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英語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而解讀文本的是否深刻直接關系到教師授課的深度與廣度, 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品質的發展。
關鍵詞:深度解讀;思維;邏輯性;批判性
作者簡介:卞予喬,廈門五緣實驗學校。
文本是英語教學內容的載體,涵蓋語言知識、情感態度、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文本解讀,即感知、 分析、理解、評價、運用文本的過程。而深度解讀則是對文本隱藏信息以及不易被挖掘的內容進行解讀,尋找文本的“靈魂” 。引導學生對英語文本進行全面而又深入的解讀,有利于更好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把思維品質列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指出“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本文將以《新概念英語(青少版)1A》Unit9 Lesson17 “Red, white...and Pink!”一課為例,對基于文本深度解讀的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具體實施進行闡釋。
一、解讀語篇意義,探究主題意義
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通過對具體語篇意義的解讀和表述來實現的,它是課程內容的主體,也是教師幫助學生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本課的課文講述了這樣的故事:Robert和Lucy兩兄妹、在洗衣間把Paul的大紅色睡衣、爸爸的白色襯衫等一些臟衣服一起丟進洗衣機,導致爸爸的白襯衫變成了粉紅色。本文的主要功能句是“Here are...”,用來描述某人的某些衣服,“They are...”,用來描述衣物的顏色、狀態等。這樣一節較為簡單的對話課,如何上得有深度,對實際生活有指導意義呢?學習本課僅僅是學會用功能句描述衣服、描述生活中的小事情嗎?經過分析,筆者發現課文是圍繞洗衣服這樣一件事情展開的,但深挖下去說的是通過洗衣服這件事說明了這兩個外國小朋友樂于做家務,但是卻沒有掌握做事的技巧,不會做。課文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進而推導出“How to be capable? How to wash the clothes?”。基于這樣的理解,可把教學目標設定為用功能句對衣服進行描述,進而進行分類洗滌,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情。
二、利用文本插圖,培養“看”的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態語篇中的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等理解意義的技能。理解多模態語篇除了需要使用傳統的文本閱讀技能之外,還需要觀察圖表中的信息,理解符號和動畫的意義。
本課教學中,以“看圖”作為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借由對一個“臟衣籃”的觀察,通過“What kind of clothes are they? What colour are they?”引出衣物的種類,以及衣物的顏色,引導學生用“They are...”進行回答。緊接著提問:“Whose clothes are they?”,這些衣物都是誰的呢?讓學生帶著疑問對有關衣物主人的信息進行獲取。之后引導學生觀察到這些衣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They are dirty”。
三、巧用文本內容留白,強化推理能力
思維的邏輯性主要表現為思維的規則和規律,具體涉及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心智活動。在邏輯性思維的基礎上,學生可有理有據地進行意義與意圖方面的表述。本課課文直接提及的衣物主人, 只有 Paul's pyjamas? 和 Dad's shirts。而籃子中還有其他襯衫與帽衫。究竟是誰的呢?這個留白是一個小細節,也是一個突破口。教師繼續追問,啟發學生有邏輯、有事實依據地表達。
具體問答如下:
T :Whose clothes are they?
S1: They are Paul's pyjamas.
T:How do you know?
S2: Because it says“Here are Paul's pyjamas. ”
T: Whose shirts are they?
S3: They are William's.
T: How do you know?
S4: Because it says“Here are dad's shirts.”
T: What about other shirts?
S5: They are Robert's shirts.
T: How do you know?
S6: Because Lucy says“What about your shirts?”
T: So your refers to?
S7: Robert's.
T: Whose anorak is it?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in the text?
Ss: No.
T: But you can guess and infer.
Ss: Maybe it's Lucy's , because it's pink. Lucy likes pink.
Ss: Maybe it's Karen's, because Karen likes pink.
學生通過情景的呈現并結合文本、圖片,有依據地進行猜測,推測衣服歸誰所有。利用課文留白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并使學生可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
四、延用文本情境設置,深化學習廣度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思維的起源是問題,而其最終又會回歸到問題之中。批判性思維強調理性思考,學生應善于提出疑問,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接受所有信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善于提出問題,善于通過搜集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或者判斷他人的觀點是否合理、可信。批判性思維強調質疑、求證的態度和行為,通過正確的途徑,求證事物的真假。
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對課文有深入的理解。教師適時拋出一個開放性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Robert and Lucy? And why? ”學生的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例如 clever、helpful,也可以是“can't wash the clothes”等否定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有理有據就可以。對話示例如下:
T: What do you think of Robert and Lucy?
S1: They are helpful.
T: Why?
S2: They help mum wash the clothes.
T:What about you?
S3: I think they are silly.
T: Why?
S3:They can't wash. The clothes? 褪色了.
T :I know, but silly is not a proper, understand? They are helpful, but not capable. That's not silly.
教師引導學生對主人公進行評價。緊接著教師播放一段關于外國小朋友在家經常做家務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到做家務已成為外國小朋友的生活常態,從而反思自己是否也能為父母分擔家務。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文化現象,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并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同時,對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較為負面、有貶低意味的詞進行評價與引導,這也體現出對語言文化的理解。
順著這條主線,教師提出問題“Can you help them? What should we do before the washing?”啟發學生說出給衣服分類。而具體應該怎么做呢?課堂對話如下:
T: Can you help them? What should we do before the washing?
Ss:給衣服分類。
T: Yes, classify the clothes. But how to classify the clothes?
Ss:按顏色、材質。
T: How smart you are! Classify by colors and materials. But how to classify the colors?
Ss: Bright color and light color.
T: And how to classify the material? Get to know the labels is an important way. Look, there are some labels. (見圖 1)Let's have a look. This is cotton, how to wash, let's look at the label.
Ss: Machine wash.
T: This is wool, how to wash? Let's see.
Ss: Hand wash.
T: This is silk. How to wash?
Ss: Dry clean.
圖 1
學生通過看,了解到三種生活中常見衣物的材質,并從衣服標簽上找到合適的洗滌方法。學生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建構新的衣物分類的概念,并通過觀察,更具體地認識衣物的材質。
認識了衣物的材質, 以及相應的洗滌方法,但還沒有解決“How to use the washing machine?”這個問題。教師巧妙地運用一段微課對洗衣機如何使用進行了簡單介紹。
五、歸納知識體系,運用真實活動
歸納是指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的思維方法。學生在體驗后,對于語言結構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概括語言結構的特點和功能。在拓展與運用環節,教師設置“為老師分類換季衣服”的任務,要求學生對所示衣服從材質、顏色、是誰的等方面進行正確的描述,并給出該如何洗滌的建議(見圖2)。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 論,用“Here are... / They are...”進行描述,并給出洗滌建議。
圖 2
本課表面上看只是用功能句對衣服進行描述,如果只是粗淺地解讀文本,大部分教師會就“They are... / Here are...”不斷進行各種形式的操練鞏固,但是如何在真實情況下運用所學知識?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加強?學完這一課后能否解決什么問題?這些問題在粗淺的解讀下是無法回答的。而本課教學中,教師對于文本主題意義的探究,對于課本留白部分的拓展,對于本課的語用性與功能性的思考, 以及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值得研究與總結。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系統地、有計劃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結合具體教學實例,對基于文本深度解讀的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展開了簡要分析。深度解讀文本是一個全面的過程,教師應以主題意義探究為基礎,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以及學習能力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夏谷鳴.英語學科教學與思維品質培養[J].英語學習,2017(2):9-13.
[3]梅德明,王薔.改什么?如何考?怎樣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4]王文斌,楊魯新,徐浩.2016中國基礎外語教育年度報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