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背景下,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學校層面,都要求教師重點把控作業內容和作業時間,英語作為農村中學生的傳統薄弱學科更是面臨著“失去校外培訓機構支援”的巨大考驗。文章透過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現狀,在以科學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項英語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旨在為農村中學英語教師提供一些思路,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為學生學好英語創設更簡單、更有效的作業模式。
關鍵詞:“雙減”;農村中學英語;作業設計;策略
作者簡介:榮艷君(1988—),女,江蘇省張家港市鹿苑中學。
一、“雙減”政策下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實現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作業是教學的重要一環,按照“雙減”政策的規定,學校要求教師對作業內容和作業時間重新把控,避免重復無意義地抄寫等機械性作業。然而,農村中學生的英語水平較低,整體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根據其能力高低可以分成五類:零基礎,具體表現為26個字母認不齊全;基本零基礎,表現為只能認字母,不能拼讀;接近零基礎,表現為能拼不能讀,缺乏基本的語法知識;有一定基礎,表現為能拼讀,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但學習依靠機械記憶,沒有掌握英語學習的規律,學習效果達不到理想狀態;基礎扎實,表現為發音標準,能根據音標拼讀單詞,對知識理解后再記憶,甚至可以遷移創新運用。
學生能力發展不足,缺乏自信,語言思維能力和口語運用能力較差。相較于城區學校,95%的農村學生在英語科目上存在的另一問題是缺乏自信,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學生不敢開口,開口不響亮,僅有個別學生能落落大方地用英語進行語言表達。即使是一些能在筆試中取得高分的學生,一到開口時也會不自覺地發怵,在一些涉及口語能力的比賽中,如演講比賽,毫無疑問會喪失競爭力。
學生閱讀局限于教材內容,缺乏對西方文化,如文學、藝術、制度、價值觀念、社會背景等方面的涉獵,對學習這門學科的意義理解不深刻,激發不了深層次的興趣。
二、“雙減”政策下,農村中學英語作業設計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在上述背景下,筆者認為,要切實改善農村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環境,提高其學科綜合素養,需考慮到以下原則。
(一)分層性原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面對全體學生的同時,關注、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1]。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基礎,以個體差異作為參考,分層設計作業。同時,要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隨時掌握其學習動態,提高作業難度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切合度,在發展變化中進行分層。
(二)適切性原則
根據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考慮到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其最近發展區,要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和努力后的水平調整難度,切合該學段學生的心智發展,設計出與學生學習能力相匹配的作業。同時,要根據學生不斷變化的最近發展區調整作業難度,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自信心的目的。
(三)自主性原則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通過一系列研究后得出結論:各種水平的學生在遇到對自己有意義的恰當問題時,必然會進行主動學習。因此,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調整難度讓學生理解問題,也能從內容及形式上篩選作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參與到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來,尤其是作業評價的環節,可以向全體學生開放,由此來提高學生對作業設計的參與度。
三、“雙減”政策下,農村中學英語作業設計的有效優化策略及案例
(一)科學安排課前、課堂、課后作業
1.按照作業與課堂教學的關系、作業布置的時間,可以將作業劃分為課前作業、課堂作業、課后作業。因此,教師可以使用導學案來科學布置三個階段的作業內容。就英語學科而言,課前作業以預習為主,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讓學生對新知識有一個方向性的了解。具體做法如下:(1)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背誦4—6個核心詞匯,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讀記單詞。提前背誦可以緩解課堂學習的壓力,提高課后作業的效率,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提升獨立學習的能力。(2)教師也可以在固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設置1—2個與本課話題相關的簡單的“wh-”式問題,提前激發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思考,一則是對課堂內容的導入,二則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素材的積累。總之,課前作業應簡單易入手,作業時間控制在5—10分鐘為宜。
案例:譯林版8A Unit1“Friends”第一課時 “Welcome to the unit & comic strips”(下同)。本單元的話題為“朋友”,因此第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前置學習的板塊中列出涉及“朋友品質”的核心詞匯,讓學生提前預習并熟悉,在進入話題的時候能有所表達,更快速地進入課堂節奏中。以此為目的設計的第一項作業是預習以下單詞并注明詞性:honest、good-looking、humorous、polite、tidy、true。
第二項作業為“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best friend with 2-3 sentences. (Who is your best friend? Why do you choose him/her as your best friend?)”。設置該項作業的目的在于刺激學生對于該話題的知識儲備,與此同時,嘗試對第一項作業中的新知識做最直接簡單的操練,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課堂作業是對新知識的消化理解,包括對詞匯的正確運用、重難點句式的操練、文章板塊的分析等。在這一板塊的作業中,大部分任務是需要學生在提供樣例的基礎上融入一部分自己的思考才能達成的。教師可以使用表格來提供樣例,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任務,有參考性,教師只需稍做解釋學生便能舉一反三,從而在解答任務的過程中更為得心應手。
案例:本課時的課堂作業包含兩個板塊,第一項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核心詞匯以及復習用于描述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式。因此,設計的第一項作業是“Try to write down as many qualities as possible and list an example for at least two of them by using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E.g. He/She is...enough to...)”。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既能及時整理復習新授詞匯,又能從更全面、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理解詞匯的意義,還能對固有的知識進行系統的復習。
第二項作業是針對聽力的訓練,把“Welcome to the unit”中的重點詞匯留空,訓練學生對新詞的應用。具體設計為:
What makes good friends?
Amy: _____ and helpful. She can _____ them because they never tell _____.
Daniel: _____ and helpful. They can tell funny _____.
3.課后作業是對知識的鞏固及遷移創新,大部分學生需要將新知識應用到各種題型中,重在對語法知識的訓練與掌握;少部分優秀學生還需要對知識進行理解記憶后有自己的生成,并能通過語言正確表達出來。本模塊內容可以設計的題型靈活多樣,如單選題、詞匯填空、詞形變化,甚至能設置開放性的問題來擴展學生對單元話題的思考。
案例:由于本課時內容不多,學生易掌握,在課堂中復習了一些重點的句式結構,因此設計課后作業時采用了開放式的句式補充題型,讓學生能在話題下進行遷移創新。具體設置為:
What makes good friends?
I think good friends should be _____(adj.) __________(舉例). Moreover, good friends should__________. Most important of all,? __________.
教師可以在第二課時使用多媒體讓學生分享課后作業并修改。
(二)口頭、書面作業并行落實,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口頭作業在評價時間、評價方式等方面存在困難,因此,一提到做作業,學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完成書面作業,把口頭作業作為彈性任務對待。在教學實踐中,我國很多教育學家、研究者強調把作業分為許多種類,如:任寶貴將作業的類型分為書面作業、欣賞類作業(聽音樂、看電影、看展覽等)、實踐類作業、口頭作業及其他[2];以數學和英語作業為例,陳國民將家庭作業分為抄寫背誦類、理解分析類,實際運用類[3]。這兩種分類方法都體現出了口頭、書面作業的同等重要性,尤其是對于英語學科而言,口頭背誦作業每天都會布置,口頭作業完成得好,有利于學生鞏固學科基礎,發展學科思維品質,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能力。
此外,教師在設計口頭作業時也存在較多問題,如作業設計單一,學生每天都在背誦同樣形式的不同內容,像“背書機器”一樣運行著;形式大于實質,在布置讀背課文等口頭作業后無跟蹤檢查;反饋失效、評估困難,在布置作業時沒有對學生作業能力的要求,導致學生無參照標準,教師也難以給出反饋;等等。
因此,教師在布置口頭作業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豐富背誦內容和形式:教師讓學生背誦書本知識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嘗試去學唱一些積極向上的英文歌,甚至可以讓學生嘗試在課堂上表演電影片段;同時,改變以往單人背誦的形式,安排結對任務或小組任務,讓學生在活動中記憶,不再做一個“背書機器”。其次,檢查及反饋落實到位:除了默寫,教師每周還可以安排一次別出心裁的早讀課——讓學生上臺表演,學生可以演唱英文歌,給奧斯卡獲獎電影配音,做英語“小主播”播報國內外趣聞,優秀的學生還能對單元話題作報告、演講,等等。教師對表演精彩的學生進行表揚,頒發證書獎品,讓學生樂在其中。通過這樣有趣、多樣、全面的活動,農村中學生也有機會展示、表達自我,經過時間的積淀,必然能提高學科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最后,教師自己也要轉變思維,舍得“沉默”,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記、多說、多做、多背;舍得給學生時間“開口”,從根本上扭轉學生的想法和態度。
(三)以“超市化”的分層作業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采用“超市化”的分層作業模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行選取符合自身能力的作業。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期中、期末學業水平測試時的成績將班級中的所有學生進行分組,盡量控制在四個層次以內。建議教師布置作業時在講義上寫清楚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內容,以免有些學生混淆不清,影響效果。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將作業分成兩大板塊:“教師建議做”(必做)和“學生挑戰做”(選做),全面考慮學生的學情,設計包含不同層次水平的作業。作業要兼顧趣味性和挑戰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其思維,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身原有能力的基礎上獲得提高。
案例:爭做“口語表達小達人”。
設計目標: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1.爭做英語“單詞小達人”:跟錄音朗讀本單元詞匯,聽寫單詞,得分最高的學生獲勝(全體學生都需要完成,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不同,在C組和D組中決出第一名,并進行獎勵)。
2.爭做英語“星主播”:跟錄音朗讀課文,注意語音語調,錄下朗讀視頻或音頻發送給教師,教師依據錄音中的語音語調選出最佳學生評為“星主播”,“星主播”將在早讀課帶領大家朗讀課文(A、D組可做可不做,B、C組必做)。
3.爭做英語“配音大師”:教師給學生推薦一個英文電影片段,由學生進行模仿,在相關的配音App中完成配音后發送給教師,由教師挑選優質的作品在課堂上供全體學生欣賞觀看(A組必做,B組選做,C、D組不做)。
(四)借助信息化手段,形成有效的作業反饋,建立校園資源庫
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發展和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村中學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漸擺脫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堂課”的教學模式。尤其是一些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學,開始引進新的教學平臺和教學技術(如希沃等),教師們通過參加各種信息技術培訓也逐漸掌握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平臺布置、檢查、批改作業。在線平臺方便易操作,不僅學生能及時收到反饋,以便查看錯題及解析,形成自己的一套錯題集;教師也能科學地掌握學生的作業情況,全面了解學情,有助于開展下一步的教學活動。
此外,教師在分層教學中的作業內容可以根據單元、板塊進行命名后在云端保存下來,供其他人查看修改,形成符合其需要的作業。這樣,學校內部就有了一個長期發展流動的教學資源庫可供教師們使用。這樣的一個資源庫是符合本校學生能力水平的,教師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的作業“寶庫”,既能給學生減負,也能為教師減負。
結語
作業不僅是檢測評估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媒介,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續,具有鞏固課堂知識、診斷課堂教學的作用。“雙減”背景下,教師設計作業時必須關注初中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個體能力發展水平差異,進行層次化、細致化、全面化、自主化、多元化的英語作業設計。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提升教學思維,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通過不斷設計優秀的作業來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興趣,促進學生本學科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從長遠角度來看,分層次的作業板塊通過信息技術可形成長期有效的教學資源,能打造成寶貴的教學資源庫,有利于實現教師、學生雙方的“減負提質”。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任寶貴.我國五省中小學家庭作業現狀調查[J].教育科學研究,2015(12):49-56.
陳國明.三省市初中生家庭作業負擔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6):1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