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寨英古鎮地處武陵山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東麓,位于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西南部,是貴州省東北部漢族、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聚居地。此地歷史久遠,可追溯到西晉末年,是中國歷史上川楚之民最早進入貴州朝覲梵凈山宗教朝圣的梵凈東線必經之地,也是迄今為止貴州省保存較完整、梵凈山區域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梵凈古都”之稱,且擁有“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特色景點旅游名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文化藝術滾龍之鄉”等美稱。寨英古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的文化資源,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其文化的發展成為歷史積淀中的一環。經濟的蓬勃發展必然對政治、文化、宗教等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最明顯的體現是寨英“八大商號”的由來與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文章梳理寨英古鎮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與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文化發展,并介紹寨英古鎮的文化資源現狀,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風格和獨具特色的滾龍文化是寨英古鎮文化的體現。寨英古鎮作為全國著名的文化古鎮,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應挖掘其中的古鎮文化,將其文化意義與價值充分體現出來,從而將其打造成為著名的文化旅游名鎮。
關鍵詞:寨英古鎮;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3
1 寨英古鎮的歷史文化溯源與發展
作為文化古鎮,寨英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寨英東面、南面群山矗立,可以遮擋太陽光,因此古鎮氣候條件良好。
1.1 寨英古鎮歷史文化溯源
據《貴州通志》記載,明洪武年間,皇帝第六子朱楨、征虜將軍湯和與潁國公傅友德為了平定少數民族暴動,不遠萬里來到寨英。他們率軍沿辰河逆流而上,抵達銅仁錦江,然后進入寨英河。“明洪武十八年(1385),思州諸洞各民族起義,太祖令第六子楚王朱楨、征虜將軍湯和、副將軍周德興率兵鎮壓……將當地人民的田產,包括寨英壩、鄧堡壩、大同壩的良田充作軍餉來源,實行軍屯……”[1]在此之后,各土司之間為爭奪土地與人口,戰亂不止,境內頻繁發生暴亂。因此,明朝政府開始加強當地的駐軍力量,擴大了在寨英的軍屯范圍,軍屯范圍的擴大使屯堡附近出現一些居民點,同時寨英航道曾是西南部重要的商埠,作為水路運轉的寨英,優越的地理運輸航道位置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從而吸引來自湘、鄂一帶的商人隨著經濟貿易航道來到寨英販賣商品。
寨英古鎮河運便利,資源豐富,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在這里修建軍需轉運站極具優勢,于是人們開始修碼頭、建民舍、筑城墻。由于大量外來人口遷徙到此處,因此各地的富商也紛紛到此開設商埠。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八大商號”,除此之外,還有“冉家鹽號”、“何和順”、黃家桶子屋布、紗店等。因此,寨英便成了梵凈山重要的軍事、經濟重鎮和交通樞紐。《松桃廳志》記載了當時繁榮的景象:“三郡朝謁,歲如蟻聚,川楚之民,絡繹弗絕。”[2]
同時,寨英古鎮處于梵凈山東麓,梵凈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有著大批朝圣者,戶部郎中李芝彥撰《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刻于石壁上,序文贊梵凈山為“天下眾岳之宗”[3]。由此可見,重建梵凈山的用意在于發展佛教,后來梵凈山成為佛教圣地之一,來往的香客也漸漸增多。這些香客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寨英的經濟繁榮和文化交流,寨英古鎮外來商人的到來給這座沉睡在重巒疊嶂中的古鎮帶來了新的變化。
明萬歷年以后,寨英由軍屯轉為梵凈山區域內較為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商業從此日趨興旺。清朝初期,大量人口從外地遷徙到這里,一方面是由于鎮壓各族人民起義到本地屯田居住,另一方面是為了逃避戰亂舉家遷移定居下來;還有一部分人是募兵過來的,形成軍事堡壘;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政府在梵凈山區域實行“改土歸流”制度,同時明朝廷以“亂后殘民無幾”為由,將湘、鄂、皖、贛各地的軍民大量遷徙到梵凈山區域墾殖,實行軍屯,寨英軍屯附近便出現了軍民點,而軍民點之間出現了街道,吸引了大量外來商人到此經商,比如來自湖南的何氏家族,其開設了“何裕商號”。
1.2 寨英古鎮文化的發展
“清朝乾隆年間,商埠貿易達到鼎盛期,成為‘裕國通商口岸,故有‘小南京之稱。”[4]由于寨英商貿的發展,江浙、兩湖一帶的商人變多,來到這里居住的人一邊務農一邊經商。其中大多以經商為主,如冉家鹽商等。鹽商起家是因為這里水運交通便利,地處兩條河的交匯處,從外地運鹽到寨英(主要為川鹽),然后販賣到銅仁及其他地方,因而寨英也有“無鹽不寨英”的說法。清朝末年,洋務運動興起,華東、華中地區民族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發展,部分實業人士前來寨英經商,主要販賣成品并收購原料,先后興起了八大商號:“富華”商號、“吳祥泰”商號、“同興昌”商號、“曹易合”商號、“易和興”商號、“同德祥”商號、“聚泰長”商號、“協裕祥”商號。除八大商號外,還有“冉家鹽號”、黃家桶子屋布、紗店,“松江樓”專賣“蓋世茶食”和“三鮮大面”,“何裕商號”這時也擴大為三大號口,改為“何和順”。八大商號在過去以經營鹽業運輸為主,各商號憑借寨英良好的水運條件發家致富,成為顯赫大姓。
明代,雖然寨英苗族分布較多,但不被重視,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受到一定的壓制。寨英的木材商和藥材商發展較慢,沒有鹽商發展規模大。寨英古時大姓有何姓、王姓等,此類姓氏為明朝時期隨著屯軍的存在、商業的發展而嶄露頭角。寨英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富商就是何姓(人稱何老板),寨英臨河的地皮上還用梵凈山青石板修成一條商道,名為“何家壩巷子”,歷經幾次改修,至今仍然存在。民國初期,寨英出于對匪患的抵御,紛紛出資修建鎮內的城墻和城門,促使寨英鎮成為當時規模較大的著名集鎮。民國后期,寨英鎮內不僅常年戰亂,還有土匪搶劫、殺人放火等,對寨英的商業貿易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對水陸商運的干擾,航運一度無法正常開展。后來寨英公路修建開通,寨英河曾經的光輝不再復現,成為歷史遺跡。
2 寨英古鎮文化資源現狀
寨英古鎮坐落在梵凈山腳下,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是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境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古鎮。在這里,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成就了寨英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文化氣質。
2.1 寨英古鎮文化建筑
寨英古鎮至今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這些古建筑群包括古城墻、城門、碼頭、商號、戲樓、會館、石板街道以及地下排水系統等。這些獨具匠心的古建筑不僅構成了寨英豐富的旅游資源,還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翔實的參照。寨英總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現存古民居建筑86棟,會館類建筑2處,消防池8個,古井2口,各種商鋪50余處,手工作坊30余處,城門4個,卡子門1個,城墻1處,碼頭4處。寨英古鎮建筑結構嚴謹、古樸典雅、錯落有致,其“南秀北雄”的建筑風格既有北京的四合院式、三合院式,又有徽派的明式住宅,更有黔東苗族吊腳樓的建筑風貌,是梵凈山區苗族建筑和江南水鄉及徽派建筑的集大成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
寨英古鎮在建筑布局上有獨特的建造風格,其古建筑群整體上坐北朝南,形成了明顯的南北中軸線,因地形的變化又形成多個中心,數條軸線。街巷間的連接采用“丁”字結構,古建筑群內共有10多個“丁”字道口,“丁”字結構象征著人丁興旺。寨英古城造型如同一個葫蘆,古鎮一共有一墻七門,五街六巷,還有類型各異的手工作坊建筑,很多宅院的額枋、門窗都有雕鑿精美的各種圖案。這些建筑和作坊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統,古建筑群集中建在兩條河匯合處的臺地上,四周有險山環繞,易守難攻。民居多為木構穿斗式建筑,河岸多為吊腳樓;當街多為“印子屋”,前為鋪店,中為居所,后為作坊、倉庫,四周有青磚封火墻;公共建筑主要是會館類建筑,有萬壽宮、福壽宮,規模宏大,雕刻精巧。寨英古建筑群布局合理,均衡嚴謹,主次分明,設計巧妙,處處體現出外來文化與原住民文化融合產生的“多樣性文化”特性。
由于年代久遠,且古鎮建筑多為木制建筑,因此易受到氧化,尤其是處于空氣潮濕地方的房屋,加上現代化工業的發展,酸雨的腐蝕作用,也加速了對古建筑的破壞。其次是人為因素,在有關部門采取保護措施之前,這些建筑難免受到當地土著居民的破壞,部分房屋被拆或被大火焚燒,只見一片廢墟。較為完整的建筑基本是有人居住的房屋,沒有人居住的較為完整的有裕國通商、萬壽宮等商號與會館,這些商號受到自然和人為破壞之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對其進行了修復。
2.2 寨英古鎮滾龍文化
寨英是中國滾龍文化藝術之鄉,其滾龍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政權建立之初,明太子朱禎奉命率大軍到武陵山區開疆拓土,平亂安民,客商們帶來了辰河戲、陽戲、川劇,與當地人自編自跳的茶燈相互交融,演變成韻味深厚的寨英花燈;中原的龍文化與當地龍文化得到了完美結合,極大地提升了寨英滾龍的藝術水平,逐步形成了集紡織、刺繡、雕刻、剪紙、書法、美術、舞蹈、特技、演講等諸多藝術于一體的寨英滾龍文化[5]。
改革開放以來,寨英滾龍藝術重展英姿,在傳統的基礎上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在制作工藝上,藝人們銳意創新,大膽引進了現代技術,使其既雄奇威猛,又栩栩如生,無論動或隱,都體現出活力與靈性。在表演招式上,一改傳統舞法的散漫與雜亂,招招式式都賦予其一定的內涵,為了便于記憶,還將各種招式都命了名,舞動時就變得嚴謹有序,一氣呵成。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場面均極其壯觀,人們可以觀賞到各種表演招式和龍身的各種構圖與色彩對比藝術。由于寨英古鎮滾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成為中國民間“滾龍”的領頭羊,因此也獲得多項榮譽,在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6]。自1996年以來,寨英滾龍文化繁榮發展,多次走出山門,參加省、都、縣組織舉辦的各類大型慶典、節日等,吸引海內外觀眾10多萬人。
3 寨英古鎮文化保護與開發
寨英古鎮歷經歲月的洗禮仍然屹立于梵凈山腹地,其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至今仍然保留著古鎮的建筑藝術和滾龍文化,不僅融入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還融入了現代化的文化潮流中,這對梵凈山區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1 制定相關政策
雖然寨英古鎮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必須認識到對文物的保護不應局限于相關文件中,而應采取更加可行的措施。寨英古鎮成為省級公布的民族文化保護村寨,在經費與機構人員已經落實的情況下,應盡快修建寨英古鎮文物保護博物館,在鎮內懸掛保護標志,對需要修復的文物古跡建立保護檔案資料,并積極開展各項修復工作,同時明確機構保護人員的職責。
3.2 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一是部分群眾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出于商業的需要拆除重建房屋,在無形中破壞了部分文物建筑。對于這樣的情況,當地政府應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兼顧群眾的實際需求。二是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宣傳力度。如今寨英鎮內中老年人較多,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而大部分中老年人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因此,相關部門人員應積極普及文物保護法律知識,如舉辦法律知識保護講座、有獎競答活動、法律知識下鄉等。
3.3 打造文化旅游名鎮
寨英古鎮文物保存較為完整,規模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些都是打造古鎮文化旅游的優良條件。應整理和搜集寨英古鎮在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文字資料,修建文化博物館,凸顯古鎮歷史文化特點,同時融合當地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如當地苗族的傳統節日“四月八”、侗族傳統節日“趕坳節”等,進一步宣傳具有文化多樣性的古鎮文化品牌。
4 結語
“十萬青山,銅墻鐵壁”的寨英古鎮,是武陵山區苗族和土家族發展的見證者。寨英古鎮厚重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傳承與變遷,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為今后古鎮的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 松桃苗族自治縣委員會文教聯誼.松桃文史資料:第十一輯[M].銅仁:貴州銅仁103地質印刷廠,1998:98-106.
[2] 松桃廳志[M].蕭琯,纂修.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441.
[3] 松桃苗族自治縣文史委員會.松桃文史資料:第十輯[M].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印刷廠,1996:8.
[4] 松桃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松桃苗族自治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65.
[5] 松桃年鑒編輯部.松桃年鑒[M].香港:中國文化出版社,2015:466.
[6] 貴州省地方委員會:貴州省志·名鎮名鄉[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20:232.
作者簡介:來瀅(1999—),女,貴州湄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