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孟禹含
摘要:面對經濟新常態,企業需要不斷進行管理升級才能適應當前新的市場環境,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數字化是推動企業信息化進程、降低經營成本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探討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的數字化管理體系的建設與升級既有積極意義又有現實價值。因此,文章具體探討了新常態下經濟特性及市場定位,并對企業進行數字化管理升級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最后給出企業數字化管理升級的可行路徑建議,希望為企業管理的全面提升提供必要幫助。
關鍵詞:新常態;企業;數字管理;升級路徑
一、經濟新常態的特征及市場定位
新常態是指當前我國經濟進入發展的新階段,表現為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市場存量競爭日趨激烈、產業結構調整成為主要驅動力、創新與效益掛鉤逐漸緊密等多方面特征。
(一)發展速度明顯放緩
2013~2021年間,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前高后低”的現象,GDP增速從7%降到5%左右;同期,企業利潤也出現了“前低后高”這樣一個現象,利潤增速從15%降到10%以下,且存在幾乎全行業的共同降低趨勢。此外,在外部環境的判斷上,經濟發展的“寒冬”并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其將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新的發展常態。一是當前的創新進入瓶頸期,無論是近年來“大火”的人工智能還是智能化生產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并在工業領域內產生了生產力效應,且距離下一波升級還存在一定的技術差距,短期內的突破很難預期;二是接替性技術并沒有出現,包括元宇宙等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技術還停留在紙面或者實驗室短期內很難形成生產力,無法對當前的主要應用技術進行有效的承接,部分先進技術僅對各自行業內產生一定的作用?;谏鲜鰞蓚€方面,未來一段時期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速度將明顯放緩。這對于企業在新時期的經營策略與競爭關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市場存量競爭激烈
正是由于世界總體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進而導致市場的需求出現了嚴重不足,“生產—分配—消費”的有效鏈條被打破,社會層面上缺少能夠大量消費的主體,供給層面上也很難為市場提供顛覆性產品來刺激消費。世界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已經成為主流,這更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生存困境?;诖?,不同的企業僅是在存量上進行競爭,不僅無法產生突破更容易造成市場的總體萎縮。以新能源汽車為例,近年來我國以比亞迪為主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在2021年以及2022年度銷售業績(國內+海外)呈現井噴式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傳統燃油車銷售的銳減,這一現象進一步說明新能源汽車增量是建立在傳統車企銷售滑坡的基礎上的,總體的市場需求并未發生變化。
市場存量的競爭關系進一步改變了企業之間的競爭策略。過去,市場需求不斷提高,能開拓新的藍海市場模式已經較為罕見,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存量的相互競爭,這不僅容易導致惡性競爭的出現,更容易由于壓縮了利潤空間而導致企業在管理、經營、研發上處于落后地位,進而造成長遠影響,這也是我國進入新常態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三)新的發展動力驅動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企業數字化管理已經成為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信息化建設、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進而成為企業面對經濟新常態下的“破局關鍵”,而對于企業來說這是一次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針對企業運行的管理升級、企業產品的研發升級及企業市場的盈利模式升級等均可以成為新的發展策略;如360公司首先打出了“全網免費”,以廣告收入作為軟件收益的主要模式,進行了營銷模式的大膽創新;豐田工作法基于對產品線的精細化管理做到了極致的成本控制與流程控制;華為在引領世界5G技術改革中從產品研發升級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等均是企業以新的發展動力不斷探索新的可能的一種成功嘗試。
企業在利用新的發展驅動作為破局關鍵點的同時,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為其帶來了更多可能。過去企業很難想象可以坐在家中找到融資路徑,可以不出廠門便將商品賣到全國各地。但在互聯網興起的新時期這些都成為可能。同樣這也對企業的經營理念與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簡而言之,企業能否抓住新的機遇,將新時期的新動態轉變為企業實打實的生產力與銷售額才是其能否創造性地發現發展驅動力的關鍵,才是企業能否在未來競爭中勝出的關鍵。
(四)經濟新常態的宏觀因素影響
國際與國內形勢也形成經濟新常態下的方位要素。從國際形勢來看,芯片的區域化布局、歐美國家的產業體系再塑造、“海-陸”經濟通路競爭使得全球一體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區域經濟發展將成為未來國際經濟競爭的主流。這使得原本依靠國際供應鏈關系與國際市場發展的經濟模式變得不可持續,要在新的國際環境下探索市場的新增量。與此同時,海運矛盾放緩、出口需求的增加以及雙循環體系初級見成效等市場刺激性宏觀因素也會對未來的經濟走向提供正向的影響。
從國內形勢來看,當前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等這一系列因素為中國社會經濟穩定、持續較快增長提供了良好基礎。尤其是服務經濟、數字經濟及高新特精產業布局發展為企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模式,此種模式不僅要求在生產技術上形成突破,在管理技術上更要形成匹配,而此過程中均需要數字化管理升級的配套與輔助?;诖?,企業要在市場中立足就要積極應對當前經濟發展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積極地進行管理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突破。
二、經濟新常態下企業數字化管理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經濟新常態帶來了企業運營管理中的諸多變化,在這一變化的時期也為企業數字化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一)企業數字化管理面臨的挑戰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在不斷增加。隨著我國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管理和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 缺少共同的數字化管理解決方案
每一個企業所面臨的管理問題并不相同,運營側重點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而當前的數字化管理體系建設很難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對應所有的問題,也缺少一種通用性軟件或技術可供企業直接應用。一種成功的數字化管理方案很難在不同的企業之間形成有效的轉移與貢獻,即使是以數字化服務提供的企業也需要根據甲方客戶的實際需求與條件進行專業性開發。這一情況使得企業在進行數字化管理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承擔更大的成本,進而抑制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動力,也客觀上增加了企業數字化管理轉型的難度。
2. 缺少數字化相關管理人才
數字化管理雖然屬于一種自動化管理手段,但依舊無法脫離人工存在。相反,其對于人工的需求從簡單的勞動性技能轉變為更高水平的技術性技能。數字化管理作為一個全新的命題,在人才培養上存在天然的滯后性,高校以及企業培養的人才在短時間內很難滿足市場需求,更無論有效的人才梯隊建設。基于此,企業所擁有的數字化管理人才相對較少,常常出現人員能力不匹配,相關技能崗位員工數量較少,甚至是“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針對這一情況,業內的普遍做法是由轉型服務提供商進行一定時間的跟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目標企業用人難的問題,但客觀上降低了人才使用的綜合效率。
3. 不同行業之間的交融較為困難
數字化管理系統以互聯網企業或者數據管理企業為開發主體,而使用群體則更多集中在工業生產企業。這就導致了部分工業生產企業缺少數字化管理的技術與人才,而數字化管理系統開發企業則缺少工業行業的相關流程技術。二者如果不進行有效的結合則很難為行業提供可以應用的管理模式與系統。除此之外,管理缺少技術邏輯也是行業之間很難交融的根本原因之一。數字化管理并不是缺少相應的技術,而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體系處于“黑箱”狀態,此種狀態下的決策邏輯并不透明,數字化管理系統能夠給出有效的決策建議,即使這一建議在實踐中證明是對的,但是缺少必要的邏輯疏導而很難被工業企業所接受。
(二)企業數字化管理的機遇
數字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及行業競爭力的提高。目前,我國數字經濟正處于高速、持續創新時期,數字技術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在經濟領域的深度應用不斷加深。在此過程中,企業的機遇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 數字化管理技術已經相對成熟
無論是企業運行的各項數字化指標模型還是數據的收集手段,或是數據服務器的軟硬件設施均有較為成熟的解決方案與應用案例。企業在針對自身進行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不需要“摸石頭過河”,僅需要按圖索驥挑選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體系進行建設。與此同時,針對不同企業類型的需求還有專業的公司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如百度、案例所開展的sass相關業務均涉及此種類型。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而言可以在不進行自我建設的同時利用較低的成本完成數字化管理的改造與升級。
2. 數字化管理已經得到了市場及社會的廣泛認同
企業在建設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豐富的外部數據,通過引入外部數據豐富了企業的決策維度,更能夠與行業共建市場生態,對企業管理及運營具有積極意義。從最早的“豐田模式”作為數字化管理的鼻祖在近現代得到了互聯網及大數據等相關技術的“加持”,對于企業的作用更為深遠,對于企業增效的效果更為明顯。尤其是近年來,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日益加劇,通過數字化管理體系改革實現企業的降本增效,從而獲得額外的比較性競爭優勢已經成為企業的共識。從企業、社會以及市場等多個方面對推動數字化管理改革動力強勁。
3. 經濟新常態為企業的管理制度升級提供了緩沖時間
經濟新常態表現為宏觀上經濟發展放緩,世界范圍內消費格局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雖然對企業的經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定的解決方案,為企業的生存與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緩沖時間。在數字化管理升級的過程中企業可以進一步對自身的經營策略、盈利方式以及主要產品等關鍵性信息進行重新梳理,確立有效的面向未來的經營方式,實現企業的全面提升,進而從更高的維度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企業數字管理升級的路徑建議
當前我國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管理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數據管理中存在著信息孤島現象,信息資源共享難度較大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推動企業數字化管理轉型升級進程,可以從以下幾個路徑來思考:
(一)以企業實際需求為目標,靈活選取數字化管理方式
以企業經營需求為導向、以數字化技術體系構建為核心開展工作,從多個角度對企業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構建基于信息系統平臺的數字化管理方法體系及系統平臺結構;強化企業的信息化能力建設和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企業數字化管理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工程,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除此之外,當前的數字化管理體系正是由于沒有統一的解決方案,這使得提供這一服務的企業多采用模塊化方式對具體的解決方案進行構建。這就允許企業可以實現“按需選擇”,選擇適應本行業、本企業的模塊進行自由的數字化管理系統構建,既節約了成本,也避免了管理系統建設中的浪費與冗余。
基于此,企業在數字化管理建設過程中形成有效的目標導向后,要明確數字化管理并非一成不變,也沒有全行業的通用解決方案,而是要在企業的長期實踐中選擇一條適宜于自身發展的路徑,構建基于信息系統平臺的數字化管理方法體系及系統平臺結構就是在充分掌握現有技術現狀與存在問題基礎上,以信息系統平臺為核心來對企業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并建立相應的數據處理中心及軟件功能模塊等。
(二)強化企業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營造數字化管理氛圍
從現有的建設經驗來看,數字化管理的適應性在企業建設管理體系中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如高中層領導不適應數字化管理手段,進而導致企業缺少數字化管理體系難以落地的情況時有發生。
具體而言,一是要強化企業的數字化管理能力建設,提升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企業要對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情況進行深入了解,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出適合的戰略發展目標,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化體系,不斷優化內部管理制度、流程、組織結構等各方面內容;二是要加強對企業信息化管理人才培訓工作的開展,提高信息化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從企業內部選拔具有信息化技能的崗位人才,通過強化培訓、輪崗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人才的能力儲備,使之能夠真正意義上將企業的數字化管理體系“用起來”發揮實效;三是要定期安排相關人員參加系統和專業培訓工作,并對其進行考核、評定等工作。采用淘汰制度在更多的人才梯隊層面上進行人才的選擇,提高人才的成熟比例。要利用好數字化管理體系建設及應用過渡期,培養一批具有數字化管理意識,數字化管理技能,數字化管理習慣的高端人才;四是要加強與高校之間建立合作關系,使之能夠在人才培養方面開展更加廣泛全面的合作。必要時引導學校有針對性地對相關管理體系進行學習,通過開設選修課,就業前培訓等方式形成有效的貢獻,快速培養一批企業需要的人才。可以在學校期間與具有此方面意向的學生進行提前簽約,錨定人才,有目的地引入具有數字化管理思維的年輕干部,不僅要將相關的技能傳遞下去,更要將數字化管理理念與意識引入到企業中來。通過小規模的“換血”實現大規模改進的目標,以達到帶動全公司數字化管理體系應用的目的。
(三)推進數字技術與企業優勢項目融合,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管理升級并不是完全摒棄原有的管理制度,而是要利用數字化工具對現有的管理制度進行改造,以達到提升管理效能的目的。
第一,推進數字技術與優勢項目融合發展,實現數字化轉型,增強行業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數字化管理和經營創新的雙提高,進一步提高信息數據的有效利用率,使得數字化管理的推進阻力最小化;建立起企業、產業、政府之間良好的數字化溝通渠道與平臺,讓數字化幫助企業管理從外部獲得更多的資源,進而為企業管理提供更高效的決策指導。
第二,建立數字化管理升級的時間表,企業的管理制度升級要避免“破壞式創新”,要通過在運行中不斷嵌入的方式進行逐步微調,通過時間的放大效應形成全流程的管理升級。如首先在企業的財務報銷制度中實現數字化管理,既方便了工作人員的報銷需求,又能夠在管理體系中提高數字化水平,實現的阻力較低,最后嘗試數字化管理技術在全公司的推行。
(四)加快建設數字管理系統平臺,全面推動信息化向智能化轉型升級
新時期,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應向數字化管理轉型,以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數據時代下的創新與發展。數字信息平臺作為企業信息化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數據量大、種類多、更新快、可共享等特點。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數字化管理平臺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獨立平臺,其需要整合企業管理的上下游鏈條,甚至是全部業務流程,實現從生產、人員組織、物料組織到后端銷售、服務、客戶跟蹤等全過程建設。數字管理系統平臺同樣具有集約化效應,既管理系統平臺融入的業務范疇越多則其運行效能越高,同時運行成本越低。
因此,企業數字化管理系統平臺也是新時期下推進數字化技術應用和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手段。此外,數字數據平臺與企業業務管理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建設具有高集成性、可擴展性、開放性特點的數字信息平臺需要構建全面統一的基礎設施和完善規范的軟件標準,同時需要建立相關制度來保障實施效果。
(五)形成廣泛的業外合作,共同打造適應性較高的數字化管理系統
數字化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實現對于企業信息建設能力具有極高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通過第三方建設的方式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管理建設與升級的首要選擇。如阿里集團數字化管理服務團隊與晉鋼集團合作,幫助晉鋼提供深入的數字化管理方案。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阿里的數字化研發團隊深入到晉鋼的生產一線,全面了解生產工藝,以此為基礎探索構建數字化管理的可能。與此同時,晉鋼原有的管理團隊則在數字化管理布局的過程中也深入地跟隨阿里團隊培養數字化管理的應用能力與水平。二者的聯合為企業數字化管理轉型探索了另一種聯合發展的路徑。
此優勢在于三個方面:一是能夠讓數字化管理系統開發團隊深入到生產一線,從而對于制定更符合企業需求實際的管理系統奠定堅實基礎;二是通過廣泛且深入的交流可以將幾乎全部的一線需求納入到數字化管理體系當中去,大到財務系統的改革,小到企業生產環節中一個閥門的控制優化均可以實現數字化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展了數字化管理的范疇,三是企業深入參與數字化管理轉型的全部過程中來,使得系統部署與應用能夠實現“無縫銜接”,為后續的應用提供了必要保障。
四、結語
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對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征及方位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企業需要進行數字化管理體系升級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其次,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企業數字化管理升級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當前的管理制度在面對未來的競爭關系時可能產生的不適應,并探討了數字化管理,可以作為企業全方面轉型與升級的歷史機遇,幫助企業實現二次增長。最后,介紹了構建數字管理系統平臺和推動數字化技術應用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可行路徑。希望通過研究能促進我國企業管理模式轉型升級,擁抱新常態下的數字化經濟,持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林燕.廣電集團人力資源數字化管理轉型的路徑研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2(11):61-63.
[2]王慶祝.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工程機械制造數字化管理體系建設[J].中國工業和信息化,2022(07):84-90.
[3]張航.HG公司生產車間數字化管理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2.
[4]聞超.數字化管理,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J].人力資源,2022(04):36-37.
[5]劉淑春,閆津臣,張思雪,林漢川.企業管理數字化變革能提升投入產出效率嗎[J].管理世界,2021,37(05):170-190+13.
(作者單位:澳門城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