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秋蓮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由“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三個要素構成。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本文中,筆者從自身實踐經驗出發,談談基于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設置真實問題,激發問題解決動力
《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中的解決問題,是解決現實世界、實際情境中的問題,是真實的問題。由此可見,數學離不開生活,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就要結合實際生活。
(一)利用校園素材
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環境中的數學素材,滲透數學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力。例如,在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進位加法”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運用進位加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圍繞校園環境設計問題:“校園內現有三角梅37盆,杜鵑花48盆,請算一算,校園里的三角梅和杜鵑花一共有多少盆?”對于“校園內有多少盆花”這一問題,學生本就存在一定興趣,自然可以形成較充足的解決問題的動力,并能自覺對照教材例題,列出算式,進行豎式計算,并得出正確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熟練運用“個位相加滿10,向十位進1”的進位加法,這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對接社會生活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心觀察社會生活,并從中歸納與學生需求相匹配的問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同時發展其數據觀念、應用意識等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可設計以下隨堂訓練問題:“如表1所示,明珠花園展開了一項運動調查,調查受訪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喜愛情況。請根據該表中的信息繪制條形統計圖,并說明喜歡哪項活動的人最多,喜歡哪項活動的女性最少?”
依據表1中的信息,學生可繪制出復式條形統計圖,見圖1。
對照該統計圖,學生可以準確回答以上問題:“喜歡乒乓球的人最多,喜歡足球的女性最少。”此外,教師還可以追問:“通過統計圖,你們還能發現哪些信息?”引導學生對統計表、統計圖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據統計能力。
二、經歷探索過程,建立問題解決思維
(一)數學化的過程
荷蘭著名數學家、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完整的數學化過程,是對非數學事物進行數學化,使其符合數學的應用要求,接著對數學事物進行局部組織,將數學化進行到下一層次,構建可以拓展應用的數學模型。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此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實際問題與方程”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展示如下素材:乒乓球表演賽結束后,體育老師帶領同學們收拾地面上的乒乓球。他們一共撿起來128個乒乓球,每7個裝一桶,裝完后還剩2個。該素材便是“非數學事物”。學生觀察后會發現,素材中并未說明“裝了幾桶乒乓球”。學生觀察素材的過程就是他們對非數學事物數學化的探索過程,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將數學化問題轉化為更直觀的數學化解題語言,借助表格整理問題已知信息,如表2所示。
結合表2,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乒乓球總數”“乒乓球桶容量”“剩余乒乓球”與“乒乓球桶數”四者之間的關聯,區分了已知條件與未知數。緊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求得一個問題的未知數,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遷移前期的學習經驗,運用列方程的方法,將已裝滿乒乓球的球桶數量設為未知數x,并列出方程7x+2=128,經過移項、做除法,順利解出方程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高了運用簡易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方程建立、運算、求解過程,進行拓展教學,讓學生掌握含有復雜未知數問題的解決方法。這種教學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也深化了學生的數學模型意識。
(二)實驗化的過程
實驗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數學實驗,學生能將對問題的抽象感知轉化為動態分析,從而在具象、直觀的思考中找到解決辦法,這有助于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為使學生扎實掌握梯形面積計算公式S梯形=(上底+下底)×
高÷2,教師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公式推導過程。教師可由平行四邊形切入,設計實踐性問題:“能否將一個平行四邊形裁剪為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如果能,裁剪后的梯形與裁剪前的平行四邊形有怎樣的關系?”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創裁剪方式,借助卡紙完成實驗。學生通過探究發現,一個平行四邊形可裁剪為兩個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教師又問:“裁剪前后的圖形存在怎樣的面積關系?”學生通過對比裁剪前后的圖形發現,兩個直角梯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用數學語言可表示為2S梯形=S平行四邊形。教師繼續提問:“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你們是否能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此前已經
學習過S平行四邊形=底×高的計算公式,在此基礎上再次觀察已知圖形,學生發現,直角梯形上下底之和與平行四邊形底邊相等,直角梯形直角邊(高)也是平行四邊形的高,若設梯形上底、下底分別為a、b,平行四邊形底邊為c,則a+b=c,高度可表示為h。緊接著,學生將以上發現代入公
式S平行四邊形=底×高,平行四邊形底可表示為a+b,
即S平行四邊形=(a+b)×h。梯形面積為平行四邊形的一半,即S梯形=(a+b)×h,從而得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在教師的問題驅動下,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自主發現了兩種多邊形的內在聯系,這一方面夯實了學生的梯形面積基礎知識,為培養其相關解題能力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使學生的邏輯思維、數學意識得到了發展,核心素養得到了提升。
三、轉變教學重心,學習問題解決方法
學生要想解決小學數學問題,不僅需要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思維水平,還要掌握一些問題解決方法。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適當轉變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重心,加大對“問題解決方法”這一方面的教學力度。
(一)數形結合方法
數形結合是解決小學數學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把抽象的數學語言、數量關系與直觀的幾何圖形、位置關系結合起來,是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重要方式,對解決問題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在帶領學生探究教材例題“同學們在長100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m栽一棵(兩端都要栽樹),一共栽多少棵樹?”時,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已經猜到植樹數、植樹總距離和植樹間隔距離三者之間有關聯,但是對于它們之間具體是什么關系不太清楚。對此,教師可以在后續教學中指導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式驗證猜想。由于“100m的小路”畫起來有很大難度,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將100m的小路轉化為“20cm的小路”,也就是在白紙上畫下一條20cm長的線段。此時,植樹間隔距離也應等比例縮小,學生可每隔5cm畫一個標記,代表一棵樹(見圖2)。
由該線段圖可以看出,當兩端都要栽樹時,每隔5cm栽一棵樹,一條長20cm的小路可以栽5棵樹。基于此,教師可以點撥學生看圖并歸納以下信息:兩端都栽樹的情況下,栽樹總數應該是“總距離÷間隔長+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建構“兩端植樹”問題解決模型,初步掌握了植樹總距離、植樹間隔數、植樹數三者之間的關聯,深化了自身的數形結合意識。
(二)深度審題方法
審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沒有出色的審題能力,學生就會在解決問題時難以理清頭緒。為了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應讓學生掌握深度審題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先在題目上畫出關鍵信息,再將其轉化為數學語言,或者用表格整理重點信息、刨除無關要素等,從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7歲到9歲時,慧慧的體重分別是22.7kg、24.6kg、29.8kg,周周的體重分別是23.5kg、24.4kg、28.8kg,兩人在幾歲時體重相差最大?”針對該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用不同標記畫出關鍵信息,然后繪制慧慧和周周的“年齡—體重”關系表(如表3),并根據該表梳理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該表中的信息一目了然,慧慧和周周在不同年齡的體重數上下對應,學生可以對照表格展開以下解題步驟:7歲時體重相差23.5-22.7=0.8kg;8歲時體重相差24.6-24.4=0.2kg;9歲時體重相差29.8-28.8=1kg。因為1kg﹥0.8kg﹥0.2kg,所以慧慧和周周在9歲時體重相差最大。
問題成功解決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回顧審題過程,總結出“先畫出關鍵詞,再列表整理信息”的審題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讓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隨著審題能力的發展而不斷提高。
四、落實變式訓練,掌握問題解決規律
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深刻領會知識與方法,掌握問題的解決規律。教師可以在變式訓練中,改變問題形式,讓學生舉一反三地探究問題,對問題解決規律形成深刻認識,提高其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小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要先算加法,后算減法”的知識后,圍繞教材上的填空題和解答題設計變式,教材上的填空題和解答題與變式的形式雖然不同,但本質都是檢驗學生對“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法則”的掌握程度,培養其解決“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變式的練習,學生深入探索了“有括號的小數運算”問題,掌握了解題規律。由此可見,變式問題的進階,有效促進了學生對問題解決規律的認識,有助于深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天柱縣第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