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璜潔
數學有著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著較高要求。受限于傳統教育思想,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存在較大局限,難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而基于深度學習理念,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革新,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大單元主題教學是一種有著較強系統性的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合理使用該教學模式,能有效保證教學的連貫性,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系統,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一、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概念
大單元主題教學是指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將課本知識點進行重組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是一種以主題為出發點,對學科內容進行重新審視,并將單元知識點進行深入融合的教學模式。在該教學模式下,可以使課本中的學科知識變得連貫、系統起來,便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夯實學生知識基礎。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的現實意義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缺乏系統性,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難以形成深刻的認知,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模式的合理引入,則可以妥善解決這一問題。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確定單元教學主題,并基于該主題對教材內容的知識點進行優化整合,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結構性和系統性,促使他們建立更完善的知識架構,實現深度學習。
三、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實施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任何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都必須遵循主體性原則,這是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才能保證學生獲得的知識是鮮活的,進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和組織大單元教學活動時,應遵循主體性原則,一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和方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思。
(二)整體性原則
大單元主體教學的最大特色就是整體性,其可以以主題為中心,整合課本中的知識點,保證教學的整體性和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因此,在大單元主題教學中,也應充分體現這一特征。為此,教師需要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優化設計,保證整個教學過程的整體性,讓學生可以更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
(三)創新性原則
大單元主題教學是一個新型的教學模式,其不論是在教學理念上還是在實施方式上,都與傳統單個知識點教學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開展大單元主題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具備創新理念,結合大單元主題教學的實際特征和需求,積極探尋更先進、高效的活動方式,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具新意和生機,激活學生思維。
(四)開放性原則
在基于深度學習的大單元教學設計中,需要將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作為重要目標。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難以真正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索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有限,難以實現深度學習。為此,教師需遵循開放性原則,通過優化單元教學設計,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數學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展示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與同伴思維碰撞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認知,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四、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策略
(一)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深度學習
在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因而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貫徹到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單元內容的學習中。以“比”這一課時的教學為例,在以往的單元教學設計中,通常會將“比”概念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作為入門,然后再通過隨堂練習、課后作業等方式,強化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并訓練學生的思維模式,促使學生形成固定的解題思維。這樣的單元教學設計存在較大局限性,學生難以深入思考和探究數學知識,學習相對淺層。針對這一問題,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著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并通過合理安排單元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本單元的學習目標設計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規律,將學習目標設置為以下幾個階段:(1)初級階段: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比”的意義、內涵、性質和特征,并學會求“比”的值;(2)中級階段: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對“比”的含義進行深刻理解,并感受“比”的功能和重要作用,掌握“比”的數學思想;(3)最終階段:運用“比”的思想結合生活實際問題,感受“比”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單元教學設計中,通過“剝洋蔥”的方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和掌握“比”,促使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可以更主動、高效地參與到相關知識點的思考和探索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
(二)立足整體,重構單元
在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很多數學知識被拆分成一個個小知識點,并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單元中,給教師的系統化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實施大單元主題教學模式時,教師應突破教材的限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發展需求,整合數學教材內容的知識點,讓學生沉浸在一個主題范圍內,并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數學知識,保證學生數學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基于“認識數和計算”的主題,將第五單元“認識10以內的數”、第八單元“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第九單元“認識11~20各數”、第十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些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并從整體角度,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認知0~20各數和掌握20以內的加減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設計大單元主題教學目標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教學目標的方向指引,在大單元主題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應結合實際的教學需求,確定科學的大單元主題教學目標,保證大單元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相較于傳統單個知識點教學,大單元主題教學更側重教學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教學目標的設計過程中,教師也應意識到這一點,并在充分了解大單元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基礎上,確定層層遞進的單元教學目標。在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過程中,要求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單元教學目標的內容和標準,保證教學目標和大單元主題教學活動保持高度一致。以“統計”這一單元主題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基于單元主題教學活動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以下教學目標:(1)通過簡單的示例,讓學生初步學會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并掌握復式統計圖表的繪制方法;(2)通過詳細分析數據,了解復式統計圖在數據分析和處理中的功能。在這一教學目標的引領下,可以使單元主題教學活動有序開展,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統計學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不過在具體操作中,教師還需根據教學情況,微調教學目標的內容,保證學生都可以通過課程學習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
(四)優化單元主題教學過程
相較于單個知識點教學,大單元主題教學雖然更具連貫性和系統性,但大單元主題教學包含的數學知識點也會更多,給部分數學知識基礎薄弱的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學習困難。為此,教師還需優化單元主題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探究和掌握數學知識,這樣才能保證大單元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把握單元內容,將單元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和銜接。同時教師還需采取合適的連接方式,如課堂提問、小組合作等,調動學生參與單元主題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實現深度學習。以“簡易方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將單元知識點分為知識方程、方程求解、方程應用三個專題,并優化設計各個專題的教學過程。比如,在知識方程專題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概念和意義,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和事物中初步認識簡易方程的形成;在方程求解專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方程等值關系,快速掌握方程求解的方法;在方程應用專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變式訓練的方式,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和正向遷移。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讓學生清晰地認知方程的相關知識,強化學習效果。
(五)立足整體,采取差異化教學
大單元教學是立足整體教學思想,要求教師利用系統思維,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基于深度學習角度,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不同,因此學生深度學習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點,在掌控全局的前提下采取差異化教學,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設計出層次性的單元教學,并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在大單元系統性學習的引導下實現分層學習。以“圓錐”的單元教學設計為例,教師需先帶領學生認識圓錐的概念,再運用圓錐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最后再舉一反三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一學習過程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和遞進性,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需在搭建系統化知識框架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分層設計教學內容,保證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比如,在導入層的設計中,教師可以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求圓錐的體積,并靈活計算圓錐的高、底面積等;在初級層的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基礎知識設計一些簡單的應用題,如圓柱與圓錐之間相互關聯的應用題,強化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認知與理解;在最終層設計中,教師需注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應用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各個知識點的融會貫通,設計相應的考核要點,促使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在這一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大單元教學的層次性,可以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學習切入口,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強化教學效果。
(六)完善單元教學評價體系,引發學生深度反思
教學評價具有反饋、檢測、調控和激勵等重要功能,科學的教學評價可以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促進作用。然而多數教師會將重心放在課本知識的傳授上,忽視教學評價環節,所采取的教學評價方式和標準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難以將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全面反映出來,影響教學評價功能的體現。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并根據大單元主題教學的特征,完善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首先,教師需創建學生的學習共同體,并在教學評價中始終堅持“整合”和“彈性”的原則,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評價模式有機整合,讓學生可以以評價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評價活動中,引發學生的深度反思,發揮教學評價的功能。其次,教師應將教學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并將單元評價劃分為總體評估和跟蹤評價。通過跟蹤評價的方式,及時反饋每個主題的教學過程,并結合評價結果,調整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指導水平。而總體評估結果則取決于跟蹤評價的持續演化,保證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最后,教師應創新教學評價手段,即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學生個人成長電子檔案,讓學生、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到學生各階段學習的評價過程中,這樣可以保證教學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全面性,便于學生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綜上所述,大單元主題教學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把握數學知識,實現深度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認識到大單元主體教學的重要性,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內在發展需求,精心設計和組織大單元主題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和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他們利用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體系,實現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陸宗祥.深度學習理論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的探討[J].天津教育,2022(31):80-82.
[2]謝崢崢.深度學習導向下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的優化[J].試題與研究,2022(29):94-96.
[3]楊東京.深度學習下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實踐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15):75-76.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開發區兵希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