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成成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作出明確部署,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產業發展擘畫藍圖、指明方向。臨港產業作為天津自主創新、先行先試、探索新的增長方式和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要載體,在將天津打造為港口、產業、 城市深度融合的國際航運中心城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入推進, 以招商引資為主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不斷轉變, 高質量發展成為天津臨港產業新的關注點。 科學合理的臨港產業發展模式將有力促進天津港口經濟和海洋經濟的發展, 為落實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提供基礎條件, 有利于實現天津港產城融合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臨港產業在廣義上泛指依托港口作為國內、 國際兩個市場的交匯點,匯聚物流、企業、 貿易和服務等地理空間上相互接近的要素和資源, 并建立顯著經濟外部性的復合型產業體系。 臨港產業通過生產要素集聚和功能集群發展, 促進港口從單一水陸運輸節點轉變成服務城市和腹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樞紐。
目前, 學界通常以服務港口主業的緊密程度和輻射能力對臨港產業進行分類。一是提供港口裝卸服務的直接產業; 二是提供配套的倉儲、物流、分撥、配送等服務的間接產業; 三是依托港口優勢發展的基礎能源、 化工以及汽車與船舶維修制造等衍生產業; 四是服務臨港實體產業發展的金融保險、商貿文旅、 科研創新等臨港高端服務業。
目前, 對以臨港產業集群為核心的沿海經濟帶發展路徑以及產業模式進行分析發現,根據港口的規模、功能和服務能級的不同, 臨港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港口業務區、 港口工業區和港口經濟區三個階段, 并存在一定的代際特征。
1.港口業務區。 該階段下, 臨港產業的發展以服務港口裝卸業務為主導, 借助港口的區位優勢, 圍繞港口主業發展裝卸、 堆存和中轉配套服務, 產業布局規劃單一, 企業規模較小且業務類型趨同, 整體經濟創造能力較低, 屬于臨港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2.港口工業區。 該階段下, 港口的吞吐能力和綜合服務能級顯著提升, 臨港產業的發展先后以制造業等重工業和出口加工業等輕工業為主導, 依托港口的物流集散和資源配置功能, 吸引大量能源、石化、鋼鐵、制造等資本密集型重工業企業和勞動力密集型輕工業企業入駐,推動臨港產業大型化、規模化發展和區域整體經濟創造能力提升。
3.港口經濟區。 該階段下, 港口發揮著國際經貿往來的樞紐和平臺作用, 港口的功能從傳統物流服務向要素集散樞紐轉變, 港城關系協同融洽。集成電路、海洋生物、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和臨港金融、臨港貿易、臨港旅游等高端服務業逐漸成為臨港產業的發展重點, 港產城聯動發展形成獨特的港口經濟區,這標志著臨港產業已發展到高級階段。
國內外先進航運中心城市的臨港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 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發展模式, 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起到關鍵作用, 其發展模式和經驗成果值得借鑒。
1.新加坡臨港產業。 1961年啟動的新加坡裕廊工業區擁有深水碼頭, 靠近國際主航道, 有利于原材料的輸入和制成品的輸出。 裕廊工業區內分布著包括修造船、煉化、鋼鐵、建材、食品和化工、高端制造等產業, 吸引了杜邦、美孚、殼牌等國際大型跨國企業入駐, 逐步形成了輕重工業科學布局、 循環發展的臨港產業集群。同時,裕廊工業區內住宅和生活配套設施與園區工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 成為生產與生活結合的典范模式。目前,裕廊工業區已經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臨港工業園區和國際轉口貿易中心。
2.日本臨港產業。 日本充分利用其優良海港和漫長海岸線的優勢,形成京濱、阪神、中京、瀨戶內海、北九州五大工業區。 以橫濱的京濱工業區為例, 臨港產業以煤炭、電力、鋼鐵為主,凝聚紡織業、 食品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 隨著橫濱政府對臨港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園區內日本石油、三井化學、 石川島播磨造船等資本密集型產業以及機床、電子、 汽車制造等技術密集型產業陸續得到快速發展。日本臨港產業的迭代發展,孕育出了諸如日產汽車在內的大量日本高端制造品牌。
3.上海臨港產業。 2019年8 月, 上海揭牌成立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 成為上海發展臨港經濟的重要承載地和聚集區,明確到2035 年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建立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 臨港新片區將世界級前沿產業作為港口經濟發展的根本基石, 為洋山港貨物吞吐量提供基礎支撐, 同時帶動高端航運服務業集聚發展。三年多來,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核心產業,高端裝備制造、 智能新能源汽車兩大優勢產業以及氫能、 綠色再制造兩大未來產業, 累計簽約項目超過300個, 總投資超過4200 億元,同時形成了船舶運輸、 船舶管理、海事服務、航運金融等產業鏈上下游集群化發展態勢,集聚了全球50 強貨運物流企業中的12 家、全球十大船舶管理公司中的3 家。“十四五”期間,上海臨港新片區將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 集成電路3 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人工智能產業總規模超過500 億元。
1.合理選擇園區核心行業, 并圍繞核心行業深入拓展。 臨港產業園區根據自身優勢條件和外部實際需求,選準園區發展的支柱產業,并以支柱產業為核心, 按照產業鏈進行合理延伸, 發展新的核心產業, 增強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實力, 從而保證園區的整體競爭力。
2.合理介入行業的相關環節,拓展盈利渠道。臨港產業區通過對行業進行細致的分析,介入相關環節,獲得多樣化的收益, 如通過土地集約利用,獲得土地轉讓收入;通過為園區內企業提供全面的服務, 提高園區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同時獲得增值收益;利用園區的影響力,提供園區規劃與建設服務等。
3.加強政策引導,推動臨港產業布局優化與功能升級。 產業政策對臨港產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京濱工業區的轉型發展均是在日本產業政策引導下進行。同時,政策引導有助于臨港產業的科學布局和可持續發展。
4.重視立法和完善港口政策, 保障臨港產業布局的有序性與集聚性。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針對港口、 臨港產業的發展與布局, 先后頒布了相關法律進行規范與指導,還對臨港產業布局、技術升級等進行了立法規范。
根據天津臨港產業的發展載體變化, 可以將其劃分為臨港工業區、臨港產業區、臨港經濟區和天津港保稅區臨港片區四個標志性階段。其中,第一階段以2003 年啟動建設的天津臨港工業區為標志,側重發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產業。 第二階段以2005 年啟動建設的臨港產業區為標志,側重港口航運、現代物流、 臨港工業以及生產生活配套設施等配套功能區建設。第三階段以2010 年底, 原臨港工業區和原臨港產業區整合為臨港經濟區為標志, 至此臨港經濟區作為天津濱海新區核心功能區之一, 確立了打造國家級重型裝備制造基地的新發展目標。 第四階段以2017 年12月底, 天津濱海新區功能區調整改革、 臨港經濟區并入天津港保稅區為標志, 重點發展海洋裝備制造、 通用航空和高端服務業。
近年來, 天津臨港產業聚焦高端制造和海洋經濟發展定位, 圍繞海洋經濟產業群、先進制造產業發展核、京津冀通航產業集聚地的功能定位,以人才資源導入、專業化平臺載體建設、 產業發展環境優化為著力點, 重點突出海洋經濟產業特色, 推動裝備制造產業、通用航空、糧油食品產業等集群高效發展, 與海港和空港片區形成有效的產業協同和互補。 截至2021 年底,天津臨港片區規劃面積115 平方公里,岸線總長度約73 公里,已集聚規上企業400 余家, 規上工業總產值接近650 億元,重點產業發展如表1 所示。

表1 天津臨港產業發展概況
1.區域定位受到約束。天津臨港產業發展載體區域的可開發面積達200 平方公里, 相當于中心城區面積的五分之三。 但定位仍停留在產業功能區的初級階段,教育文化和衛生等公共資源欠缺,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緩慢,人口聚集度較低, 產出規模與區域面積不相匹配。 臨港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思路、定位和模式亟須重新進行調整, 應參照上海臨港新片區發展經驗, 向以產業發展為主,集居住、工作、生活為一體的新城模式轉變。
2.產業鏈和價值鏈不完整。 從歷史沿革來看,天津臨港產業發展定位偏重于加工制造業和化工產業,現代服務功能缺失。 從現有產業和企業來看, 行業增加值率與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從產業發展層次來看,占比較大的臨港裝備制造業現有技術鏈、 產業鏈和價值鏈仍處于低端水平, 缺乏研發設計和營銷環節, 而且制造環節中附加值高的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不足, 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比較低。
3.土地成本居高不下。依靠此前圍海造陸方式獲得天津臨港產業發展的土地資源載體, 相比其他城市的臨港產業陸地區域載體, 土地成本居高不下。 為加強臨港產業發展和招商引資成效,一度出現了工業用地和港口用地的出讓價格與成本倒掛現象, 即土地價格低于成本價出讓。長此以往,將影響臨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通道能力支撐不足。隨著天津臨港產業的規模擴大、企業增多,大量原材料、產品等貨物的出入對區域的物流運輸條件提出更高的要求。 當前區域的高速陸路通道不發達, 對區內產業發展形成物流制約瓶頸。 且規劃建設中的高速延長線布局不合理, 中長期內的西向陸路通道能力不足, 仍將成為制約臨港產業空間拓展的瓶頸。
從戰略定位上看, 未來天津要實現臨港產業集聚發展目標,需要轉變思路,突破原有發展思維和招商模式,科學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服務功能, 全面釋放臨港經濟活力。 臨港產業的集聚發展定位應以 “兩元交匯、三位一體、四輪驅動、融合發展” 為主線, 以臨港制造、臨港貿易、臨港服務和臨港旅游四大領域為驅動,充分實現板塊聯動, 建立多元化天津臨港產業集聚發展體系。
兩元交匯: 即加速培育臨港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 鼓勵臨港區域內生產型服務業向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轉型,引進航運金融、船舶經紀、 海商海事律師服務等高附加值港航服務業,形成高端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的臨港產業新格局。
三位一體:即“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目標。通過港口、產業、新城建設的統籌規劃、協調推動,實現港口依托、臨港產業支撐與天津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間的高效互動、和諧發展。
四輪驅動: 即充分結合當前“津城”“濱城”的雙城發展規劃,以12 條重點產業鏈功能提升為目標, 科學分析臨港產業的發展定位和重點,以臨港制造、臨港貿易、臨港服務、 臨港旅游四大板塊為核心驅動, 策源天津臨港產業創新發展和提質增效。
融合發展:即以“產城融合、城港一體、環境友好”為綠色發展目標, 在臨港產業區域規劃建設方面注重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加強人口與產業同步引導, 突出產業布局的錯位與配合, 提升天津臨港產業的縱深發展。
1.加快產業協調融合,引領臨港產業聚集。 積極推進港航業與臨港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港航業與制造業、服務業良性互動的全產業鏈,服務臨港經濟區、 南港工業區、東疆港區產業發展,打造與天津市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產業良好對接、 相互支撐的臨港產業集聚區。 依托區港一體綜合優勢, 主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下的產業轉移需求, 積極吸引港航科技、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臨港產業項目和區域性物流基地、現代航運物流、金融貿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港口轉移, 打造非首都功能產業海港承接平臺。
2.加快項目引進落地,鞏固臨港制造優勢。 充分發揮天津港土地資源優勢,大力引進國內外高端制造龍頭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 推進落地一批科技含量高、 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好項目,推進產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增強產業吸附和輻射能力,大力建設全國乃至全球產品高端、技術高新、成果高效的臨港產業基地。 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 推進臨港高端海工裝備創新中心建設,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 加速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建設國家級海洋裝備創新型產業集群,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
3.提升商貿服務水平,拓展臨港貿易能級。 加快推進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 拓展一批保稅貿易、離岸貿易等新興業態,開展一批保稅展示交易、 期貨保稅交割試點。 創新進口貿易模式,加強與大型貿易商、船公司的合作, 推進進口貿易模式向 “啟運港—終端客戶”轉變。加大貿易金融創新支持力度,促進貿易結算、貿易融資、信用擔保、避險保值等業務發展。 主動爭取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 依托高沙嶺港區建設北方大宗商品儲運基地。同時,推動發展船供油及保稅油等新興大宗商品貿易, 打造北方地區最大的船供油貿易基地。
4.加速產業結構轉型,提升臨港服務水平。 依托港口延伸物流產業鏈,開展冷鏈、汽車、食品、大件等專業特色物流,拓展中轉配送、流通加工、供應鏈服務等增值服務。做強區域物流配送, 優化京津冀物流配送網絡, 積極拓展面向京津冀的綜合運輸、倉儲、分撥、配送等物流組織功能。鞏固拓展跨境電商,加強與大型電商企業的戰略合作, 打造北方最大的跨境電商分撥基地。 大力發展第四方物流, 搭建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和交易平臺, 打造臨港服務新模式。
5.加強對外合作交流,開辟臨港旅游市場。 搶抓共建“一帶一路”、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生效等重大戰略機遇, 深化與國內其他城市及日韓等地的合作交流,依托東疆、臨港、南港等優質岸線資源, 積極發展文化休閑旅游度假、 國際貿易會展交易、濱海風情體驗、文化娛樂綜合商業等臨港旅游業, 重點拓展海洋觀光休閑游、 臨港工業游和海洋科技體驗游等旅游產品, 突出特色文化色彩, 完善商業運營模式, 引領我國建設對外開放層次高、功能齊全、業態優勢明顯的臨港旅游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