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代瓦當品類繁多,內容豐富,形式多變。其中將抽象的文字作為當面裝飾的文字瓦當,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漢代文字瓦當具備清晰的等級秩序,并且在不同階層的使用中體現出明顯的差異。文字瓦當因本身所具有的符號性和表意性特征而形成了獨特的象征體系,其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如文字與王權的象征關系、文字與生活祈愿的象征關系等。文字瓦當之所以具有王權象征性,一方面是因為文字的誕生和使用皆帶有強烈的王權意志,另一方面則因為漢代文字瓦當同時承擔了倫理教化和鞏固政治的作用,而文字的表意功能能夠很好地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文字瓦當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對文化內涵的創造性建構和表達,它所呈現的表現形態和精神觀念,是漢代人世界觀、自然觀和審美意識的體現,更是漢代文化內涵和思想特征的體現。在漢代文字瓦當上,既可以看到儒家的中和精神,又可以看到道家的成仙思想,這體現了漢代“儒道互融”的一統氣象。漢代文字瓦當的出現和使用,標志著瓦當裝飾發展的新高度,在瓦當發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因此,研究文字瓦當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對深入了解漢代文化思想特征和審美觀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漢代;文字瓦當;象征;文化意義
中圖分類號:J292;K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03
瓦當是指屋檐筒瓦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可以有效保護屋檐椽頭,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根據其表面紋飾的不同,瓦當可以分為素面瓦當、圖像瓦當、圖案瓦當和文字瓦當這四類。古樸的造型和多變的形制使瓦當成為漢代裝飾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的文字瓦當是一種獨特的裝飾藝術形式,將文字進行抽象和變形,使其類似于植物枝葉的紋理,以用于瓦當的裝飾。
1 獨特的漢代文字瓦當
赫希在《解釋的有效性》中提出:“一件作品的意義就是作者想表現的意義,解釋者所做的就是盡量明確作者的意圖。”但一件藝術品的意義并不止步于它本身的意義,而是可以發揮到“意味”的層次[1]。只有明確了作品的類型,才能確定這件作品在創作之初的意義,并以解釋者的身份詮釋和體現作品的意義。
漢代是一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的集權王朝,興建了大量宏偉的宮殿建筑,如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上林苑等。這些建筑規模宏大、華美豪奢,體現了漢代“大美”的審美文化。漢代建筑的輝煌興盛是推動瓦當演變的重要因素之一。漢代瓦當不僅圖案和圖像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形式變化多樣,呈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其中,以文字為主要裝飾的瓦當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出土的漢代瓦當中,許多都是關于宮殿名稱的,如上林瓦當、蘭池宮當、披香殿當、平樂宮阿等。文字瓦當起源于戰國時期的秦齊地區,盛行于西漢中晚期,衰落于東漢末期。
文字瓦當可以根據當面的字數和內容進行分類。根據字數,可以分為一字至十二字瓦當。當面字數的變化影響了當面布局的章法,因此工匠要合理劃分當面空間,將內容整齊而有秩序地放置在有限的空間內。
一字瓦當簡潔大方,重點在于當面文字的構型要舒展大方。它們可以有或沒有紋飾,還可以加以弦紋、乳釘紋等紋飾來裝飾。半瓦當是指兩個字的瓦當,可以通過線條分割,方向有橫向和豎向之分。
圓形二字瓦當則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可以橫向或豎向排列,文字布局風格有字形規整、字形自然和隨圓就勢的。
三字瓦當受制于字數,形式較為單一,為豎向和圓形,多輔以裝飾紋樣。
四字瓦當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使用最頻繁,在文字瓦當中具有典型性。四字瓦當的內容具有天然優勢,多為有韻律的四字,富于語言性的節奏美和語義性的象征意義。這種內容和形式的復雜結合在吉語瓦當中最為明顯,值得反復思考品味。其布局以十字分割式為主,有多種亞型,如環側布局、四扇布局、正視布局、輻局布局等。
多字瓦當數量較少,其布局一般是在四字瓦當的基礎上加以變形,有呈現放射性布局的,有順時針、逆時針旋轉讀的,還有十字交叉式等布局。從一字到多字,許多文字瓦當都會以動植紋或云紋幾何紋等紋飾圖像作為當面的輔助裝飾。
文字瓦當依據當面文字內容可劃分為六類。宮苑類,內容多為建筑物名稱,如上林苑的上林瓦當、長樂宮的長樂瓦當、未央宮的未央瓦當等。祠墓類用于祠堂建筑與陵墓,如長林東當、西廟等。吉語類瓦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富貴”“萬世”“四季平安”等。官署類,如侍舍宜官瓦當、佐弋瓦當等。紀事類,如“漢并天下”“單于和親”等。宅舍類瓦當大多是民間百姓用姓氏來裝飾自家宅舍的,如“李”“萬”“楊氏”等。
瓦當在風格和使用方面的差異,彰顯了明確的等級秩序。漢代文字瓦當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標志著瓦當裝飾藝術的新高度。漢代文字瓦當不僅是建筑的附屬裝飾,還是一種具備獨立藝術價值和明確使用體系的藝術品。
2 漢代文字瓦當中的象征體系
就起源而言,漢字是一種直接而簡單的象形符號,是介于語言和圖像之間的獨特符號媒介。作為記錄思維和語言的符號系統,文字具有表音和表意的功能。大多數漢字屬于形聲字范疇,由形旁和聲旁構成,其中蘊含著一種象征性的結構[2]。這種象征性結構實際上是一種隱喻程序的結果。
2.1 象征王權的文字瓦當
文字與權力的關系可以視作一種精英隱喻。文字的起源和使用都帶有王權意志的強烈烙印,體現了一種具有強制性、暴力性和自上而下統治性的權力形式[3]。在中國古代,政治幾乎滲透整個社會文化,無論是教育、倫理,還是物質文明,都表現出明顯的政治價值取向。王權作為傳統政治價值體系的核心,從根本上決定了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征,并對人們的政治意識和政治選擇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王權崇拜對人們的意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塑造了集體無意識。封建時期的器物和建筑從誕生之初就不是單純的物,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隱喻。
文字是一種廣泛的文化現象,涉及社會、歷史、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不僅是人們交流思想、認知世界的方式,還是權力與知識的表現形式。在不同的社會場所,文字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義,并隨著社會背景的變遷而發生變化。一個新生政權穩定后,統治者就會采取一些行為以彰顯其統治地位與榮耀功績。這種王權的昭示通常體現為建造宮殿、陵墓,以及建立史宮、修撰史書,由于禁止民間私自修改史書中的內容,再加上掌握著人力、物力等優勢,因此官方編纂和修訂都占據了文化傳播的主體和正統地位,這就強化了文字背后的權力形象。
漢武帝為了鞏固專制統治,實現意識形態上的一元化,強調忠、孝、義等儒家倫理觀念,并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引導人們的道德行為和禮儀規范。文字瓦當因所表達和確認的權力意義而具有政治傳播和鞏固的作用,呈現出濃郁的政治色彩。《說文解字》中將“王”解釋為“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古代人認為王者有著崇高的地位,能夠連接天、地、人這三界。這種思想在文字瓦當中得到了體現,例如,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出土的“當王天命”和“漢并天下”瓦當,展示出文字瓦當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倫理教化的作用。
2.2 象征美好生活的吉語瓦當
漢代,吉語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應用,不僅出現在瓦當上,還常見于磚、瓦和陶器上。盡管吉語瓦當的使用并沒有明確規定,但仍存在限制,主要體現在地位、物質和心理這三個方面。由于社會地位的差異,地方權貴雖然可以模仿皇室和中央官署的建筑風格,并使用類似的吉語瓦當,但是其數量和內容均無法與皇室、中央官署相比。當然,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富裕階層也可以使用吉語瓦當,但內容也僅限于“大宜子孫”“安和富貴”等。庶民的房屋雖然有板瓦和筒瓦蓋頂,但是不使用吉語瓦當[4]。
吉語是一類寓意吉祥的詞語,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健康長壽的向往。這種象征性的意義源于使用者的心智活動,將文字表征與經驗相聯系,并與直覺、聯想相匹配。因此,文字不僅作為語言工具,還作為藝術載體,在傳統社會中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美學、宗教意義等方面的需求。漢代吉語文字瓦當并非直接書寫或雕刻,但其制作過程包含了書寫和雕刻的工藝流程,類似于鑄造類的生產過程。手工業者在瓦當上裝飾文字,以此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象征只有在明確定義的范圍內才具有象征意義。漢代文字瓦當的吉祥寓意與當時強盛的國力和牢固的經濟基礎密不可分。經濟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使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豐富,也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清晰。
在當時,“黃老思想”盛行,人們普遍追求長生不老,希望在死后升仙。吉語瓦當真實反映了人們的這種文化心理。吉語瓦當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追求長命百歲、與天同壽的,如長生未央瓦當、長生無極瓦當、與天無極瓦當、千秋萬歲瓦當等;第二類是追求快樂和諧人生的,如日利長樂瓦當、安樂未央瓦當、永受嘉福瓦當等;第三類是追求金錢和財富的,如安樂富貴瓦當、富貴昌宜瓦當、富貴萬歲瓦當等;第四類是祈求家宅平安,保佑子孫后代繁榮昌盛的,如大易子孫瓦當、富昌子孫瓦當、四季平安瓦當等。
3 文字瓦當的文化意義
圣托馬斯認為,任何真理都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顯示,即事物和言詞。言詞可以表現事物,一件事物也可以表示另一件事物。因此文字藝術包含雙重真理:一層隱含于其言詞所表達的事物,也就是字面意義;另一層則是借一些事情來表達另一些事情的形象,這種方式包含著精神的意義。譬如漢字“樂”,讀作“lè”的時候表示快樂,讀作“yuè”的時候表示音樂。這一漢字的隱喻在于音樂會帶來快樂。
文字作為一種傳遞信息和意義的媒介,其象征語義屬性決定了不論以何種物質形式呈現,目的都是實現意義的傳送。在內容上,許多文字瓦當體現了對無限生命的向往,如千秋萬歲瓦當、與天無極瓦當等。這種向往源于漢代人民對現世生活的留戀和對死亡的恐懼。就如莊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如同白馬奔馳于狹小的縫隙前,短暫而又瞬息即逝。文字瓦當中的這種生命向往,可以被看作對生命的一種探索和追求,也是對人生短暫的一種反思。這種思考在漢代文化中十分普遍,也是文字瓦當的一種重要文化內涵。
文字瓦當最顯著的特點是對稱布局。無論是坐標軸的對稱方式、水平軸的上下對稱方式,還是垂直軸的對稱方式,或是環繞中心的對稱方式,都強調整體布局的合理排列和充分利用。
對稱賦予視覺感知的平衡效果。平衡的布局不僅給予觀者和諧的視覺效果,還帶來和諧的精神感受。具體而言,當面布局所表現的節奏和韻律在整體上能為觀者帶來和諧和親切感。實際上,中國儒家思想與和諧圓融的精神體驗緊密相連[5]。這種體驗不僅是一種形式感,還是一種深刻而豐富的儒家智慧。這種儒家思想可表示為中和,如《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儒家智慧中,喜怒哀樂的表達需要節制和適當的抒發,這就是中和。由此可見,儒家中和智慧主要指向的是自身心靈境界的平和與安寧。因為思想的表達要歸功于意義的作用,所以文字瓦當的核心價值正是其對文化意義的創造性建構與表達。
在漢代文字瓦當上,可以看到儒家的中和精神及道家的成仙思想,這體現了漢代“儒道互融”的一統氣象。文字瓦當的形意組合與聯結構建了意義的場景與情景,形成了符號化的視覺情感、寓意與審美。
4 結語
本文對漢代文字瓦當進行了系統分析,發現文字在瓦當中作為權力表達和確認的表征,對漢代人的認知經驗與價值秩序的建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漢字的表意功能為文字瓦當表現出解釋性和指向性的特點提供了基礎,因此,不僅要注意漢代瓦當獨特的形式結構,還要了解其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漢代文字瓦當承載著大量的社會文化信息,超越了符號記錄語言的層面,其形式和結構本身就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系統。漢代文字瓦當所體現的儒家“中和”思想,能給現代人的心靈及精神世界帶來一些啟示。
此外,文字瓦當所體現的“王權象征”也提醒世人在面對權利與政治時要保持自我清醒。研究漢代文字瓦當的象征意義,能為現代設計尤其是文字設計應用提供一些借鑒與啟示。綜上所述,漢代文字瓦當在漢代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獨特的形式和象征意義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E.H.貢布里希.象征的圖像:貢布里希圖像文集[M].楊思梁,范景中,編選.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30.
[2] 陶德文,李雪濤.圖像與文字:漢字是以何種方式而成為象征符號的?[J].國際漢學,2005(2):164-186.
[3] 趙建雷.漢字信息化的圖像隱喻[J].裝飾,2017(2):73-75.
[4] 劉海旺.從三楊莊遺址考古發現談漢代吉語文字瓦當的使用[J].中原文物,2017(2):70-75.
[5] 盧花.漢代文字瓦當的審美文化觀念[J].文藝研究,2012(1):160-162.
作者簡介:陸澤華(1998—),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