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榮雨 何加強 劉永勝
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為縮小城鄉差距、 實現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增收,實現共同富裕有效的路徑。 為切實掌握天津市農村集體經濟運行狀態, 持續提升集體經濟發展水平, 助力天津市都市型農業發展, 加快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對天津市現有行政村中的172 個行政村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 通過走訪調查, 總結了當前天津市農村集體經濟運行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 并提出了進一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 天津市積極采取多項措施,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出臺了《天津市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的指導意見》,為進一步維護村集體和農民權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實現共同富裕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出臺了《關于支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方向,明確財稅政策、 土地要素政策和人才政策, 探索盤活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模式。還出臺了《關于規范村集體經濟組織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權責邊界、 重大事項決策范圍和決策程序, 將集體資產的轉讓、 出租等作為其中事項, 切實保障集體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近年來,隨著農村電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的興起,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也由租賃型、 農業型等發展模式逐步發展成休閑旅游型、 文化傳承型等模式。 例如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充分利用旅游資源豐富,住宿、餐飲等設施設備齊全的優勢發展休閑旅游產業。村莊依山傍水,環境優雅,周圍山水相間,西北坐靠臥牛山, 東北斜倚鸚哥寨山,東南遙望翠屏湖,西南遠觀穿芳山,山戀起伏,林木花草茂盛,村中有景,景中有村, 到處是一派秀美的田園風光。 小穿芳峪村已建精品四合院27 家、獨具特色的鄉野小屋11 座、陜北特色邵窩2 棟,1000 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景觀河穿村而過,還有鄉野特色餐廳等。 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依托優勢資源,以打造“小穿芳峪鄉野公園”為重點, 實行食宿分離的經營模式, 實現了鄉村旅游的錯位發展, 極大地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寶坻區小辛碼頭村緊鄰潮白河, 自然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因遼國蕭太后運糧河而得名, 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形成了以漕運文化、稻濕文化和了凡文化為主的文化脈絡。 小辛碼頭村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是寶坻區較早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
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天津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多種舉措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效果, 從而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縮小了城鄉差距。 據天津市統計局資料顯示, 天津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 年的3911 元逐步提高到2021 年的27955 元, 增長了6.1 倍之多, 年均增長幅度達10.3%。 從城鄉收入差距來看,2001—2021 年期間,天津市城鄉收入比呈現持續縮小態勢,城鄉收入比由2001年的2.22 ∶1 逐步縮小到2021 年的1.84∶1。 這一變化態勢表明近年來農村居民整體相對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有利于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鞏固農村集體經濟的制度基礎, 更好地發揮農村“蓄水池”和“穩壓器”的作用。 發展農村經濟對于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就業增收、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而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其作用不言而喻。近年來, 天津市為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不斷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和模式,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有關規定。 積極培育、發展、盤活各種資源, 有力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也不斷為農村社會發展注入新引擎、新動能。
根據調查數據統計,天津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區域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 從村均資產及區域分布情況來看, 調研的172個行政村中,北辰區和西青區所涉及村均資產遠高于其他地區。 尤其是一些村地處位置偏僻,自身可開發資源較為匱乏,而且交通不便、信息技術落后,既無優勢自然條件, 又無新的發展出路, 加之缺乏產業開發、資金運作、農業科技等支撐手段, 導致村集體經濟增收陷入 “束手無策” 的困境,從而缺乏多渠道、穩定性的收入來源, 導致集體經濟發展稍顯滯后。 另外,隨著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及農業支持政策不斷完善,農業專業合作社、 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村經濟組織, 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功能作用逐步增強。調查的172個村莊中共有136個家庭農場和404個專業合作社, 但僅有46個村莊擁有家庭農場, 占調查村莊數量的27%; 有104個村莊擁有農業專業合作社, 占調查村莊數量的60%;有62個村莊既沒有家庭農場也沒有專業合作社,占調查村莊數量的36%。
據調查, 部分農村集體經濟存在資源要素短缺、發展潛力不足等問題。 當前農村集體經濟資源要素主要集中于集體土地資源、 村集體廠房設施及農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組織。
其中在集體土地資源方面, 目前大部分還是按照家庭承包制實行單戶生產經營,土地流轉規模數量較少,農業生產的分散化、低效率、同質性等現象依然非常普遍, 再加上整體農村土地資源的稀缺性, 農村集體用地非常稀少, 只有部分村現在還保留少量集體用地。 據統計, 所調查的172 個村莊僅有43 個村莊保留少量集體經營用地。 由于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許多農村原來散亂污企業被關停或轉型, 當前農村地區村鎮企業數量也急驟減少, 部分村莊也僅有一些待租的陳舊老廠房, 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農村基本上沒有工業企業支撐,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制約。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當地支柱產業和領軍人才支撐,但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天津市部分農村集體經濟還存在等機會、靠租金、要補貼這些短視行為, 缺乏有效整合當地資源延伸產業鏈條的支柱產業和推動要素資源集聚融合的領軍人才。同時,農村集體經濟過度依賴于村兩委, 也導致了集體經濟市場機制運行不暢、 市場意識淡薄等問題, 不利于集體經濟長期持續發展。據調查,目前僅有個別村依據當地農業資源環境, 通過打造村旅融合模式形成了特色支柱產業,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效果,而大部分村仍然停留在傳統農業生產和資源資產出租層面, 尤其是對當前農業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引擎、新動能不能有效地把握利用,導致整體收益水平不高、提升潛力不足。
通過對172 個村調查得出, 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比較單一, 發展層次水平較低。 一些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集體用地流轉租金、廠房出租、政府財政補貼等, 缺少高水平高產出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收益, 收益能力不足。 從具體收益水平分布情況來看, 只有少數村凈收益在500 萬元以上,部分村收益不足500 萬元,或收益較低。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措施,尤其是要從平衡區域發展角度幫助落后地區及資源要素稀缺村鎮, 奠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拓寬發展渠道;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地農村資源要素, 以農民增收和集體增效為核心, 充分發揮產業帶動作用, 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方式轉變與創新。
首先, 在農業農村項目建設方面, 加大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方面傾斜, 以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對于基礎薄弱地區的村鎮, 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當地基礎設施條件; 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當地資源、文化、歷史、民風民俗等要素潛力,開發當地特色產業模式。對于基礎相對厚實的地區,一方面要加強產業結構和集體經濟模式調整, 實現產業升級和挖掘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 另一方面要調整產品結構,培育綠色、精品、特色產品項目建設發展。 其次,在區域發展方面, 加強對貧困村鎮的扶持力度。 在當前脫貧攻堅成效的基礎上, 運用政府職能,撬動社會資源,幫助貧困村鎮建立健全產業發展基礎,大力扶持村旅融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庭院經濟等地方特色產業, 筑牢集體經濟發展根本。 最后,利用駐村干部幫扶、大學生村官、資本下鄉等機制, 充分發揮“引入”人才優勢,做好集體經濟發展規劃,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經營管理能力水平。 同時要加強村干部能力培養,發揮領軍人才優勢, 共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堅持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當地農業主導產業建設相結合, 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 因村制宜培植主導產業。 充分利用集體所有的林地、荒地、荒灘、水面等資源, 按照集體投入、 分戶承包、 定額上交或對外統一承包的辦法, 發展農業特色產業, 增加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依托產業基礎,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帶動作用, 拓展農業產業鏈條, 提升農業及農產品附加值, 發展農業產業配套的特色產品加工、 儲運等服務性業務環節, 提升農民收入, 拓展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來源。
同時, 鼓勵村級組織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 商貿流通、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多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模式, 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專業合作社, 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村集體以積累資金投入或引進規模主體實行集約化經營,增加集體經營收入。 通過村級服務組織開展土地集中連片流轉, 在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的基礎上引入現代農業項目,實現土地租金級差,增加村級集體收入。 村級組織對集體統一經營的各類土地或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土地,結合政府扶持項目,開發集體所有的特色產業園區或生態觀光園區, 實行集約化經營, 促進農民和集體共同增收。
一是通過開發農業資源, 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鼓勵有一定旅游、民間文化等資源的村,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合作發展“農家樂”、 度假村、 休閑觀光農業、民宿經濟等項目,以土地使用權、資產、知識產權等資源形式參股,增加村集體的資源開發收入和經營服務收入。 二是通過利用新技術賦能農業發展, 促進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 加快對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改造提升,積極發展智慧農業、 綠色生態農業、 農業及農產品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 帶動集體經濟水平提升。 三是通過發展農業服務產業, 增強集體經濟收入來源。 鼓勵村級組織牽頭成立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等,開展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生產經營服務,以有償、微利的服務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利用村集體現有的閑置辦公用房、學校、廠房、倉庫等房產資源, 通過引入資金和項目進行開發或整體發包租賃,提高集體資產利用率,增加租賃收入, 提升資產產出效益。 合理有效利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 以使用權入股、租賃、合作開發等形式,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及農工貿融合發展, 提升農村土地價值, 獲得穩定的土地資源性收益。 積極開發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四荒”資源,通過拍賣、租賃、入股等辦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為帶動農民收入增加、 縮小城鄉差距、 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 作為農村社會發展的一種新引擎、新動能,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 發揮出更多的功能作用; 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走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這意味著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因此,我們要緊隨時代潮流,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路徑,不斷推進鄉村振興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