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瑋 郭英杰



摘要: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盛行的背景下,文章針對外賣包裝設計存在的缺乏人文關懷、過度包裝和耗損率高、回收與再利用率低等問題,提出合理化、人文化、精簡化、可持續化的設計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外賣包裝;包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3
0 引言
18世紀6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機器生產代替傳統手工業,環境問題層出不窮。20世紀以來,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幾乎整個生態系統都遭到了嚴重破壞,環境問題由小范圍擴大到全球范圍,成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基于此,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可持續發展”首次以一個完整的概念登上歷史舞臺。改善生態環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迫在眉睫。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商行業的高速發展,快遞及外賣等行業迅速崛起,快遞包裝再利用率低、外賣過度包裝等問題日益嚴峻,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加劇。
1 外賣包裝設計現狀
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5.21億,占網民整體的48.8%。外賣APP方便網民生活、拉動日常消費的意義凸顯,已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互聯網應用。[1]
人們享受著外賣帶來的生活便利,由于環保意識的淡化及成本費用等限制,外賣包裝的設計、生產、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問題。目前外賣包裝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三點。
1.1 設計缺乏合理性和人文關懷
當下外賣包裝的使用量非常大,其中極大部分外賣包裝依然存在設計缺乏合理性和人文關懷等問題。第一,密封性不佳。現在市面上的很多外賣包裝經常出現密封不嚴、餐盒和蓋子無法緊密咬合的現象,在商家打包、騎手派送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晃動或擠壓出現油、湯溢出等情況,給商家、騎手和消費者帶來不便。第二,開啟不便。由于設計不合理,許多外賣包裝不易打開,甚至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才能開啟,或者開啟時油、湯極易灑出,給消費者帶來不便。第三,垃圾分類不便。如今大部分外賣包裝并未考慮使用后如何分類的問題,因此消費者使用后需要考慮更加復雜的垃圾分類問題。
1.2 回收與再利用率低
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三大外賣平臺的公開數據顯示,我國高校外賣日訂單量在200萬左右,按照每單外賣用1個塑料袋,每個塑料袋平均大小為0.06平方米來計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蓋120 000平方米,大約是18個足球場的面積,如此使用60天,面積即可覆蓋西湖[2]。塑料因其密封性好、重量輕、防水性好且成本較低等優點,被廣泛應用到外賣包裝中,市面上大多數外賣包裝袋、餐具袋、勺子、餐盒等均采用塑料材質。但包含塑料餐盒在內的一些外賣包裝不易折疊,占用空間大,不便回收。分揀生活垃圾可以發現,外賣所產生的垃圾占比在四成以上。其次,塑料材質的外賣包裝要想再利用,必須進行清洗,但油污及其他食品殘留不易清洗,因此回收再利用成本高,再利用價值相對較低,大部分外賣包裝只能廢棄。廢棄塑料包裝會對環境造成相當大的危害,由于其難以降解,若未按規范處理,會大大降低土地的利用率,被動物吞食后,會對它們的生命造成威脅,這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相悖的。
1.3 過度包裝
近年來,隨著外賣行業的迅速發展,外賣商家數量大幅增加,各商戶競爭壓力增大。為了增強品牌自身的競爭力,很多外賣商家盲目追求個性,企圖以精美的包裝來展現品牌的高級感,打動消費者,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最簡單的外賣包裝至少包含一個塑料袋、一個餐盒,以及一套配備筷子、勺子、餐巾紙的餐具包,而一份過度包裝的外賣所耗費的資源是基礎包裝的2~3倍,甚至更多。對于消費者而言,再精美的包裝在就餐完畢之后都會被當作垃圾扔掉,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外賣過度包裝導致社會總成本增加,資源耗損率提高,這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
2 可持續性的外賣包裝設計趨勢
“森林可持續產量”這一概念最初是由于全球森林面積急劇下降,出于對森林的保護提出的。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各領域學者開始研究該理論。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自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論和戰略[3],旨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人類長遠發展。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外賣包裝的設計需要設計師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積極探索更合理化、人文化、精簡化、環保化的可持續包裝設計,這是外賣包裝設計的未來趨勢,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2.1 包裝設計合理化和人文化
決定設計的不是材料,不是技術,而是需求。外賣包裝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到使用前、中、后不同場景中的不同用戶需求。包裝最主要的作用是保護物品,因此外賣包裝需要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不易漏且不易變形。在起到保護作用的同時,還要考慮用戶在不同使用場景的需求,使包裝符合大眾審美要求。要實現設計合理化和人文化,包裝要做到以下幾點。
2.1.1 安全密封
密封性好的外賣包裝設計表現為消費者收到外賣時其是完整的,沒有因派送途中的晃動漏出,確保在派送途中騎手無法私自開啟,可以通過材料的合理選擇和結構的優化調整來實現。例如,針對湯體的食品包裝,可以選擇聚乙烯(PE)淋膜紙塑復合產品進行封口處理,在做到減塑的同時確保外賣食品的密封性,且聚乙烯淋膜紙塑復合產品的封口與塑料材質的封口相比更容易開啟。另外,與普通的塑料材質相比,聚乙烯淋膜紙塑復合材質對環境的污染更少。
目前市面上既能保證安全密封,又快捷方便且成本較低的包裝形式是在外包裝上貼不干膠。以中國本土快餐品牌華萊士為例,在疫情形勢相對嚴峻的時期,它的外包裝用不干膠封口,且標有出餐人員、打包人員、外送人員的姓名和體溫。首先,這種包裝形式保障了食品的密封性,消費者容易開啟,打包人員也容易操作;其次,封口的不干膠在第一次開啟時會留下痕跡,這種包裝設計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絕外賣配送人員私自打開外賣的可能;最后,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干膠上的標注便于溯源,也能增強消費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1.2 方便開啟
目前市面上部分外賣包裝由于餐盒和蓋子咬合過緊,或因裝有熱食,盒蓋有壓力而難以開啟,或開啟時油、湯等容易濺出。一般來說,消費者收到外賣后會第一時間打開包裝,而難以打開的包裝在第一步就給消費者帶來了糟糕的使用體驗。因此,可以改善包裝結構,設計輔助開啟包裝的開口引導,如圖1。這種餐盒包裝在盒蓋上增加了輔助開啟的拉環,能有效解決外賣包裝開啟困難的問題,且其以小麥秸稈做成的可降解的紙漿為原材料,在保證密封性的同時,還易于回收處理。
圖1 小麥秸稈可降解外賣餐盒
2.1.3 用戶體驗舒適
設計是具有服務性的,設計的服務性不僅要體現在視覺方面,還要從用戶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不同場景和不同消費人群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使設計更加人文化。如圖2中WAKE UP!咖啡店的外帶早餐盒,包裝一半放主食,另一半可以放咖啡、牛奶等飲品,同時方便拿取。對于習慣在路上解決早餐的上班族來說,這款包裝的便利性不言而喻。此外,早餐盒整體呈現字母“P”的形態,與品牌名稱吻合。這款外賣包裝很好地展現了設計的人文關懷,充分考慮了不同消費人群在不同場景的使用需求。
圖2 WAKE UP!咖啡店的外帶早餐盒
2.2 包裝設計可持續化
可持續化設計在未來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趨勢。包裝設計在衡量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將可持續化進行到底。
2.2.1 使包裝具備二次利用和循環使用功能
在就餐完畢后,絕大部分外賣包裝都逃脫不了被扔進垃圾桶的命運。圖3是一款紅酒包裝,這款包裝設計給了包裝第二次生命。紅酒從包裝中拿出來后,包裝成了一個音響,在實現二次利用的同時,還宣傳推廣了品牌。
因此可以思考外賣包裝具備哪些二次利用的功能?它可否延伸為一個餐墊?可否變為一個簡易的垃圾分類工具?如果這些設想能夠實現,延長包裝使用周期從而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就是可行的。另外,過度包裝指的是多余的、冗雜的、沒有必要的包裝,這些多余的包裝極大地損耗了資源,給回收處理造成了不便,導致環境被破壞。外賣包裝的減量化,可以通過減少包裝數量及利用包裝結構縮小體積實現。
圖3 紅酒包裝
2.2.2 靈活運用材料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盛行的大環境下,各個行業都積極對其展開研究,因此技術方面取得的成績是可喜的,其中便包括材料領域。近年來,環保材料研究成果頗為豐富,如由植物纖維制造而成的紙漿型包裝,這種包裝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有成本低、可降解、無污染等優點;再如聚乳酸PLA材質,這是一種生物降解塑料材質,以乳酸菌為原料,在功能上繼承了原本塑料材質的優點,輕便且密封性良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光合作用下脆化、分解,直接被土壤或微生物消化,從生產到使用結束都是無污染的[4]。類似的材料還有很多,其為解決外賣包裝可持續化問題帶來了可能。
2.3 包裝設計精簡化
包裝設計精簡化是針對過度包裝損耗率高的問題提出來的,強調精簡包裝。精簡化不是指一味減少包裝,而是在滿足包裝基本保護要求的基礎上精簡,使實用與精簡達到統一。在包裝精簡化的同時,設計師還可以在包裝上以設計語言加強對環保的宣傳,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使其合理反復利用包裝,延長包裝的使用周期,從而實現外賣包裝的可持續化。
3 結語
設計是溝通藝術與生活的一座橋梁。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曾說,“設計的目的不是探尋哲學,是為了生活”,這里提到的“為了”一詞道出了設計與生活的相互關系——一方面設計為生活服務,另一方面設計應該指導生活。
參考文獻:
[1]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03-02.
[2] 高一波.探究大學校園外賣訂餐現象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思考[J].環境與發展,2018,30(5):194-195.
[3] 尉巍.少數民族省區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問題[J].經營管理者,2017(12):221-222.
[4] 陳立民,鐘茜.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外賣包裝設計趨勢研究,2020,33(7):11-13.
作者簡介:張夏瑋(1997—),女,山東諸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郭英杰(1996—),男,山東日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