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文靜 林德發
2020 年央行等八部委在 《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 中強調, 要通過金融科技等手段提高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水平, 進一步提升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效率, 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科法斯發布的《2022 年中國企業付款調查》 報告顯示,2021 年我國企業逾期付款時間相對于2020 年有所延長,我國企業應收賬款回籠期拉長,資產流動性減弱。 以低流動性資產獲取融資是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優勢特征之一,因此,通過“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緩解中小微企業遇到的困境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深圳發展銀行于2006年率先在銀行業內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金融”品牌,此后,其他商業銀行也相繼展開供應鏈金融業務。在我國,供應鏈金融經歷了1.0 線下化、2.0 線上化、3.0 平臺化三大階段, 目前正處于供應鏈金融3.0 平臺化向供應鏈金融4.0 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轉型有望解決信用多級流轉、 應收賬款確權困難、 金融與實業未真正融合等發展瓶頸。然而,機遇與挑戰總是相伴相生,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實踐中也面臨諸多難題,如何抓住機遇、擺脫困境, 助力供應鏈金融業務持續發展, 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1.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金融高度契合。 研究表明,“區塊鏈+供應鏈金融” 的創新模式在降低供應鏈金融風險發生概率、 提升中小企業融資效率中具備一定的優越性。 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金融的契合性在于其分布式記賬法和可追溯、 不可篡改等特點。首先,區塊鏈記錄在鏈的數據為時間序列數據,與供應鏈金融中的票據流轉有異曲同工之妙。 基于區塊鏈技術運用的供應鏈金融,有利于實現供應鏈金融信息流轉的全鏈貫通。其次,數字票據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嵌入,可以不再依賴第三方機構擔保或者交易背書。 智能合約也可以對其用途、 方向進行限制和規范, 降低壞賬發生概率, 使供應鏈金融的回款更加封閉可控。再次,基于供應鏈金融業務票據難以分割流轉的問題, 融合使用區塊鏈技術的電子債權憑證,可以根據不同的應收賬款額度, 對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的交易票據靈活拆分,并將其廣播記錄在鏈。 如若出現債權紛爭, 區塊鏈無法篡改、 可溯源的特點可以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債權追溯和責任劃分。
2.供應鏈金融生態化的發展特點逐漸凸顯。 供應鏈金融發展的不同階段映射出不同的結構形態和組織方式。 供應鏈金融1.0階段,資金流為其關注重點, 在此過程中, 商業銀行與供應鏈各企業間存在著點對線的聯系, 商業銀行是這一階段的主導方。 2.0階段的供應鏈金融,關注點拓展到商流、物流和資金流。 由于擔任整個商流、物流、資金流流轉的組織者, 核心企業成為供應鏈金融新的主導方。 供應鏈金融3.0和4.0階段,隨著數字技術的演進, 供應鏈金融的參與主體不斷多元化、復雜化,橫向鏈條有同等地位的競爭主體; 縱向鏈條包含了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以及消費者;從空間角度講, 供應鏈跨行業、 跨區域形成一個相互交錯的生態系統。 在如此復雜的生態環境中, 商業銀行需要對行業有充分的認識,并能有效地處理和管控產業各方信息, 從而更好地對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風險管控。
1.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發展需要新的增長點。 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數字化轉型成績亮眼, 根據各商業銀行的財報數據顯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 農業銀行的零售業務的營收占比均領先于其對公業務的占比。此外,貸款利率的降低, 也使各大銀行對公業務利潤空間縮減。 以國有銀行為例,2021年的財務報告顯示,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的對公收入的占比相對于2020年均有所下降(如圖1所示)。 但是,供應鏈金融業務數字化轉型的新發展趨勢,賦予了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的新發展機遇, 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優勢在于可以深入產業鏈, 商業銀行從產業的“場景視角”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依托核心企業以及科技手段的賦能, 與產業生態系統形成緊密聯系,尋找對公業務新的增長點。

圖1 2020—2021 年六大銀行對公業務收入占比
2.供應鏈金融業務“爆雷”頻繁。供應鏈金融的優勢顯著,然而,自我國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以來,供應鏈金融風險事件頻發、欺詐手段多樣, 給行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和震蕩。 如2013年“上海鋼貿案”和2014 年“青島詐騙案”, 通過與物流公司合謀, 利用虛假倉單或者重復開立倉單, 進行融資詐騙。再者,部分企業重復利用同一倉單, 向多家銀行進行供應鏈金融融資欺詐,如2019 年湘潭電機紙漿詐騙事件。 此外,在2018 年的金銀島事件中, 還存在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獲取信貸后,以“二銀行”的身份行個人信貸之實,從中牟利。 面對前三年的國內外形勢和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陣痛, 供應鏈金融業務違約態勢走向增高、風險類型趨于雜糅, 商業銀行需要借助科技手段,筑牢自身的數字化風控體系。
供應鏈金融平臺的構建是實現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載體, 各主體也已著手搭建自己的供應鏈金融平臺, 以期在市場上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 更高的話語權。 因此, 究竟誰來主導、 如何主導供應鏈金融平臺, 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對于商業銀行而言,發展供應鏈金融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對行業的深入了解。 商業銀行實現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 不僅是銀行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對于供應鏈整體的數字化也存在高度依賴的情況。因此,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實踐中,需重視行業的標準化、企業間數字化轉型的均衡性。同時,從商業銀行自身來講,數字信用建設不完善、 數字技術人才的匱乏也為商業銀行整合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等數據, 構建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造成困難。
在一些傳統行業發展過程中, 由于規范和標準的缺乏, 給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帶來阻礙。只有做到標準化,才能實現信息化; 只有信息對稱, 才可以使商業銀行更好地了解最真實的交易背景,從而形成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 行業標準化涉及兩個方面, 分別是企業交易要素與交易流程的標準化。
1.交易要素標準化問題。一切信息的采集都依賴于要素標準的建立, 交易要素包含了行業的技術參數、 票據內容、倉單條款等。以農業為例, 農業供應鏈金融是目前國家支持供應鏈金融信貸的重點方向。截至2022 年8 月底, 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高達5.3 萬億元,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郵儲銀行涉農貸款均達到萬億級別。 盡管農業數字化的發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但農業低整合度的分布特征,依然制約著商業銀行進一步深入農業產業鏈。 農產品的產量、品質、訂單周期、檢驗標準等依舊存在需要規范的地方。 交易要素的低規范性意味著數據的高異質性, 銀行無法使用這些高異質性的數據進行產業鏈橫向與縱向的對比, 使得數據價值難以體現。
2.交易流程的標準化問題。 供應鏈金融交易流程的標準化包含了履約過程和違約處置過程的標準化。 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 是以了解真實貿易背景為基礎,以減少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為目標,進行授信。 然而,當前行業的物流標準、 散貨運輸能力匹配體系還存在差異,使交易信息的可追溯性依舊難以實現。 可追溯不僅是交易流程的溯源, 更是對企業權責的明確。 通過供應鏈中各企業的交易環節標準化規范、明晰企業責任范圍,可以更好地評估供應鏈上各流程的運營質量, 為商業銀行決策提供授信以及授信額度多少提供可靠依據。但是,在未形成標準化交易流程的前提下, 商業銀行要實現上述的可追溯目標, 需要將多種技術融合使用, 以達到全生命周期的風控要求,否則,銀行依舊難以判斷企業間交易是否按合約流轉。因而,隨著技術難度的提升, 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平臺的建設成本及困難也隨之增加。
即使產業鏈實現了上述標準化建設, 數字化轉型的鴻溝也是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發展的一大挑戰。 伴隨著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 供應鏈金融的組織關系也從“鏈”式發展向“網”式擴展, 以往單一行業的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只局限于單條產業鏈, 而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 產業鏈間存在著交叉糅合的趨勢。因此,不僅供應鏈鏈條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差距會影響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轉型, 產業間數字化轉型的不均衡也會阻礙供應鏈金融的深入發展。
1.“鏈”式數字化轉型的鴻溝。 “鏈”式數字化轉型的鴻溝表現為供應鏈上企業與企業間數字化轉型的差別。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22 年中國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調查報告》顯示,主營業務尚未開展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占比為38.16%,38.81%的被調研企業處于初步試驗階段;有序開展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有16.3%,進入全面優化階段的企業只有5.19%, 而真正實現成熟應用階段的企業僅達1.54%。實現數字化的民營企業鳳毛麟角, 而在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中, 商業銀行所需的基礎能力之一就是感知力, 能夠穿透供應鏈末端到達交易中最底層的能力,但鏈上的數字化鴻溝, 會使其感知力被削弱。根據“木桶效應”的原理,當供應鏈某階段存在數字化的短板時,單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快速發展, 并不能為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提速。
2.“網”式數字化轉型的鴻溝。 “網”式數字化轉型的鴻溝體現在產業與產業間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非均衡。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目前數字化程度最高的產業是第三產業,其數字經濟滲透率為40.7%,第一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為8.9%,在三大產業中數字化程度最低。 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方面的發展并不限于單一產業,雖然會有重點發展的產業,但商業銀行選擇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力圖在既有產業更好發展的基礎上,也希望在其他未涉及的藍海產業領域有所突破,最大程度發揮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和意義。與此同時,各產業交叉領域的范圍逐漸擴大, 邊界逐漸模糊,產業間的數字化鴻溝會使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存在較強局限性。
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是商業銀行由主體信用、交易信用向數字信用拓展的初步嘗試。
數字信用作為一種新興的信任方式, 在數字經濟的新時代, 既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克服自身發展尚未形成規模、缺乏擔保等問題,也能為商業銀行發掘更多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 當前的信任體系仍是側重于主體信用以及交易信用, 數字信用在商業銀行決策授信發展中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不足, 在供應鏈金融決策授信中,要從信息流、物流、商流、資金流等方面綜合考量, 目前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平臺把握較好的是資金流, 但通過數字信用決策授信需要的是物流與商流的全流程掌控,然而,以目前商業銀行運用在供應鏈金融平臺的技術難以實現。 二是信任赤字問題, 信任盈余和信任赤字是面對數字技術的兩種極端態度, 信任盈余就是對于數字技術過于依賴,信任赤字即對于數字技術的排斥。 但商業銀行作為一個以經營風險為主的企業, 其進行自身經營會偏于保守,更多時候對于技術態度是信任赤字, 由于新興技術沒有經歷過完整的經濟周期檢驗,其隱藏的風險不得而知。 因此, 商業銀行在運用數字信用決策授信時, 將會有更多的考量因素, 基于路徑的依賴性,與數字信用相比,主體信用與交易信用具有更豐富的經驗、更高的可信度。商業銀行對于科技的態度, 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效用。
供應鏈金融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樣本, 它的風險具有極高的傳導性。因此,對于整條產業鏈進行風險的評判是必須的。 商業銀行需要通過數字技術獲取大量關于整個產業的高維度數據, 并且獲得的高維度數據能夠支撐供應鏈金融這樣的大樣本,但經歷數據清洗與沉淀之后的高維數據, 無法對供應鏈這種大樣本進行精準判斷。
數字技術場景化應用難題和復合型人才的缺乏,看似是兩大困境, 但實質上都是人才匱乏的體現, 數字技術的發展必須依靠人力來驅動。 在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 需要相關人才進行頂層設計, 把握其節奏性與均衡性。 供應鏈金融在數字化轉型的發展中對于人才的要求是懂技術、懂金融、懂產業, 嚴苛的條件造成相關人才的稀缺。首先,雖然科技公司對于數字化轉型方面的人才已有一定的積累和經驗, 但他們的培養是以數字化為核心, 而非以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為目標, 商業銀行對相關人才的培養也剛處于起步階段, 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其次,商業銀行的數字技術人才主要依賴于其附屬的科技公司, 但很多中小銀行目前并不具備建設附屬科技公司的能力和條件。再次,科技公司之所以能夠更好地培養高科技人才, 是因為它們擁有龐大的研發投入和扁平的組織架構, 具有自上而下進行技術革新的創新氛圍。而商業銀行總行、分行、支行組織架構冗長, 創新效率大打折扣。
自主化建設供應鏈金融平臺依舊是商業銀行發展的主要方向, 但供應鏈上各主體差異化的專業優勢, 跨業態合作也是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 標準化形成中需要從供應鏈產業端考量, 為供應鏈資金端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商業銀行需要充分利用平臺化的優勢,深入產業集群,形成一個包含金融機構、科技企業、科研機構、生產企業、政府機構的產業金融區塊鏈聯盟。 一是共建要素標準化的 “軟聯通”,平臺化建設的難點在于行業未形成標準化, 可以通過平臺化建設促進要素標準化。 通過共建“區塊鏈+資產管理平臺”,基于平臺數據采集標準,對數據進行提取、轉化、計算,將供應鏈上各階段的采購、生產、銷售的數據進行標準化地歸集記錄。 二是共建“區塊鏈+”平臺的“硬聯通”,發揮區塊鏈的技術優勢設計電子票據, 商業銀行通過供應鏈金融平臺向企業簽發電子債權票據, 這種票據可以根據應收賬款的額度進行拆分, 也可以用于融資或者兌現, 使資產和資金在合規的基礎上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大范圍、互聯互通的交易流程體系。
數字化轉型鴻溝引發的困境在于, 單個企業的數字化發展難以實現供應鏈金融整體的數字化轉型。 但商業銀行和數字化成熟度較高的企業可以發揮自己的數字化轉型的傳染效應, 以自身發展推動供應鏈其他企業的轉型, 從而推進供應鏈相關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數字化轉型的傳染效應包含了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倒逼效應,另一方面是資源效應。
1.強化數字化轉型認知。商業銀行在與供應鏈企業進行業務往來中, 要把握好與客戶溝通的重要機遇, 讓客戶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 使客戶為了響應商業銀行的需求, 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融資能力,自主尋求模式的變革。 商業銀行通過自身的發展使供應鏈各企業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迫切性。 數字化轉型的倒逼效應的實現是雙向而行的, 不僅是商業銀行倒逼供應鏈上企業的數字化創新, 供應鏈上數字化轉型的較成熟的企業也會促使與其有業務來往的企業和商業銀行更好地進行數字化發展, 從而實現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發展的可持續性。
2.共享數字化轉型資源。在現實數字化轉型的實踐中, 商業銀行與供應鏈企業也應相互協同發展、 共享數字化轉型的資源 (知識和技術)。商業銀行以及供應鏈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 除了掌握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和知識, 還可以借助供應鏈網絡拓寬知識及技術的學習路徑, 來變革自身已經僵化的發展模式。
1.建立平臺模塊化的服務方案。 數字信用的形成取決于動態數據交互驗證能力, 這極其考驗平臺的對接能力。 平臺對接時要考慮到數據的狀況, 從而避免可能發生的狀況。同時,由于要實現多維度數據相互驗證的能力, 數據的關聯性也是平臺建設需要關注的重點。因此,應以供應鏈上各階段的服務為核心進行模塊化建設。 平臺模塊化服務方案的優勢在于可以與各平臺接口靈活對接, 在商業銀行自主建設供應鏈金融平臺的同時, 與其他平臺互通互聯, 聚集平臺資源。
2.建立主體數字評級體系。 評級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模式, 但傳統的主體信用評級方式大多是通過靜態的歷史數據對客戶進行畫像, 數字評級模式可以對實時營運數據進行補充,對動態風險進行精準預測。 關于數字評級體系的設立,可以借鑒商業銀行與政府部門合作的“銀稅互動”模式,以實時稅務數據為基礎進行等級的劃分, 在平臺模塊化設計的助力下, 供應鏈企業數據與政務部門數據高效結合。 基于數據相互驗證的條件, 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對供應鏈金融相關風險進行模擬, 對于不同風險的可能性進行賦值, 從而形成數字評級體系。
1.優化創新環境。在競爭激烈的供應鏈金融發展中,需要將技術嵌入商業銀行各業務場景, 而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 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突破與發展,也離不開金融、產業、科技高端人才的支持。從人才吸引力角度而言,高薪優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但留住人才的關鍵是要優化發展環境, 使銀行的內部組織機構和晉升機制得到合理地優化, 使其組織機構更扁平、晉升機制更公平,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
2.促進人才流動。 從數字化人才的構成來看, 目前較為充裕的是懂技術的數字專業人才, 但數字戰略人才和數字應用人才相對稀缺。針對數字戰略人才和應用人才, 可以采取聯合培養的模式。 商業銀行在招聘人才方面, 不能僅限于自身的金融領域, 要實現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轉型, 對人才的要求是產業、金融、科技三合一,所以不同行業間人才應相互流動。 對于投資不足的中小商業銀行而言, 可以挑選具備較成熟金融知識的人才,與科技公司、 高校和產業研究所聯合培養。同時,商業銀行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逆向招募具備產業及科技知識的相關人才, 以崗位為需求制定培養目標, 對其進行相關金融知識的培訓。只有人才的互通, 商業銀行才能全面、透徹、深入地了解各行業的風險和痛點, 從而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