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明
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各學科的教學要求也隨之發生變化,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課堂效率,才可以實現學生科學減負下學習質量的提高。因此,在日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新政策調整課堂教學方式,利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輕負高效的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少教師認為學生年齡小,缺乏自學與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除了在課堂中詳細講解知識外,還會在課后給學生布置很多作業,讓學生及時鞏固課堂知識。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課下需要完成的作業量比較大,這不僅導致學生心理壓力較大,還會導致學科教學質量不高。為了改變學生以大量課后練習鞏固學習成果的方式,“雙減”政策隨之頒布,教師可以在該政策的引領下,通過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高效學習,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一、“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積極影響
“雙減”政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落實,為課程教學帶來了積極影響,具體如下。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后,能夠以積極的狀態進入數學課堂學習。而過去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一成不變,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沉悶,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十分緊張,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越來越不足,最終出現抵觸數學學習活動等問題。而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教師通過運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讓教學過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在有趣且有效的學習中,不再有心理負擔,學習積極性得以提升,這為數學學習動機的持續增強打好了基礎,為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條件。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僅對學生日后數學課程的學習有積極影響,還能夠助力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在過去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手把手地教學生學習,缺乏對學生自學意識與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學生在脫離教師時學習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而“雙減”政策的頒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臨高質量和高效率的要求,教師為了達到該目標,會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教學,并獲得更多自主學習的訓練,這讓學生逐漸具備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提升自我的意識也隨之提高。另外,在此種自主學習環境下,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自學結果進行教學反思與優化,這讓教師在不斷完善與提升教學水平的過程中提高了課程教學的質量。[1]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指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一旦學生具備學習能力,不僅學習效率更高,還更容易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構建優質課堂的重要途徑。而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未被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半p減”政策下,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方式和課下作業方式的變革,使學生有了獨立學習與解決問題的機會,這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思維方式,顯著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不僅如此,隨著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在不斷提高學習效率的過程中,數學綜合能力也會隨之提高,這是小學數學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重要保障。[2]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轉變和創新教育觀念,為與時俱進的教學奠基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首要的一點是明確傳統教學理念的不足,轉變與創新教學觀念,圍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讓數學課堂教學始終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目標。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加強對新政策的研讀,樹立“以生為本”“減負增效”“信息化教育”等理念,這樣教師才能夠反思與優化教學行為,從而實施貼近時代和學生真實需求的教學,在優質教學方法和資源的支持下,為優質數學課堂的構建奠基。
(二)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合理設計預習任務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離不開教師對教學計劃的精心預設與實施。其中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計劃的第一環,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也能夠對預習中遇到的學習問題進行精準把握,從而讓課堂學習有明確的方向,并根據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解決自己疑惑的問題,確保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而小學生獨立預習經驗不足,教師應主動對學生預習進行引導或是干預,逐步鍛煉學生的預習能力,從而使學生取得越來越好的預習效果。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首先利用班級微信群將預習的具體任務發布給學生,這讓學生的預習有了正確方向,同時要求學生進行預習,記錄自己的疑惑點或是始終無法解決的問題。其次,學生完成預習任務之后,預習并未結束,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嘗試解決課后習題。這樣做,學生可以進一步鞏固預習成果,或是更加明確學習方向。[3]
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為例,學生是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與特征,同時,在課堂中能夠利用集合圖梳理已學圖形關系。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應先給學生提供預習任務:一是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二是用思維導圖對兩種圖形的特征進行展示。有效的預習設計,學生通過預習任務的完成把握新課學習的重點,這讓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更加順利且有深度,從而達成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三)利用情境教學方式創建高效課堂教學環境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常會遇到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速度慢甚至難以吸收的問題,這需要教師利用形象化的學習方式助力學生的學習。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嘗試借助情境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思考、理解數學知識,讓數學教學的質量有明顯的提升。
以“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為例,教師初步講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之后,可以借助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結合實例理解與掌握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例如,周末小麗想要去大超市買一些東西,其中每盒草莓的價格是25.5元,一瓶西瓜汁的價格是6.5元,請說一說這些小數的具體意義是什么。在生活情境的引領下,學生對原本比較陌生的小數知識一下子熟悉起來,并在問題的驅使下參與合作學習,完成了對新課知識的深入探究。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的探究具有針對性與良好的效果,教師應結合學生探究實情提出啟發性問題,如“之前你們已經掌握了整數知識點,本節課的小數與之有哪些差異”,在此種問題情境的引領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極高,在獨立思考和積極討論中,高效課堂的教學環境得以創建,為學生高效學習這部分知識打好了基礎。
(四)利用分層教學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應始終面向全體學生,所以教師應改變統一授課的思維,通過分層教學的實施,使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更強,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在分層教學中,教師應從教材和學生兩個層面推進。首先,教師應對教材進行研讀,對教學的重點內容進行把握,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好教學內容的設計。其次,教師應加強對學情的分析與分層,針對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學習目標應圍繞基礎知識推進,設定為基礎知識的有效掌握;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應設定應用基礎知識的學習目標,讓他們逐漸向優等生靠攏;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為了讓他們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教師應重點設定思維性的教學目標,助力優等生數學思維品質的發展與提升。分層教學的設計與執行,讓全體學生進行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這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突出意義。另外,在整個分層教學中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會更具針對性,從而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五)利用精準設問方式活化學生的思維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不僅涉及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還涉及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合理安排,在有效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形成數學思維能力。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利用精準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活化思維,提升其精準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三角形”教學為例,為了突破教材的重難點知識,教師應向學生提出兼具探究性與實踐性的數學問題:“如何證明‘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知識點?”該問題十分精簡,指向了核心學習任務,讓學生主動進入了正確方向的思考中。而以學生的思維情況來看,學生選擇的驗證方法也比較多樣化,如折紙、畫圖計算等。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引領下,學生對自己需要探究的方向有了精準把握,且在對問題的精準探究下,也形成了關于問題的觀點以及自己的驗證思路,實現了對數學問題本質的有效把握。教師利用設問的方式組織數學教學活動,一方面調動與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的機會,這些均實現了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并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六)利用典型例題訓練,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
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要以教學任務的達成為目標,還要以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為要點,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對知識的完全內化。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傳統應試訓練方式的運用,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的可能性更高。為了實現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科學培養,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例題講解后進行練習的方式,引入經典例題訓練方式,進而讓學生在靈活的思維下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效率問題”教學為例,待學生對這類問題有所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經典的計算例題,讓學生參與到有效的實踐練習中,提升對知識的活用效果。如:某一工廠原本計劃在5小時完成680個零件的制作,而在2個小時過去之后,已經完成了340個零件的制作。如果按照此種制作效率,能夠提前幾小時完成預定的制作任務?例題解析:首先,教師讓學生回憶“工作效率等于什么”,學生給出“工作總量除以工作時間”的答案。然后,教師將學生帶入對實際工作效率的計算中,學生通過分析題意,列出340÷2的算式,并在計算后明確每小時制作的零件數量是170個。再次,實際工作時間的計算中,學生根據前面的答案,給出了680÷170的算式,并得出了4小時的答案。最后,用5減去4,得出提前1小時的結果。經典例題的合理設計,既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又能夠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這讓“雙減”政策在數學課堂中得以有效落實,也讓學生有了持續提升自我的良好學習環境。
(七)合理設計課后作業,達成減負增效目標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合理設計,能夠提高作業設計內容的精簡性以及作業方式的靈活性,有效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新政策,改變設計作業的思維與方式,優化作業設計的質量。
以“大數的認識”為例,在課后作業環節,教師應改變設計作業的思路,引入實踐類作業:利用網絡技術完成對學校所在市區或縣區人數的統計,對近五年人口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再以“條形統計圖”為例,教師課后可以為學生設計開放性作業,即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搜集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并利用條形統計圖分析與解決相關問題。新型課后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寫課后作業的時間更少,作業完成質量更高,這將能夠在良性作業體系的構建下,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從轉變教育理念、合理設計預習任務、情境教學、分層教學、設問教學、經典例題訓練和課后作業等方面進行教學優化,能夠構建良性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進而提高數學教師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曹金文.“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名師在線,2022(11):52-54.
[2]黃清玲.“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J].亞太教育,2022(8):151-153.
[3]李紅英,秦忠秀.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A].課程教學與管理研究論文集(六)[C],2022:411-414.
(作者單位:貴州省興仁市波陽鎮新發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