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芬



摘要: 為推動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明晰產業發展態勢、運行現狀和發展水平等,本文采用波特鉆石模型結合紡織服裝產業主要經濟指標和生產數據,運用定量定性分析和對比分析等方法從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及支持產業狀況、企業的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機遇與政府五個方面客觀地對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狀況展開研究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數字化水平、加強跨界融合和人才培養、注重創新發展,培育自主品牌、創新營銷模式,拓展渠道策略、搭建產業平臺,促進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環境,加強生態建設等產業發展驅動要素方面的建議舉措,找出了提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杭州;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波特的鉆石模型;競爭力;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 F426.86
文獻標志碼: A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具有高效率、強創新、高競爭力,提升價值鏈地位和內外協調能力,其核心是要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紡織服裝產業集紡織、服裝服飾、化纖等行業于一體,是杭州的特色優勢和支柱產業,在國內外市場占有重要地位,為杭州提供了穩定經濟、穩定就業、吸納人口等作用,使城市內部高、中、低技能勞動力達到互補,使城市得以均衡和諧有效地發展。然而,隨著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的變化,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如何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在2019—2021年的主要規上工業企業生產數據和經濟指標,運用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的鉆石模型,明晰產業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意見和建議,旨在為杭州市和其他地區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相關參考。
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的研究熱點,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背景進行了探討。Deepthi等[1]認為,紡織服裝產業正處于工業4.0的初級階段,智能制造是其核心,能夠提高生產效率、質量和靈活性,降低成本和資源消耗,從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然而,該研究僅基于文獻分析,并未考察產業的實際運行情況。馮德虎等[2]構建了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并針對浙江紡織服裝產業的創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和建議。孫瑞哲[3]梳理了2019年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環境變化、供應鏈調整,指出了產業發展的潛力和機遇,但未涉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策略。熊興等[4]從市場、供應鏈和文化三方面提出了中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和建議,但并不適用于杭州市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情況;秦煒等[5]探討的是河南紡織服裝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綜上所述,專門針對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目前較為缺乏。
1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通過文獻綜述和實地調研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其中,鉆石模型是一種分析產業競爭力或某一產業能夠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原因的有效工具,為分析行業競爭力提供了理論框架。本文通過對產業競爭力的分析來了解產業現狀和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建議舉措。鉆石模型由四個相互關聯的決定因素組成:一是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分為初級和高級生產要素,其中高級生產要素提升發展是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持久優勢發展的關鍵。二是需求條件。產業發展動力主要源于市場需求。三是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在“鉆石模型”中,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之所以具有潛在的競爭優勢是因為在相關與支持性產業的良性互動中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四是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以上這四個因素之間具有雙向作用,從而形成鉆石體系。在四大要素之外,還存在兩大變數:政府與機會。在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中,政府行政法規的指導及資金、政策支持和各種機會等對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 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鉆石模型分析
2.1 生產要素分析
2.1.1 初級生產要素分析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等。在初級生產要素方面,杭州市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如絲綢、棉花等,為紡織服裝產業提供了原材料保障。天然資源方面,杭州地處長三角腹地,區位優勢明顯,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又是長三角發展戰略實施的主要陣地,更是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優勢區域。知識資源方面,杭州市擁有一批高水平的紡織服裝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紡織服裝產業提供了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支撐。資本資源方面,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和投資吸引力,吸引了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和品牌入駐,如阿里巴巴、網易易購等平臺。基礎設施方面,杭州市交通便利,擁有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杭州火車東站、汽車西站等重要的物流樞紐,為紡織服裝產業提供了便捷的運輸和貿易條件。與此同時,在產業發展進程中,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著初級要素成本上升壓力,環境保護成本、碳中和碳達峰成本高,綜合成本迅速上升。特別是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2019—2021年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數量分別為15.9萬人、17.0萬人和15.4萬人,在穩定就業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隨著企業的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建設,產業從業人數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減少趨勢。分行業看,2021年紡織、服裝服飾和化纖產業同比增減-2.20%、-28.10%和-6.30%,其中服裝服飾行業從業人數由2019年的4.3萬人跌到2021年的3.6萬人,減少較為明顯(圖1),部分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轉移;人口的老齡化及年輕人對制造業熱情減少等。此外,杭州市也建立了完善的現代化通信和基礎設施,為紡織服裝產業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服務支持。
2.1.2 高級生產要素分析
高級生產要素包括先進技術、數據、創新人才等,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杭州市致力于打造高端紡織服裝產業,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數字化是信息技術的高級階段,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引方向。紡織服裝產業利用信息技術、數據等高級生產要素,實現了從“杭州制造”到“杭州智造”的轉型升級和結構性改革,降低了初級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在數字化應用方面,“犀牛智造”“宏華數碼印花”“意豐歌(伊芙麗)”“卓尚服飾”等龍頭企業通過數字化工廠建設(全鏈路的建設、ERP、MES+等應用),構建小單快反、柔性制造等供應鏈體系,應用新制造、新模式提高生產效率。江南布衣建立智能倉儲“聯成華卓”,通過產品生產、物流一體化協同數字平臺項目的使用,年產達到了600萬件(套)以上,年吞吐量1 000萬件(套)以上,節約了70%的人工,空間利用率提升30%以上,庫存周轉率提升10%左右,畝均效益大幅提升,成了2021年浙江省制造業重點行業畝均效益領跑者,助推了轄區內企業的數字化改革進程[6]。在產業大腦建設方面,2021年蕭山化學纖維產業大腦入選浙江省第一批行業產業大腦建設試點“揭榜掛帥”名單。浙江省服裝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等平臺入駐臨平區建立“產業大腦”,實時更新數據和各式圖表來監控、展示整個產業的運行情況。阿里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為工廠賦予“智慧大腦”。通過SaaS供應鏈平臺建設,消費趨勢洞察、銷售預測和柔性制造,構建了云、端、智、造融合的新制造體系。在產業科技服務方面,“秒優科技”“得體科技”“凌迪科技”等一大批數字化科技服務企業應運而生,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服裝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升了產業制造的整體快反和數字化水平。目前杭州市得益于其智慧城市和數字杭州定位,紡織服裝產業在智能制造、數字化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數字經濟在生產環節仍然處于探索與起步階段,不同企業間數字化呈現發展不平衡態勢。
2.2 需求條件分析
2.2.1 國內市場銷售波動
市場需求是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所在。受疫情影響,國內市場消費信心不足,經營壓力增大。紡織業、服裝服飾業和化纖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產值出現了波動,分別由2019年688.80億元、200.40億元、642.80億元下降到2020年的598.80億元、163.30億元、640.00億元。在2021年,這些指標趨于穩定,分別反彈回升到674.50億元、195.16億元和816.83億元,基本恢復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圖2),實現了由負轉正,顯示出了需求拉動優勢。其中,化纖工業銷售產值同比增長27.30%,超過2019年的同期水平,增速較快。面對這些波動,需要拓展和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向三產延伸融合,不斷滿足新需求,發展新市場。
2.2.2 海外市場嚴峻復雜
出口是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指標之一。由于受到嚴峻復雜的國外形勢影響,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海運成本持續走高、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美歐等發達國家地區和其他一些相同產業出口國及生產國的聯合抵制,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出口面臨著各種貿易障礙,訂單出現延遲、縮水、退單等現象,相當一部分企業面臨業務萎縮的風險。2019—2021年,全市的紡織服裝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所占比重下滑后呈回升態勢。分行業看,2019年、2020年、2021年服裝服飾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分別為90.51億元、61.80億元、63.51億元,同比增減-6.70%、-30.80%、2.50%,波動明顯。從2021年1—12月的主要生產數據來看,紡織業、化學纖維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分別為141.90億元和52.21億元,同比上漲7.70%、59.40%,增值突出(圖3、圖4),表明在同等環境影響下,原材料的市場需求不減反增,也表明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原材料優勢明顯。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盡管部分企業外移到東南亞,但東南亞紡織服裝產業目前無法取代中國,因為中國產業體系和鏈條完整,擁有高效、高水平、靈活的技工隊伍等條件[7]。
2.3 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分析
2.3.1 產業鏈建設完整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發展水平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杭州紡織服裝產業基礎條件良好,享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和配套設施,具有上游繭絲、化纖制造、織造、染整等產業,中游主要為服裝服飾設計制造業,擁有“意豐歌、江南布衣、卓尚”等龍頭企業;下游為服裝銷售渠道,包括傳統的百貨商場、時尚街區、購物中心、電子商務等第三產業。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以服裝批發為依托,前店后廠的模式帶動了女裝產業聚集,阿里巴巴集團等電商企業帶動服裝產業新發展,依托城市發展定位,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部分優秀品牌電商業務領跑國內同行,網紅經濟發達。2021年上游化學纖維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為811.5億元,占全省化纖規上工業總產值3 160億元的25.70%,是中國最大化纖紡織服裝生產基地。龍頭企業“恒逸集團、榮盛集團”分別入列“中國企業500強”,杭州具備率先建立世界級先進紡織工業和世界級先進紡織企業的條件,推動了行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游紡織業、服裝服飾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682.3億元、196.2億元(圖5),做到產業協同發展。錢塘區的藍天鶴舞服飾公司的發展正是得益于強大的紡織化纖企業集聚,依靠蕭山區的面料供給,最終給其帶來了生產制造便利和生產成本節約。
2.3.2 平臺載體建設完善
除產業鏈自身完整外,平臺載體建設對提高產業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技術和產業變革,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杭州擁有代表性時尚產業創意園區和時尚藝術創意園區近40個,如“喬司時尚創意產業園、浙江省服裝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永東創藝園、中國(杭州)女裝產業園、杭絲時裝產業園和紡織工業園”等。時尚藝術創意園區多集中在拱墅區,如“LOFT49創意產業園、A8藝術公社、樂富智匯園、絲聯166”等。產業集聚效應凸顯,區域化特色明顯。由于有著強大的支撐體系,當產業面對新業態、新環境和新技術,杭州一大批紡織服裝企業能順應新時代發展,依托平臺資源、技術優勢和政府政策扶持和好的營商環境等,迅速調整生產方向,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改造,建立以互聯網平臺企業為引領,引導紡織服裝產業企業參與其供應鏈,在危機中尋求轉機。
2.4 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分析
2.4.1 區域集群協同發展凸顯
產業高質量發展關注產業協同發展。邁克爾·波特認為單獨的企業很難在國際市場中占據有利的競爭優勢。由于紡織服裝產業的整體利潤偏低,較大依賴于市場規模的大小,因此產業的轉型升級核心在于提升單體企業或者產業聯盟企業的整體營收規模,通過聚攏生產產能資源,提升產業制造競爭能力。在這一方面,產業集群建設、聚力發展、優勢互補、區域協同統籌發展是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的一大優勢。在企業數量布局上,杭州市紡織服裝企業主要集中在蕭山和臨平兩區(圖6)。蕭山區擁有762家紡織企業(占全市46%)、189家化纖企業(占全市81%)、338家服裝服飾企業(占全市14%),具備打造紡織服裝先進制造業集群基礎,競爭力強;臨平區擁有351家紡織企業(占全市21%),1 083家服裝服飾企業(占全市45%),是服裝服飾生產制造企業主要集聚地。杭州各區域在整個紡織服裝產業鏈中分工明顯(表1)。在區域協同發展中,入駐園區的企業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關系,形成了聚集區內企業不斷創新的內在動力,提高了產業整體競爭力[8]。上城區除擁有255家服裝服飾企業(占全市10.6%)外,其主要打造時尚創意設計、新零售等時尚服務業集群地,擁有“中國服裝第一街”的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擁有建筑面積達6萬m2的意法服飾城。杭州濱江區具有智造供給、文創、直播產業等優勢;桐廬縣構建了以橫村為核心的針織服飾產業制造集群。在集群空間布局上,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初步具備“一核三園多點”特征,形成以“藝尚小鎮”為核心,“蕭山女裝產業園”“桐廬橫村時尚智造產業園”“臨平喬司時尚創意產業園”三個產業特色園集聚,擁有商業購物中心、時尚綜合體及時尚街區等多個產業特色街區布局。
2.4.2 專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作為中低端制造業,紡織服裝產業內部競爭日趨加劇,這對產業數字化賦能、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員增效、產能提升等高質量方面提出了挑戰。2021年杭州市規模以上紡織服裝工業企業共1 028家,占全市規上企業數量的16.7%,較2020年減少4家,較2019年減少163家。分行業看,2021年紡織、服裝服飾、化纖規上企業數量分別為663家,229家和136家,同比增加10家、減少22家和增加8家,基本穩定,但化纖規上企業數量較2019年136家相比減少了14%,表明受環保因素和上游成本增加導致利潤較薄,部分企業被淘汰。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化纖規上企業數量減少,但工業總產值由2019年的642.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811.48億元,同比增加近27.0%,體現了產業優勝劣汰、高質量發展和提質增效效果。此外,2021年規模以上紡織、服裝和化纖虧損工業企業分別為168家、84家和10家,合計虧損面占全市虧損企業的21.4%,表明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部分企業高質量轉型發展是不二的選擇。
2.5 機會和政府方面
為深入貫徹落實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實施了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新制造業計劃”雙引擎發展計劃和“三化融合”等工作部署來夯實杭州市制造業產業基礎能力,激發全市制造業發展動能、提升產業活力,著力打造數字經濟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雙引擎”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根據“浙江省實施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行動方案(2020—2025年)”等文件指示,結合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數智城生金、文平總美服”十字重點產業部署會精神,杭州紡織服裝產業聚焦于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落實落細各項措施和政策,相應的杭州市各行政區縣市各級政府分別依據自身情況制定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方案5年計劃,并針對具體的困難出臺相應的利好及相關政策扶持。如臨平區藝尚小鎮建立設計師品牌和服裝公司集群地,通過實現3年免租等來推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杭州市相繼出臺了制定實施《關于加快建設“未來工廠”的若干意見》來推動“聚能工廠”“鏈主工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云端工廠”五類“未來工廠”形態建設,政府主管部門通過政策補貼、項目補貼等方面引導企業快速做大,創新科技產品,打造良好產業營商成長氛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3 對策建議
本文以鉆石模型為分析框架,探討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和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通過對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的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產業結構與競爭、機會和政府五個方面的分析,發現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在數字化制造技術、國內市場需求、產業鏈完整度、區域集群協同效應、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為其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存在著原材料、勞動力和土地等初級要素不占優勢,出口受阻,國際市場需求意愿降低,自主品牌缺乏影響力,營銷模式單一,生態環境亟待改善等問題。為了推動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本文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生產效率和數字化水平,利用先進技術降低成本,提升品質。數字化轉型是提升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的關鍵。繼續鼓勵利用數字技術對紡織服裝產業進行多層級、寬角度、全鏈條的改造過程,提升生產效率,緩解勞動力資源短缺。鼓勵企業大力開展數字車間、未來工廠建設,打通工廠與供應鏈平臺數據互聯,運用ERP、MES+等管理系統,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能高效協同;借鑒“犀牛智造”“宏華快反”等先進模式,依托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在臨平區建設服裝產業大腦,搭建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小單快反產業互聯網平臺,創新企業接單模式、提高品質和作業精簡流程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深化數字+生產、運營、管理和營銷等諸多環節,實現企業及產業層面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二是加強跨界融合和人才培養,引進外部資源,培育創新能力。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重視復合人才建設,作為產業發展要素、創新驅動和數字化轉型的保障,同時通過向后的要素垂直整合來提升紡織價值鏈的競爭力[9]。依托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科技學院等高校相關專業優勢,通過“校企協同培養”“聯合教學培養”等形式培養專業人才。借鑒推廣浙江理工大學與卓尚服飾有限公司共建眾創空間成功經驗,鼓勵校企產學研合作,開展復合人才和人才梯隊建設,以保障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注重創新發展,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市場認知度。高質量發展需要著力于產業增收,優化產業品牌創新設計,深化品牌文化賦能。通過杭州國際時尚周、中國(杭州)國際服裝產業供應鏈展、中國(杭州)時尚產業數字貿易博覽會等活動,強化企業自主品牌宣傳,擴大杭州服裝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依托“天目里藝術空間綜合體”“藝尚小鎮”等設計師集聚平臺和雙創孵化園等時尚園區建設設計師原創品牌基地,鼓勵各品牌加大研發費用投入,推動“杭州設計”向“杭州品牌”轉變,提高產品附加值。
四是創新營銷模式,拓展渠道策略,增加客戶黏性。提升企業應對市場變化能力,鼓勵企業找準市場定位,依托杭州數字經濟、電商直播等優勢,集中組織直播帶貨、云端秀場、社群營銷、時尚展會、工業旅游等展銷活動做好產業鏈的終端管理工作,學習借鑒“伊芙麗”建立全鏈路數字化系統拓展市場。建立杭州服裝營銷網,推動產融合作,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打通國內外雙循環,努力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五是搭建產業平臺,促進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加快推進服裝產業小微園建設,重點打造一核三園,以“藝尚小鎮”和蕭山化纖紡織產業園為核心,推動“桐廬橫村時尚智造產業園”“臨平喬司時尚創意產業園”等產業園協同建設。鼓勵和引導企業“入園”,降本提效,降低土地成本、縮短供應鏈距離;鼓勵配建職工宿舍,緩解企業招工難、留人難等問題。支持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浙江省服裝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產業服務型平臺的系統化和產業落地項目建設,推進產業集聚發展。
六是優化產業環境,加強生態建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大推動產業集群建設力度,完善生態建設。從整體出發挖掘特定區域的競爭優勢,舉辦創業創新論壇、資源交流對接展會等活動,為企業搭建學習交流平臺、搭建供求平臺、暢通對接渠道、完善對接機制、創新服務方式,進一步營造良好創業創新環境,加大服務企業力度,提升服務質量,努力為企業排憂解難,及時發布政策導向信息。
4 結 論
本文的研究結果為杭州市和其他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參考、借鑒和啟示。其他地區可以借鑒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的優勢和經驗,加強自身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可以借鑒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的問題和挑戰,避免重復走彎路,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此外,還可以與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進行合作和交流,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絲綢》官網下載
中國知網下載
參考文獻:
[1]DEEPTHI B, VIKRAM B. Industry 4.0 in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global research trends[J]. Vision, 2022(11): 1-14.
[2]馮德虎, 倪麟. 基于灰色關聯法的浙江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分析[J]. 紡織導報, 2018(10): 45-48.
FENG Dehu, NI Lin. Analysis on Zhejiangs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grey correlation method[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18(10): 45-48.
[3]孫瑞哲. 紡織服裝產業可持續融合發展: 區域合作應對全球挑戰[J]. 紡織導報, 2019(5): 25-32.
SUN Ruizhe. Sustainabl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extile & apparel industry: Confronting global challenge by enhancing regional cooperation[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19(5): 25-32.
[4]熊興, 王婧倩, 陳文暉. 新形勢下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研究[J]. 理論探索, 2020(6): 97-101.
XIONG Xing, WANG Jianqian, CHEN Wenhui.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2020(6): 97-101.
[5]秦煒, 陳晨, 程樹杰, 等. 河南紡織服裝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 中國纖檢, 2020(11): 24-28.
QIN Wei, CHEN Chen, CHENG Shujie, et al. Research 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J]. China Fiber Inspection, 2020(11): 24-28.
[6]趙文浩. 入選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 蕭山經開區將在橋南區塊啟動新一輪整治提升[N]. 杭州日報, 2022-04-06(002).
ZHAO Wenhao. Selected as the leader list of average benefit per mu, Xiaoshan open area will start a new round of improvement in Qiaonan block[N]. Hangzhou Daily, 2022-04-06(002).
[7]劉花. 珠三角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進軍東南亞市場: 現狀、問題與對策[D]. 暨南: 暨南大學, 2010.
LIU Hua. Small and Medium-sized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Marketing into the Southeast Asian Market: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D]. Jinan: University of Jinan, 2010.
[8]戚孟勇. 杭州女裝產業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研究[J]. 絲綢, 2013, 50(6): 71-76.
QI Mengyong.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Hangzhou womens apparel industry[J]. Journal of Silk, 2013, 50(6): 71-76.
[9]ARINDAM B.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Technologies, 2021, 5(5): 63-68.
Abstract: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s a traditional and important industry in Hangzhou,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and dynamic areas for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China with a long history, rich resources, strong innovation and high reputation. Also Hangzhou has been striving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t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by leveraging its advantages in resources, talents, technology, culture and market. However,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environment, such as rising labor costs, increasing trade frictions, upgrading consumer demand and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Hangzhou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s also facing some challenges and pressures, such as low value-added products, weak brand influence, insufficient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lack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how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angzhou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based on its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explo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Hangzhou, this study is based on Porters Diamond Model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Hangzhou from the six aspects of factor conditions, demand conditions,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and government and chance. Firstly, the author collected relevant data and inform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Secondly,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Hangzhou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with a focus on the case of Hangzhou.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Hangzhou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mond Mod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Hangzhou with Diamond Model,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Hangzhou from both supply-side and demand-side perspective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Hangzhou. It is found that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Hangzhou has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faces som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such as rising factor costs, diversified demand conditions, imperfect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and insufficient enterprise strategic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Hangzhou,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ptimizing factor allocation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cultivating emerging demand markets to exp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 space;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to form 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s; encouraging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rand building to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improving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and service system to create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author only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Hangzhou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without delving in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specific enterprises or products. In the future,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at the micro level can be carried out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study.
Key words: Hangzhou;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orters Diamond Model; competitivenes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