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指“在上者”的所作所為,對于“在下者”來說具有示范作用。還有句古語——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意指“在下者”不僅會效仿“在上者”,而且會做得更甚。
東漢時期,漢章帝想給外家(皇后的母家)封爵,皇太后馬氏堅決不同意。正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旱災,于是一些擅長拍馬的官員乘機進言漢章帝:發生旱災與皇家遲遲不封賞外家有關。馬太后之兄馬廖勸諫漢章帝:“百姓從行不從言。”他舉了一些例子:吳王(春秋時期)好劍客,百姓多創(劍傷)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馬廖的意思是:對于“在上者”來說,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輕舉妄動,因為“在下者”會過度效仿。
“下梁”對“上梁”的作用亦不可小覷。
《紅樓夢》中有個小角色叫李十兒,是賈政的仆人。別看他“級別”很低,能量卻不小。書中第九十九回,寫賈政外放江西糧道,一開始比較規矩,勤儉謹慎,“州縣饋送,一概不受”。李十兒見沒有油水可撈,便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給賈政出歪主意:“趁著老爺的精神年紀,里頭的照應,老太太的硬朗,為顧著自己就是了。不然,到不了一年,老爺家里的錢也都貼補完了,還落了個上至下的人抱怨……老爺要知道,民也要顧,官也要顧,若是依著老爺的法子,不使州縣的一個大錢,外頭這些差使誰辦?”
經李十兒巧言“開導”,賈政動了心。李十兒趁熱打鐵:“老爺要保個清白,里頭的委屈,只要奴才去辦,關礙不得老爺的?!弊罱K,賈二爺扔出了一句話:“我是要保性命的,你們鬧出來不與我相干!”有了主子的默許,李十兒等人便招搖撞騙,敲詐勒索,重征糧米,肆虐鄉里,腐敗之風愈刮愈烈。對此,賈政佯裝不知,結果落了個免職回京的下場。
明代葉盛著《水東日記》載,明初時,忠毅公山云曾任總兵鎮守廣西。一天,山云問仆人鄭牢:“世謂將者不計貪。矧廣西素善貨利,我可貪乎?”山云的意思是:按世俗的觀點,衡量一個將軍的優劣只看他會不會打仗,不看他是否貪利。況且在廣西這地方做官一向講究“實惠”,我若“入鄉隨俗”,沒有什么不對吧?顯然,山云想撈取利益,于是為自己找“理論依據”。

鄭牢不媚上,單刀直入地批評道:“大人初到,如一潔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點墨,終不可湔也?!钡皆撇桓市模掷@起了彎子:“人云士夷饋送,茍不納之,彼必疑且憤,奈何?”他的意思是:如果有夷人送禮上門,而我拒之不納,對方可能心生疑慮甚至憤怒。所以,這禮恐怕不能不收啊!
雖然山云的話說到這個份上,但鄭牢仍然不退讓,他說:“居官黷貨,則朝廷有重法,乃不畏朝廷,反畏蠻子耶?”真是一針見血,切中要害:總兵大人自然懂得人情大不過王法的道理。山云一時語塞,只得點頭稱是。此后,山云在廣西任上端潔不茍,廉正自持。這跟他誠心聽取鄭牢的規勸不無關系。
“上梁”不僅要嚴格自律,身正為范,表率一方,還要選好、管好“下梁”;“下梁”則不能以“上梁不正”為托詞,掩蓋自己的錯誤,更不能與不正的“上梁”同流合污。應摒棄私心,而且有責任扶正“上梁”。只有如此,“上梁”與“下梁”才能各當其位,相輔相成。
圖:付業興?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