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福壽溝與贛州古城墻的結合,形成了特殊的防洪排澇系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城市文明的成功典范,是極其罕見的歷史遺存,也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偉大奇跡之一。該系統所包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及蘊含的辯證哲理對幼兒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弘揚福壽溝水利文化的重要意義
水利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除水害、興水利及與此有關的歷史實踐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諸如制度、技術、思想、藝術、風俗等)的總和。大多數水利行業內部的從業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了極具特色與內涵的求真務實精神,他們所具備的優秀品質、道德涵養,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奮發圖強、堅持不懈地投身于水利建設,他們在工作中凝結的求真、務實、創新等精神對于幼兒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幼兒對水利文化展開探索,是對民族價值觀與傳統美德的探索,也是對開拓創新等思維方式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同時,幼兒廣泛了解水利知識、認識水利工程,探索水利文化的本質內涵,可以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精神,在耳濡目染中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和開闊認知視野,從而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近年來,城市內澇問題越發嚴重。水利部相關年份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年有超過180座城市遭受水患。近幾十年,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先地上、后地下”是城市建設普遍的建設方案。部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排水系統建設不夠完善。在遭遇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情況時,這些城市在應對城市內澇等問題時就顯得極其脆弱。
宋城贛州“近千年不澇”的傳奇——福壽溝,或許是我們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重要參照。福壽溝獨具特色的水塘綜合系統位于贛州老城區,它將星羅棋布的綠色水塘資源和縱橫交錯的溝渠系統組合起來,不僅能夠在暴雨時期解決城市的排澇問題,還可以運用水塘的蓄水、沉淤功能,在枯水期使用這些資源反哺當地的農業。
當然,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古代不同,涉及的城市防洪排澇問題也有很大的差別,在社會條件與發展要求下建設現代化排水工程的難度也大大增加。我國地大物博,自然環境復雜多變,城市和農村的經濟情況、社會環境均有差異,如何將古代的水利工程經驗和現代的工程技術有效結合,因地制宜地構建“當代福壽溝”,依然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其中所包含的可持續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理對引導幼兒成長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福壽溝工程的功能
1.城市污水處理。福壽溝工程在建設時,一般以沙石、黃泥、桐油(三合土)生成的磚石為主要材料,將原先簡易的舊水溝壘砌成高約180厘米、橫斷面大約90厘米的矩形斷面水道,同時用磚石壘蓋大部分溝頂。為保證整個城區的生活和生產污水的集中排放,溝渠縱橫分布于贛州古城的各個角落。
2.溝池相連,生態循環。贛州古城內大大小小分布著幾十口池塘,如金魚池、鳳凰池、荷包塘、蕹菜塘等,均互相連通,共同構成一個活的水系。這個水系具有兩大功能:其一是能夠大大增加暴雨天氣下整個城市的雨水容納量,減少城市街道被淹沒的時間和面積;其二是利用池塘的蓄水功能進行水產養殖,利用淤泥種植農作物,形成一個科學文明的環保生態循環鏈。從現代城市的發展規模來看,想要建造足夠數量的池塘或許有一定的困難,但合理規劃公園的湖泊也可以承擔蓄水、防洪等類似的功能。基于如今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習慣,這些湖泊還可以承擔觀賞、娛樂和運動等現代功能,可謂一舉兩得。
3.閘門水窗,防止倒灌。贛州古城處于章江和貢江的交匯處,三面環水,防止外域的江水倒灌是保護城區的關鍵舉措。因此,當時的水利工程建造者設計了由外閘門、度龍橋、內閘門和調節池四部分構成的閘門水窗,如圖1所示。該水窗的主設計非常巧妙,主要是利用水往低處流這個原理,即江水上漲時,利用水力關閉外閘門,若水位下降至低于水窗的高度,則水窗內溝道的水力會將內閘門沖開,這樣一來閘門水窗就發揮了防洪排澇的作用。
三、福壽溝水利文化對幼兒的教育價值
(一)尊重自然——向幼兒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從來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因此,古往今來,人們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不僅對復雜的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而且在涉及生活生產與水利文化的深度融合方面也有深刻的理解。筆者認為,當今許多城市的規劃建設、新型農業鄉村的建設等有必要參考古代先民優秀的水利工程設計。現代大城市的開發和新型美麗鄉村的建設,規模大、時間緊、任務重,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水利環境形成負面的影響。積極主動地利用當地的基礎地理環境,科學可行地處理自然雨水、淤泥等資源,設計合理的城市綠化區域,增加可以自然透水的路面面積以增強城市的雨水向地下滲透的能力,這一系列做法不僅可以合理控制雨水徑流,還可以提高地方水質。
福壽溝水利文化蘊含的主要哲理是“應地、取時、和諧”。福壽溝文化是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水利文化,是古代先民在長期防洪排澇的過程中,經過許多實踐凝練而來的,其主要價值是顯現人與地理環境的和諧相處,緩解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矛盾,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展。福壽溝水利文化的本質是宋城先民根據屬地的地形、氣候和水域等主要因素,再用磚石壘砌、遇凹筑塘等方法建造的立體分布的水利工程,充分體現了福壽溝建造者和傳承者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
學前教育時期是幼兒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身心發育是與周圍環境積極主動互動的結果。福壽溝水利文化既反映了先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也反映了先民對地理環境和萬事萬物的認識,同時也是經歷了千年考驗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福壽溝水利工程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祖輩們幾千年以來凝聚的智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良好情感。基于這一教育要求,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需要從本土教育元素入手,開發優化幼兒教學課程,為落實幼兒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學和成長環境。教師帶領幼兒了解福壽溝文化的同時,福壽溝水利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讓幼兒見證古代勞動人民治水的智慧和理解改變環境的不易,讓幼兒能夠形成愛惜大自然并保護大自然的重要理念。
(二)“變廢為寶”——倡導科學的發展觀
人們通常會將強降雨視為考驗,但看待事物時要考慮事物的兩面性。福壽溝水利文化很好地引導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雨水是一種非常好的資源。在汛期大量存儲水資源,干旱期時可將其用于農業種植和灌溉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補給。當然,要想形成這種良性循環,還需要水利工程師在前期做好規劃和設計。福壽溝水利文化包含了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現代新型水利工程理念“雨水是寶貴資源”的重要參考。促進對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對改善城區內洪澇災害和提高水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其中也包含了重要的哲學理念——事物具有兩面性,既對立又統一。
對幼兒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是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任務之一。它有利于幼兒形成對待周圍事物的正確態度,為幼兒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堅實基礎。在對幼兒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時,教師需要依靠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手段以便幼兒進行快速理解和思考。在認識和了解福壽溝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具體、清晰地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并且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由此推動著自然界的運動和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幼兒還會懂得既要彌補事物的短處,也要大力發展事物的長處,只有充分掌握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夠利用事物科學地改造自然,使之為人類服務。福壽溝水利文化包含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是非常值得幼兒學習和運用的。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第九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