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模態話語分析從文化、語境、內容、表達等四個角度給當下學者提供了語篇分析新的研究視角,本文嘗試從該視角出發對美劇《罪惡黑名單》進行人物形象分析,利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闡釋影視中人物形象、分析影視作品翻譯,進而有效凸顯劇中人物主角形象,搭建中西方文化相互學習的橋梁,讓國內觀眾理性客觀地看待美國的文化價值觀,避免盲從現象,增強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人物形象;《罪惡黑名單》
作者簡介:賀明洋,男,安徽宿州人,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多模態語言學。
20世紀90年代,克瑞斯和勒文基于韓禮德系統功能語言學以及索緒爾的社會符號學相關理論,在《閱讀圖像》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多模態語篇的概念,根據系統功能語法,提出了“視覺語法”這一概念,并且將這一理論用于指導多模態話語分析,開創了多模態理論話語分析的先河。西方學者Kress和Van Leeuwen在《圖像閱讀》一書中借鑒并延伸了這一觀點,認為除語言這一社會符號外,其他符號資源也具有意義表達的潛勢和三個功能,并提出了第一個全面的視覺語法分析框架,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大元功能來討論圖像的意義表達。而我國學者對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其中李戰子、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學者分別從社會符號學、多模態與計算機的關系、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基礎與方法、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研究框架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依據張德祿教授提出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結構包括文化、語境、內容及表達這四個層面。筆者從這些層面綜合分析美劇《罪惡黑名單》影視劇中的字幕在塑造主角個性,以及場景切換以及情節展開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深入分析譯者如何運用相應的翻譯策略,準確無誤地將影視劇中人物對話所要傳達的真實意圖表達出來,完整地構建出影視劇語篇的社會文化意義。
美劇《罪惡黑名單》的大體內容為:雷蒙·雷丁頓曾為美國海軍情報官,如今卻是頭號通緝犯,一直被美國聯邦調查局追捕,但其憑借精明頭腦和靈活的政治手腕而逍遙法外、為所欲為。雷丁頓幾乎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世界各種重大犯罪活動,并且其能掌握最新機密情報。他手里掌握著一份不為人知的“黑名單”,在這份名單里甚至有美國情報調查系統都不知道的罪犯,更為重要的是,這份“黑名單”會實時更新。
一天,雷丁頓走進位于華盛頓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總部,向聯邦調查局自首,聲稱要和美國司法部交涉,條件是獲得完全豁免權,因為他可以幫助美國政府抓住一些根本不為人所知的罪犯。最后幾經商討,美國司法部長與雷丁頓簽署了秘密豁免協議,雷丁頓從此成為聯邦調查局的秘密線人,故事情節由此展開……
一、文化層面
影視字幕作為單一語言模態,在多模態話語分析中起著推動故事情節,構建人物性格,豐富人物形象的作用。因此,在字幕譯制的過程中,不僅要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技巧,文化差異因素也要考慮進去,使得信息接受者和提供者能打破文化桎梏,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理解。
要想傳遞影視劇蘊藏的文化信息,在字幕翻譯時譯者可首選歸化翻譯策略,并且要時刻謹記,作為源語言和目的語中間不可或缺的橋梁,譯者要充分考量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歷史發展形成的社會價值觀,注意綜合使用歸化翻譯等各種策略,準確傳達源語言所要彰顯的真實意圖以及人物性格。
以美劇《罪惡黑名單》的劇名為例——“Blacklist”該詞如直譯為“黑名單”,雖然直觀上觀眾可以理解,但是從深層文化角度分析,結合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劇情,劇中的“黑名單”上的人物要么是反社會分子,要么是黑社會勢力頭目,要么就是為了一己私利,出賣自己國家利益的雇傭兵等,他們唯利是圖,因此被列入黑名單。所以翻譯為“罪惡黑名單”,一方面觀眾可以很直觀地預測到故事的情節和大概方向,另一方面把美國文化價值觀因素也考慮進去,這是因為在劇中,總統為了掩蓋自己犯罪的丑惡嘴臉,通敵叛國去賄選,并且和罪犯進行交易,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把“罪惡”二字體現得一覽無余,使得該飽滿形象深深地扎在觀眾心里。
不同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脈絡,從而產生獨特的地域文化,這極大影響了不同國家之間的語言交流和認知。
對于這類文化信息,異化翻譯可以作為首要考慮的翻譯策略,即保留外域文化中獨特的信息載體,有效避免翻譯的信息值損失,完整傳遞源語言文化的交際意義。以劇中伊麗莎白和湯姆的對白為例“like, you think that I murdered a KGB defector, like I'm Bond? ”,湯姆回答“I'm Bond.”。前一句字幕為:“你是覺得我殺了一個蘇聯安委會的叛徒,當我是007啊”,后一句字幕翻譯為:“我是007湯姆”。
《007》是每一個諜戰影迷不可錯過的英國系列諜戰片,007作為獨特的數字代碼,不僅是影片的名稱,更是劇中的主角特工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名字。在第一句的翻譯中,譯文用了“007”這一代碼來對應源語言中的“Bond”這個主角的名字;而在第二句對白的翻譯中,源語言中的“Bond”在翻譯成目的語的時候,轉換成了“007”。譯者首先考慮到了文化元素在意義傳達中所發揮的作用,而且合理運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進行綜合考量。從影視的角度分析,人們在觀看完影視作品后,往往對獨特而又容易記的代碼記憶最為深刻,進而聯想到劇中主角的各種特征,因此這一句的翻譯處理得非常精妙,代碼007加上主人公的名字,最后翻譯成“我是007湯姆”而非“我是邦德”。對話中到底主人公是邦德還是湯姆,譯者用007這個代碼巧妙地避開了這一翻譯難題,并且精確無誤表達了源語言所要傳達的真實涵義,生動刻畫了湯姆善于偽裝、機智狡詐、頭腦靈活、反應敏捷、應變能力強的職業殺手形象。
二、語境層面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把語境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語言性語境可以理解為語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意義潛勢的外在條件,非語言語境是語言所附屬的文化、情景語境所需要的意義潛勢創設所需的系統因素綜合體。語言性語境在影視劇中的突出因素包括,視頻畫面背景烘托,情節轉換之間的音樂切換,以及人物關系的語言和非語言動作的涵義映射。影視劇中的情景語境所依托的臺詞設計、主角之間的內心博弈、配角的形象襯托,以及語言和副語言的使用,共同構成影視劇的文化意義,烘托出主角的獨特性格。
內維爾·湯森的得力干將對手下的人說道:“Laghari was a bust, Bolt was one-off. ”,對應的中文字幕為“拉爾加利已經沒用了,博爾特是一次性的。”劇中的拉加爾利和博爾特都是被派出去的小嘍啰,去刺探伊麗莎白·基恩的行蹤,但身份都暴露了,被聯邦調查局抓了個正著。結合故事情節,用“one-off”形容人,可以進一步凸顯內維爾·湯森湯森手下彼此之間的不尊重,個個心懷鬼胎,視人命為糞土,通過其表情,手勢動作,以及話語用詞把人物個性凸顯得淋漓盡致,其丑惡嘴臉也通過多種模態展現在觀眾面前。
三、內容層面
多模態話語分析的內容層面包括話語意義與形式兩個方面。話語意義是指由話語范圍、基調和方式制約的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影視劇的譯制之中,譯者為了準確傳遞字里行間的含義,同時受限于屏幕鏡頭切換時間的限制以及屏幕大小,加之觀眾大腦短時間處理信息的限制,通常會刪除已知的稱呼語和感嘆詞,把字幕的隱喻利用歸化翻譯策略直截了當地傳遞給觀眾。
以劇中雷丁頓和內維爾·湯森的心腹的一段對白為例。雷丁頓在反擊內維爾·湯森集團的幾次失敗后,歷盡千辛萬苦,成功地將內維爾·湯森的一個核心人物反水,這個核心人物將內維爾·湯森的心腹騙到雷丁頓指定的地方,雷丁頓對內維爾·湯森的心腹這樣說道:“I've? nibbled at the edges to no avail. ”,字幕翻譯為:“我之前的行動都毫無結果。”倘若我們拋開劇中上下文的故事情節,觀眾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會造成語言理解障礙,但是我們根據情景語境中的人物關系以及事情的發展脈絡,得知雷丁頓對于對手的幾次大規模襲擊都無果而終,對手隱藏地太深了,根本找不到其組織的絲毫蹤跡,甚至聯邦調查局也是無可奈何。雷丁頓使用“nibble”這個單詞,進一步凸顯了雷丁頓的不慌不忙,步步為營,多角度凸顯了雷丁頓的個性——有領導者鎮定自若的風范;幫扶弱小的俠義精神;毫不留情地反擊對手。用“nibbled at the edges ”來隱喻“雷丁頓多次發起的反擊行動”,一方面體現出了雷丁頓在反擊對手的時候,對手的勢力是異常的強大,需要像“nibble at the biscuit”一般,一點點啃食;另一方面,彰顯了主角多種復雜性格的交織,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讓觀眾感受真真切切的美國文化。
四、表達層面
高低語境文化這一概念早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Edward·T·Hall)提出, 其目的是根據高低語境的差異來說明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根據文化中主流交際方式, 霍爾將不同文化劃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霍爾對高語境的定義是:“高語境 (HC) 的交際和信息指的是大多數信息已經由交際者或傳播者本人體現出來, 只有很少一部分信息是經過編碼的方式清晰地傳遞出來。”因此,習慣使用高語境話語的人的性格往往含蓄內斂,說話的方式比較委婉,比較容易照顧到對方的感受,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給足面子。劇中的主角雷丁頓在威脅對手或者進行交易的時候,往往都能成功抓住對方的軟肋,關鍵在于他的臺詞中充斥著大量隱喻,他喜歡旁敲側擊,軟硬兼施,攻破敵人的防線,讓對手不得不心服口服,同時也征服了廣大觀眾。因為汲取了太多的中國文化元素,才使得這部影視劇收視率居高不下。
如雷丁頓讓手下把基恩軟禁,這時庫伯局長打電話過來,雷丁頓回答道:“If I let her go, she'll warn Grendel's mother”,對應中文字幕為;“如果我放了她,她就會去警告格倫德爾的母親。”在該句話中,雷丁頓運用了高語境話語,比較委婉含蓄地借用了格倫德爾母親這一隱喻文學意象,來代指基恩的這個“假母親”是多么邪惡以及不擇手段,她不僅欺騙基恩,而且利用基恩從小缺少母愛的心理,讓雷丁頓處于四面受敵,眾叛親離的局面,而且挑撥雷丁頓和基恩的父女關系,從而導致基恩走上了背離自己原本生活的犯罪道路,受到聯邦調查局的通緝。此外,雷丁頓口中的格倫德爾是英國著名的敘事史詩《貝奧武甫》中的巨人怪物,他生性殘忍、性格暴躁、長相丑陋,到處貽害百姓,給人們帶來深重的苦難,英雄貝奧武夫主動請纓,殺死了格倫德爾以及他的母親,最后自己也不治身亡。雷丁頓巧用這一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非常符合中國觀眾的思維和說話習慣,通過這種隱喻凸顯了雷丁頓的博學強記,足智多謀,精于心理戰術的領導者,攻心者形象,進而把主角雷丁頓多變的個人性格完整塑造出來。
五、結語
影視劇作為一種多模態的藝術作品,融合了視覺、聽覺等多種模態的綜合運用,激發了觀眾多種感官的良性互動,給觀眾以巨大的情感體驗。劇中的字幕與人物動作、面部微表情,以及背景音樂烘托等多種語模態符號共同彰顯語義潛勢,進而凸顯語篇的社會文化價值,進而從多種渠道闡釋影視劇的字幕文化的隱性因素。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指導下,解構影視劇的字幕翻譯,可以有效提升譯者對整個文化交際語篇的整體感悟,進而增強譯者的闡釋能力;從廣義的層面看,可以為目的語觀眾搭建一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Kress G,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2]裴曉娜.多模態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8):26-27,142.
[3]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4]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82-86.
[5]張德祿.多模態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4):15-20.
[6]劉芳.“互聯網+”時代多模態大學英語金課建設研究[J].校園英語,2022(13):42-44.
[7]梁艷智.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角下的英美影視劇字幕翻譯[J].當代電視,2016(12):80-81.
[8]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9]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埃德溫·R麥克丹尼爾.跨文化傳播(第六版)[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