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黑龍江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文物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出土的唐代及宋金時期青銅器數量龐大、種類豐富,是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青銅器的一大特色。由于青銅器文物保存環境較差,出土后又受到自然環境影響,大多數青銅器存在不同種類的病害,使器物失去原有的藝術價值,亟須搶救性保護修復措施。本次青銅器修復開展了價值評估、病害調查,對材質和制作工藝等問題進行了檢測分析研究,實施過程中技術路線正確,所采取的保護修復技術合理,材料、工藝適用,保護修復效果良好。文章以菱花帶柄雙龍鏡修復為例,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提供保護修復實踐方面的相關啟發。
關鍵詞:雙龍銅鏡;修復;保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13
對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青銅器文物保存現狀進行調查,發現這批文物大部分存在表面硬結物和點腐蝕,經硝酸銀定性分析檢測,個別器物腐蝕含有害氯離子,并且病害的種類多樣,具有青銅器典型的病害特征(圖1、圖2)。在現有保存條件下,仍可能繼續發生病害,已經嚴重危及文物的價值,亟須進行搶救性保護修復和改善保存環境。下面以館藏文物菱花帶柄雙龍鏡修復為例,淺談對青銅器文物修復工作的幾點認知。
1 文物基本信息
菱花帶柄雙龍鏡,現收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帶柄八出菱花形,直徑12.5厘米,長21.7厘米,鏡緣凸邊與柄的凸邊相連(圖3)。紐作花瓣狀,雙龍在兩側,身軀蜿蜒于龍頭上方,后肢與尾相交,形成環形。右邊的龍張開嘴,而左邊的龍閉著嘴。二龍均張目舞爪,伸出帶三爪的前肢。龍身周圍點綴著云彩。下方有一條起伏不平的海岸,岸下為波濤洶涌的海水,水中有一龜,岸上有一座三足爐,香爐向左右飄拂輕煙。
2 館藏青銅器文物保存環境的現狀
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黑龍江省博物館現藏有青銅器文物近700件,包括周、春秋戰國、漢、唐、宋、元、明、清及遼金等時期的青銅器,種類繁多,時代久遠。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科學價值。由于庫存條件較差,出土之后又受到自然環境侵害,大多青銅器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種類的病害,如殘缺、裂隙、變形、腐蝕、破損、青銅病等。特別是對有花紋或銘文青銅器的病害腐蝕,已導致花紋或銘文完全消失,使器物失去其原有的藝術價值。因此亟須保護修復,去除青銅器病害,修復殘缺、裂隙、變形、殘破器物,提高文物的抗腐蝕性,延長文物的存在時間,文物修復后可滿足陳列和研究的需要。
3 待保護修復文物的前期工作
3.1 建立前期文物信息檔案
對每件待保護修復青銅器文物進行資料采集并建檔,包括文物來源、時代、質地、修復歷史、質量、尺寸等;對每件待保護修復青銅器文物進行肉眼觀察;對每件待保護青銅器文物出現腐蝕的部位進行準確的測量與繪圖;對每件待保護修復青銅器文物做好詳細病害記錄,描述腐蝕殘損的程度;對每件待保護修復青銅器文物進行整器與局部的數字化管理,確保文物信息的完整,建立起文物信息檔案。
3.2 對青銅器文物材質及腐蝕產物檢測分析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更新,現代無損檢測技術被廣泛應用,本次采用現代無損及微量檢測技術對待保護修復青銅器文物進行全方位的病害檢測。此次檢測主要以X射線熒光能譜儀、激光拉曼分析儀、X射線探傷儀等檢測分析為主。根據文物自身的工藝、材料質地、出現的腐蝕物和劣化變質物等分析檢測結果,采取相應的保護修復技術。
3.3 青銅器文物基體合金成分分析
對待保護修復青銅器文物的合金基體做成分檢測,為文物保護修復提供依據。檢測儀器為美國尼通XL3T950型便攜能譜儀。選用文物的殘碎片和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部位來做微量取樣,之后運用儀器對樣品進行元素定量分析,確定金屬文物基體的合金成分、微量元素和雜質。通過此方法檢測出有4件青銅器文物應為鐵器文物,菱花帶柄雙龍鏡基體為銅合金。
3.4 青銅器文物腐蝕產物的分析
對待保護修復青銅器文物上的各種腐蝕產物進行觀察,看有無點狀、粉狀有害銹蝕,進行成分與結構分析并輔以硝酸銀定性檢測,以確定是否有氯離子存在和腐蝕產物對文物的危害,從而采取相應的針對腐蝕物的去除或保存對策。選用X射線無損探傷儀進行器物表面腐蝕物成分分析;選用X射線衍射儀或激光拉曼分析儀進行腐蝕產物的物質結構分析,以確定其化合物組分。
本件菱花帶柄雙龍鏡存在肉眼可見的粉狀銹,用硝酸銀滴定法對該文物進行氯離子檢測發現該文物存在氯離子。
4 對青銅器文物保護修復的實施原則和步驟
本次保護修復工作按照保護修復方案嚴格實施,并嚴格依照文物保護修復的基本原則和法規,遵循“協調一致、可辨識原則”“最小干預原則”“可持續保護原則”等原則要求。主要采取預防性保護技術措施,防止保護修復后的文物再次受損,從而延長文物的自然壽命,最終達到保護文物與歷史信息的工作目標。
4.1 青銅器文物的清洗
清洗是實施保護修復措施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其主要目的是初步軟化、去除器物表面的疏松銹蝕物、可溶鹽、土垢等,通過清洗可以進一步了解器物銹蝕產物的結構。這些物質結構疏松、有害,具有一定的吸潮、蓄水功能,如不除去,在酸性和一定濕度條件下將繼續對青銅器進行腐蝕。
由于清洗是個不可逆的過程,所以在實施清洗工作前應先仔細觀察器物表面,尤其注意器物表面是否有紋飾或有機材質覆蓋。清洗時應選擇硬度適中的鬃毛刷,一邊往器物表面澆水,一邊小心地刷洗,力度應適中。過于脆弱或攜帶有特殊文化信息的器物部位要根據觀察結果判斷是否可以進行清洗,如果可以清洗一定要慎重處理。
經判斷,本次保護修復的菱花帶柄雙龍鏡腐蝕程度較為嚴重,在對帶有特殊文化信息的器物局部進行清洗時應慎重考慮,其余部位都可以用純凈水配合毛刷和潔牙機小心進行清洗工作。采用傳統的機械清洗和超聲波潔牙機進行清洗,使用毛刷對文物表面的土垢、硬結物等進行清除,清潔過程中毛刷的硬度一般由軟到硬。利用超聲波產生的高頻、高能震動通過超聲波潔牙機的工作頭對銹蝕物進行清除,使用時先用純凈水濕潤需要處理的硬結物處,再利用超聲氣泡破裂瞬間所釋放的超聲能量將頑固的硬結物迅速疏松剝離,并由水流帶走,進而達到清除硬結物的效果。
4.2 對青銅器文物除銹、有害銹的處理方法
經過上述清除污染物工作后還不能完全清除青銅器文物腐蝕產物中出現在銹層下的有害銹,其形態是結構疏松的綠色粉末和青銅器文物表面覆蓋銘文和花紋的硬質覆蓋層。由于菱花帶柄雙龍鏡有點狀有害銹,所以采用鋅粉法處理。鋅粉作為良好的還原劑,能與有害銹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堿性鹽Zn(OH)2·Zn(OH)2的膠體狀物質,從而起到封閉穩定作用。該操作相對簡單,先用潔牙機或醫療工具清理粉狀有害銹,并記下有害銹的位置,按比例混合無水乙醇和鋅粉,調配至糊狀,再用牙科調刀涂敷在清理完有害銹蝕的位置,取與涂敷位置大小相應的脫脂棉蘸去離子水敷上。有害銹蝕部位全部涂敷完畢后,為使鋅粉與有害銹充分快速作用,用保鮮膜完全包裹文物保濕10個小時后取出該器物,用去離子水沖洗處理部位后再涂敷鋅粉,重復該操作直至達到預期效果為止。
目前控制與遏制青銅病蔓延深入最好、最安全的方法是倍半碳酸鈉浸泡法。由于菱花帶柄雙龍鏡出現的銹蝕產物硝酸銀定性檢測存在氯離子,氯離子是導致文物腐蝕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進一步置換文物中存在的氯離子。在容器中倒入去離子水并按相應比例放入化學藥品,調配成5%倍半碳酸鈉溶液,將文物置于容器中浸泡并記錄浸泡日期,一周換一次藥液。每次對藥液進行硝酸銀定性檢測,直到溶液中無氯離子檢出為止,有效阻止其病害進一步加深,使其歸于穩定的狀態。
4.3 做舊
青銅器做舊通常是對矯形、焊接、補配、加固的痕跡,通過噴、涂、畫等方法進行掩蓋和修飾。使用不同顏色的天然礦物顏料調配出與器物周邊渾然一體的顏色進行銜接,讓修復后的器物具有良好的展覽展示效果。做舊范圍要嚴格控制,不宜擴大做舊面積。
4.4 對青銅器文物的緩蝕和封護
緩蝕是為了阻止青銅器本體繼續發生腐蝕,并減緩腐蝕的發展進程,需要采取必要措施進行緩蝕處理工作。在篩選緩蝕劑時,除了考慮基本效能以外,還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則,如“最小干預”“可再處理”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等文物保護原則,還有長效、耐老化效果好等。
根據保護修復原則的要求,菱花帶柄雙龍鏡采用的保護修復緩蝕材料為苯并三氯唑(BTA)。BTA與銅原子形成共價鍵和配位鍵,相互交替成鏈狀聚合物,在銅表面組成多層保護膜,使銅的表面不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不產生氫氣。其操作主要采用涂刷和噴灑法,首先配置BTA無水乙醇溶液,先用500毫升的大燒杯稱量10克BTA晶體,然后將500毫升無水乙醇倒入大燒杯內,用攪拌棒攪拌均勻即可;再用毛刷蘸取BTA無水乙醇溶液均勻刷在器身和內壁表面,待器物自然干燥且表面無白色晶體再涂刷一遍即可,完成器物的緩蝕工作。由于BTA具有一定的毒性,配制溶液時應戴手套和口罩,要避免藥品粉末吸入或濺到皮膚上,而且在操作時需要保持室內環境干燥潔凈,并保證通風良好。緩蝕劑涂刷完畢后,最少要在常溫下干燥一天,以保證緩蝕膜的形成,待干燥后再進行下一步操作。
封護是為了增強金屬文物本體對大氣環境中有害物質的抵御能力。緩蝕處理后,在其表面涂覆天然或合成材料,以防止或減緩器物腐蝕的過程。封護涂層的防護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僅可以將金屬表面與腐蝕物隔離,形成致密性能佳的保護膜,也可以對器物進行加固。
根據文物保護修復原則的要求,選擇的封護劑應具有可逆性、透明性、惰性和化學穩定性,防水、防污染、防紫外線、抗老化,且與所用材料的膨脹系數接近。結合國內外保護修復工作經驗,使用丙烯酸樹脂中的Paraloid-B72樹脂作為本次保護修復的封護劑。這種材料無色透明,常溫固化迅速,可溶于丙酮或無水乙醇,操作使用較為方便。使用毛刷蘸取1%濃度的Paraloid-B72丙酮溶液,涂刷菱花帶柄銅鏡表面,自然晾干后進行二次涂刷,達到封護的目的(圖4)。
4.5 建立保護檔案
制作文物保護修復檔案,包括修復前后的對比照片、文物檢測結果、文物名稱、收藏單位、文物編號、文物來源、文物年代、文物材質、文物級別、提取日期、提取經辦人、保存現狀、病害狀況等信息,填寫文物保護修復基本信息表和文物保護現狀表等,以上是建立文物保護修復檔案的基礎。
建立有效的文物保護檔案,對文物的局部細節進行記錄,包括文物的局部影像、線圖和對其的描述等,保證對文物現狀的正確分析和詳細記錄,為今后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工作提供材料支撐。
5 小結
隨著黑龍江省對省內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重視,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修復技術越來越規范,包括館藏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館藏文物病害圖示標注、館藏文物保護修復記錄等。這批保護修復的文物藝術精湛、造型優美、裝飾華麗、雕鑄生動、風格獨具,是罕見的古代藝術品。部分考古發掘出土器物,因長期埋于地下,銹蝕、殘斷等破壞比較嚴重,尤其是金屬器氧化銹蝕日益加快。本次保護修復在讓文物本體“健康無虞”的前提下,為進一步深入挖掘和闡釋文物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提供了基礎支撐。另外,通過對這批文物的保護,我們逐步積累了對青銅器文物保護的經驗與數據,完善、補充已有的數據庫,也可以為文物修復工作者在面對具體文物時提供修復實踐、可操作方面的相關啟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記錄規范(GB/T30687—2014)[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館藏青銅質和鐵質文物病害與圖示(GB/T30686—2014)[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程:金屬質文物(WW/T0058—2014)[S].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4]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青銅器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報告[Z].[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