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新文



2022年4月,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由教育部正式發布,標志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拉開了序幕。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深刻領會課程改革新變化,優化實施新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推動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了解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變化,把握其變化的精神實質,不斷探索基于方案、課標修訂的教育教學革新,自然就成了廣大基層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和責無旁貸的責任與使命。
一、新方案、新課標的主要變化
本輪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的修訂,順應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宏觀背景,體現了“雙百”偉業接續新時代國家對“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培育的新要求。新方案、新課標的頒布,優化了學校育人藍圖,對新時代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
新版課程方案,其主要變化體現在:一是完善了培養目標。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從方向、對象、目標、實施機制、育人方式五個方面明確了為落實培養目標應遵循的“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為本”“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加強課程整合,注重關聯”“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等基本原則。二是優化了課程設置(課程類別、科目設置、課時安排)。明確了國家課程(主體,共同基礎)、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拓展補充,兼顧差異)三類課程。優化了科目設置(如落實中央要求,將勞動、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三是細化了實施要求。
新版課程方案,改革的三大重點:一是強調素養導向。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遴選課程內容,研制學業質量標準,推進考試評價改革。二是優化課程內容組織形式。跳出學科知識羅列的窠臼,按照學生學習邏輯組織呈現課程內容,加強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主題、項目、任務等形式整合課程內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三是突出實踐育人。強化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強調知行合一,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開展跨學科實踐,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讓認識基于實踐、通過實踐得到提升,解決認識與實踐“兩張皮”的問題。
新版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核心素養課程立意,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二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提出了“學科實踐”要求,倡導學習“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與行動。三是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首次明確提出了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與以往課標相比,這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與發展。四是增強了指導性。各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但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強化了“怎么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體現了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二、新教學、新樣態的落地應對
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頒布,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義務教育課程藍圖繪就并進入實施層面。踐行新理念、破解新難題、探索新教學、構建新樣態,是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面臨的首要任務,我們唯有勤勉認真、行而不輟,不斷創新實踐,方能不辱使命。
(一)立德為先,強化課程育人功能
基層教育工作者,要克服僅從學科課程內容的角度研習、踐行新方案、新課標的傾向,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重視新方案、新課標對學生培養目標的強調和對“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的強化,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職業自覺,強化課程育人功能,強調學科德育,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引領,將課程方案提出的“三有”時代新人培養目標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和教學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真正做到方向明、宗旨清,切實擔當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神圣使命。
(二)育人為要,整體建構課程體系
課程,是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中介和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是落實“立德樹人”的載體。學校課程建設,需要秉承“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指導思想,遵循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實踐性、適宜性、選擇性原則,進行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
江蘇常州地區圍繞道德與法治學科五大學習主題之一的法治教育,借助模塊化課程理念,將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融通、法律知識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整體設計了中小學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課程體系(見圖1),通過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促進了青少年學生在知行合一中法治素養的提升。
(三)素養導向,統籌推進課程實施
1.研讀課標,厘清學科素養目標內涵
學科素養要求是學生接受學科教育的結果體現,是教師把握學科課程育人要求、把握學科課程教學深度和廣度、提高教學設計和實施水平的重要標尺和核心指標,對促進學科課程的目標實現、保障學科教育的實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在課程實施中,我們要基于學科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深刻解讀學科素養目標及其內涵。比如,在勞動教育課程實施中,我們就在第一時間界定了勞動素養內涵目標(見表1),確保了素養導向的目標指向。
2.改革創新,優化課堂建模及其方法
課堂教學是國家課程高質量實施的重要陣地,我們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內容的特點,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狀況,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模式和教與學方式的革新,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以歷史學科為例,為較好地達成“豐富學習經歷,優化學史方法,提升歷史能力,激發歷史情感”的史料研習教學活動價值,我們基于教學過程和學生應用史料自主學習、探究歷史問題的活動過程的認識及其深度學習的漸進性規律,初步建構了教學活動整體性、學生學習漸進性的史料研習課堂教學流程模型(見圖2)。
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路徑是讓學生自主、合作、充分地進行實踐和思維活動。如上教學流程建構,滲透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價值目標追求,突出了教師引導、指導下的學生主動、自主、合作學習活動的宏觀建構與范式創新,體現了以史料研習為主線的層次性學習活動的整體建構,遵循了史實自主研讀概覽、史識合作探究深化、史感反思感悟生成、學力測評補償及時、學習空間多元拓展的學習漸進性認知與評價規律。通過聚焦學習主題的統領性史料置境導學、豐滿教材學習內容的常識性史料自主瀏覽初步學,突出習方法、強素養的具有思維性、探究性經典史料的合作研習深化學,利于固化認知、升華價值的有意義思想性史料鞏固學以及拓展性課外學習活動拓展學等系列化學習活動。這樣學生既能自主掌握基本歷史史實,又主動習得歷史思維習慣與方法,在提升學生理解歷史、解決歷史問題能力的同時,其隱含的歷史價值觀引領,更能催生歷史感悟,自然回應了“立德樹人”課程總目標,能較好地實現寓育于教的育人功能和“鑒古知今”的社會價值。
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例,我們積極推進課堂轉型,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形成了以案說法式教學、項目式學習、參與體驗式教學、議題式教學、范導式教學、辨析式學習等教學范式,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體驗性、實踐性,提高了課堂教育的實效性。
3.注重整合,積極探索學科實踐活動
(1)“大概念”教學的嘗試。大概念是反映專家思維方式的概念、觀念或者論題(命題),是一種高度形式化、兼具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普適性極強的概念。教學中的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夠將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聯結成為整體,并且賦予它們意義的概念、觀念。教學中的大概念是課程內容所要圍繞的核心和基石,處于教學內容的核心位置,對學習具有引領作用。借助大概念進行教學,能夠克服碎片化、淺表化、雜亂化的教學,能夠推動知識向核心素養轉化,有利于打通學校教育和真實世界之間的聯系,成為指向學生核心素養、教學改革的亮點和撬動深水區教學改革的支點。教師要根據大概念建構學習內容的框架,設計教學過程及環節,以大任務、大問題為統領,組織開展教學活動。
比如,七年級歷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課,有位教師就以大概念“民族交融”立意,通過一統北方利交融、力行改革促交融、胡風漢韻品交融、相親相愛續交融四個篇章展開,既較好地整合了課時學習內容,又聚焦了單元學習主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及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素養。
(2)學科實踐活動的探索。實踐育人及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本次課標的重大亮點。學科實踐并非對探究學習的否定和取代,而是體現了人們對學科教育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呼喚“源于實踐、在實踐中、為了實踐”的真正的學科探究。我們要不斷創新實踐活動形式,要結合“雙減”背景下的課后服務,系統化設計實踐活動,將實踐活動貫穿學生的校內學習和校外生活,要挖掘各種實踐活動形式的優勢,在總結和反思中逐步提升學科實踐活動的效果。
比如,武進洛陽初中在勞動教育課程實施中,就針對勞動教育實踐性的特點,積極探究勞動形態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的整合,設置了“融于日常,積極開展校內勞動”“融于社團,積極拓展勞動場域”“融于德育,積極開展公益勞動”“融于作業,積極鼓勵家務勞動”等序列化、形式不同的校內勞動、校外勞動、家務勞動的多層次勞動實踐活動。
(四)體現一致,積極探索學業評價
評價是檢驗、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以為評價者和被評價者指明發展方向和增值途徑。新方案、新課標提出,要以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為依據,確定符合學業質量標準的目標,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狀況進行評價,保持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要將評價融入教學設計,進行整體規劃,要通過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建立多元主體的評價機制等方式,既準確判斷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度,又讓學生在參與評價過程中學會反思和自我改進,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以真正落實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育人,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近年來,我們圍繞主體、方式的多元化評價(見圖3)、課堂核心素養觀察評價(見表2)、學習方式評價(見表3)、跨學科主題學習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圖3說明: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學生互評和家長、教師、社會評價。評價方式多元化包括“陽光能量”成長積分考核制度、假期勞動檔案、成長記錄手冊等評價方式。比如,“假期勞動檔案”中設置有“我為家人做道菜”任務。“檔案”是學生學習烹飪技術的“督導員”,家長成為孩子學習烹飪技術的指引者,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記錄實踐操作過程和勞動體悟。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激發其感恩心理,又有利于形成家校聯動教育的合力。在“‘陽光能量成長積分”考評機制中,將“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等納入考評標準,對學生的合規表現、良好作為、正能量行為給予及時反饋和鼓勵。學生可以掙得相應的“陽光積分”。分值高低是評判各級各類榮譽稱號的先決條件?!瓣柟夥e分”還可以兌換成“陽光幣”,可以用于“購買”相應獎品。通過目標導向評價、過程激勵評價,提高了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活動的參與度、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表3(見下頁)說明:在該評價量表中,“評價步驟”體現了過程性,“學生活動”和“評估標準”體現了表現性評價要求,學生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小組評價體現了多主體評價。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分享提升,體現了增值評價。通過多元評價,學生及其小組學習有方向、有步驟、有抓手、有改進、有評估,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實現以評促學。
對于如何優化作業設計及基于素養立意的考試命題等方面,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對于作業設計,我們認為,作業是保證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領域,是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斷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落實“雙減”政策的主要抓手。要結構化設計基礎作業,項目式設計作業,要體現分層、彈性與個性,要包含他主作業與自主作業。作業設計總的原則是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減量提質,分層、個性。對于素養立意的考試命題,我們的認識是:素養立意的測試宗旨不是學生的知識或能力的擁有狀況,而是學生愿意和能夠運用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問題、造福社會的心智狀況、精神狀況,命題的素養立意指向,體現在知識、能力、價值的融通與應用中測評學生的素養水平。素養立意試題的基本特點是:大情境承載大任務,大任務含蘊大觀念。因此,我們要妥善處理好立意、情境、任務、答案四要素的關系。命題應從課程性質、時代要求、學生發展三個主要維度體現考查核心素養立意;試題情境創設要考慮情境的真實性、典型性、適切性、復雜性等,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生活、學以致用;任務設置要依據學業質量標準和學習內容的不同特點,綜合考查學生面對真實問題情境,在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過程中展現出的核心素養達成情況,以檢測課程目標實現的程度;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則是任務達成度的評價參照。參考答案要準確、靈活,評分標準要合理、有彈性。命題者在編制參考答案時,要關注知識考查的科學性、語言表述的精練性、思維過程的生成性和答題情況的預估性。評分標準的研制,既設置知識點回答評分的成分,又盡可能嘗試添加學生思維層次評分的成分。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等地區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學科還積極引入采意和等級評分,進行了將采點評分與采意評分,整體性評分與分項、分等評分結合起來評分的實踐探索。
教育在升維的檔口,我們就不能延續原來的生活。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要真正落地,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我們應借助新版課程方案、課程標準頒布實施的東風,牢記立德樹人,研透課標導向,關注核心素養,砥礪特質教學,潛心育人探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有”時代新人培養、為促進義務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學校和教師發展中心)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