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人多力量大”是大家經常說的一句話,我理解,這句話中的“人多”講的是人口數量多,所謂人口紅利大致上就是指“人多”帶來的好處,這些年我國出臺的一些鼓勵生育的政策主要目的就是解決“人少”——準確地說是要解決“人在減少”的問題。“力量大”就是能夠干成事,當然“干成事”在不同的場景里所指不同,比如在經濟領域,可能是GDP的規模和增長速度,又比如在戰場上,可能是取得一次戰役的勝利。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就我有限的近六十年的閱歷,看到的“人多力量大”的例子很少,相反,“人多力量小”的例子倒是多有所聞、時有所見。當然,我并不是否定“人多”的作用,只是想說“人多力量大”是有前提的,其中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這個“人”要有質量。
“人多力量大”的“人”要有質量,也就是說,有質量的“人多”力量才大。前些天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對當前我國人口形勢作出最新研判,并強調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其精神即在于此,人海戰術在當今社會不再管用,人口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和基本支撐。衡量人口質量的指標很多,最重要的是人口的教育和健康狀況,另一個重要指標是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這主要反映勞動力的質量,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長,說明勞動力素質越高,其勞動生產率也越高。
“人多”——人口規模巨大一直是我國首要特征。我國總人口數量從1949年的5.4億到1970年的8.3億,1978年達到9.6億,現在我國是一個14億多的人口大國,分別比發達經濟體的人口總和、高收入經濟體人口總和以及非洲國家人口總和要多,相當于美國總人口的4.3倍,歐洲總人口的1.9倍,東盟總人口的2.1倍。西方七國集團15至64歲勞動人口不到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二分之一,總人口是我國的一半左右,但其經濟總量是我國的3倍,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7倍多。目前為止,地球上總共有197個國家,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13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亞、菲律賓)。這13個人口過億的國家里面,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只有美國和日本。這說明,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并不是由人口數量和規模決定,更多受到人口素質和質量的影響。
勞動力數量固然重要,但勞動力的質量和勞動生產率更為重要。從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看,總量呈現逐步減少趨勢,但勞動力規模龐大的基本國情將長期存在。2022年末,我國16至59歲年齡人口雖比上年有所減少,但仍穩定在8.76億人的巨大規模,勞動力供給仍然相對充裕。但從我國勞動力質量看,整體素質卻有待提高,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達到3.85億人(占43.79%),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2.4億多人,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僅有6 000萬人。這些數據與經濟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階段,不能再依靠廉價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必須轉向主要依靠提高人口整體素質與人力資本稟賦水平,提升勞動參與率和整體勞動生產率,以此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肋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為此,就要加大全社會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基礎能力建設,完善職業資歷和學歷學位有效銜接,為勞動者暢通流動通道。要實施國家終身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對新成長勞動力開展就業前培訓,對企業職工開展在崗培訓,對失業人員開展再就業技能培訓,實現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普惠化、均等化,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生涯全過程。要增加成人技能教育培訓的供給,幫助更多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使其適應社會經濟轉型的需求。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機制,支持中青年勞動力進入實體經濟等持續提供穩定就業的領域。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提高人口健康素質。
僅僅有人的質量,力量也不可能大。只有有質量的人團結起來,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才能自然而然地產生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