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一體部署,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提出了新要求,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師范院校不僅肩負著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和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重任,還承擔著為黨和國家培養高質量基礎教育師資的重要使命。因此,師范院校科研評價改革必須把師范底色擺在突出位置,構建有利于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科研評價體系。
一、深化科研評價組織模式改革,通過以“放”促“評”推進學科評價
“以刊評文”是論文評價的突出問題。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以學術評議為主要手段,把質量高、貢獻大的成果遴選出來。在學術評議過程中,如何確保不走過場、不走形式,就需要深化科研評價的組織模式改革,為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學術評議提供體制保障。因此,高校應改變以行政為主導的“一元化”評價模式,把行政式“垂直評價”向更廣泛的學科維度“扁平評價”作為突破口,明確評價功能與權力邊界,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基本原則,實現以“放”促“評”,構建“學校—學科—同行專家”三級主體的評價組織模式。
一是學校在評價活動中要發揮指導功能。學校負責頂層設計,制定評價原則、方法和程序,為學科評價提供基本遵循和參照,主要職能限于把方向、定原則、建框架,避免直接參與評價活動。具體可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開展指導工作,對各學科科研評價活動進行統籌、協調、指導和監督。二是學科在評價活動中要發揮主導功能。各學科負責學術評議的組織策劃和決策,通過組建學術共同體,依照學校制定的分類框架和評價標準開展學術評議。三是專家在評價活動中要發揮咨詢功能。加強同行評議專家庫建設,確保學術評議能夠充分反映成果的真實水平,為學科評價提供決策參考。
二、完善科研領域核心評價要素,通過以“增”破“唯”推進綜合評價
科學研究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單一的量化評價不能準確地反映科學研究的真實水平。這就需要以更全面的信息來提高評價的可靠性。因此,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多維科研評價體系,形成有利于潛心研究和創新創造的評價制度,增強科研評價的客觀性和完整性,是當前科研評價改革的初衷和方向。
在推進科研評價改革時,高校應該堅持“破唯”與“增維”并舉,以綜合之“維”來破解單一之“唯”,通過豐富和完善評價要素,拓展評價維度,突出質量導向,切實推進綜合性評價。高校在推進科研評價改革過程中,應轉變評價思維,不能簡單地把發表成果作為人才評價、機構評估、項目培育的必要條件,還應把學術兼職、期刊任職、平臺建設、決策咨詢、成果轉化、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要素納入貢獻評價體系。
三、突出教師教育科研評價改革,通過以“研”助“教”推進科教融合
師范院校必須將培養高素質基礎教育師資作為重要使命,將人才培養擺在突出位置,著力突出教師教育特色,構建有利于教師教育研究和隊伍發展的科研評價體系,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人才培養資源。
師范院校要把教師教育和課程論作為重點支持領域,打造教研一體化的科研評價特區。一是成立教師教育教研一體化實體機構,用于整合全校各學科課程論方向教師隊伍,為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職稱評聘等方面獨立開展個性化評價。二是強化對教學研究的要求。在基本教學要求以外設置專門的教學研究相關指標,把承擔教改項目和發表教育教學相關研究論文納入教學研究評價范圍。三是加大評價政策傾斜。面向外語、歷史、中文、音樂、美術、體育、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基礎教育學科,遴選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學論期刊,引導教師關注教育教學研究。四是為致力于潛心教學的教師提供新通道。對在教育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產出標志性教育教學成果的教師,要弱化科研要求,重點考察課堂質量和教改業績,以此選樹立德樹人典型,引導廣大教師潛心育人。
四、推進創作實踐成果評價改革,通過以“專”促“競”推進實踐評價
音、體、美作為師范院校特色學科,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高校應本著尊重創作實踐研究的特點和規律,同等對待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對音、體、美3個學科以及文學、新聞傳播等相關學科的實踐創作成果實施分類評價,從根本上解決文藝創作與體育競賽類成果“評不好、用不好”的問題,有效激發創作實踐學科的積極性。
一是在評價中體現價值導向。要積極倡導音體美傳文等學科為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作出貢獻,支持其參與地方社會文化建設,把展演展播、文學創作、繪畫設計、體育競賽等實踐成果與理論成果同等對待。二是在評價中體現完整性。評價對象應涵蓋創作與競賽的各個維度,具體為詩歌、小說、戲劇、影視、音樂、舞蹈、美術、設計、播音主持、體育競技等方面。三是在評價中體現學科自主性。學校負責統籌指導、制定標準和把握平衡,通過選樹最具代表性成果為學科評價提供參照,各學科通過對標入位實施自主評價。四是在評價中體現差異性。要充分考慮體育競技對體能的要求,承認教練員貢獻,把教師擔任教練員取得競技賽事成績納入科研評價。
五、優化評價方式驅動潛心研究,通過以“寬”待“人”促進創新創造
創新創造離不開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團隊協同攻關。科研評價改革要以有利于潛心研究與合作研究為出發點,改進評價方式,構建寬松的學術氛圍。
一是在評價組織方面,要以鼓勵合作為目標實行分級評價。長期以來,很多高校基于避免“不當署名”“虛假署名”的考慮,在人才評價、項目驗收、機構評估等過程中,通常只看“第一完成人”和“第一署名單位”。在今天的科研活動中,很多問題不是一個學者和一個學科能夠解決的,團隊協作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當前,有很多高校對合作成果采取了量化評價方式,按照署名順序確定權重,對合作者進行量化打分。這種做法對合作研究能夠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二是在評價組織方面,要從“個體評價”逐漸向“整體評價”過渡。在評價組織上,由教師個人評價轉向學科團隊整體性評價,實行“學校考核學院、學院考核學科團隊、學科建設負責人考核教師個人”的三級評價模式,能夠有效避免高校直評教師個人的簡單化機械化的弊端,使評價工作更多地關注研究過程和實際貢獻。三是在評價周期方面,要根據研究性質實行彈性的評價周期。科研工作有其自身的周期規律,因研究性質差異所需要的研究周期或長或短。要正確處理評價時效和科研周期之間的關系,依據研究性質實行彈性的評價周期制度,為基礎研究提供更長時間、更大空間的評價環境,保證科研人員能堅持開展周期性長、前瞻性強、挑戰性高的科研內容。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