有利因素,徹底改變了以某一學習成果為終點的學習方式。這樣的項目式學習會提供給學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從而使學生在多元評價中形成自我反思、自評批判、自我提升的能力,引導學習從淺層走向深層,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四、實施項目式學習的反思與總結
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項目式學習是深度學習的一種重要體現。在筆者實踐的項目式學習中,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的,努力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創新精神。通過創設情境,以任務的形式來驅動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最終達到激發學生深層學習動機的目的。為了改變學生傳統的僵化式學習,教師將項目進行意義整合,建立學習的關聯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高效的項目式學習需要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學科、學生與社會進行深度融合,這樣多元的主體相互支持,多元評價有利于學習共同體的形成,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學生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核心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將致力于持續研究深度學習,繼續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開展語文教學,將基于核心素養的項目式學習真正落實到語文課堂中,收到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為學生終身發展躬身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娜娜.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學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美]邁克爾·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新推動教育革命[M].聶風華,徐鐵英,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夏雪梅.項目化學習: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7.
[4]吳秀娟,張浩,倪廠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內涵與過程[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12):23-28,33.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萬泉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