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國家教育方針的引導下,全國各地愈發重視美育工作,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美育的核心是通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浸潤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等,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目前,美育已被納入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美育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人們意識到了美育的重要性,當代大學生對美育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面對普及性的美育,開設豐富多樣的美育課程是關鍵。當下,各高校要引導學生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傳承中華美育精神,以及打造與院校專業特點相結合的多元化特色美育課程,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發展局面等,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地方醫學院校往往美育資源有限,在開展美育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美育課程單一化、美育資源零碎化、美育實踐形式化、美育評價傳統化等問題。文章從美育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這三個方面深入探究高校美育教學改革,為積極建設多元化的特色美育課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特色美育;美育課程;地方醫學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3
近年來,針對美育的文件相繼出臺,其中備受關注的有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及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等,這些重要文件都指明了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的目標和任務,也是各級各類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依據。美育既是使人類從審美層面認識自身的一門學問,也是使人類從審美層面認識自然和社會的一門學問[1],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具有深層次的文化意義。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各專業本科學生須完成公共藝術課程的2個學分才能畢業。隨著美育熱潮的興起,各高校陸續成立了美育機構,如美育中心、藝術教育中心等。以清華大學為例,其開設了100多門美育選修課,取得了“一校多品”的美育成果,成為其他院校爭相學習的典范。但在很多非藝術類專業院校,尤其是地方醫學院校往往美育資源有限,在開展美育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如美育課程單一化、資源零碎化、實踐形式化、評價傳統化等,導致美育收效甚微。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從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三個方面深入探究高校美育教學改革,對地方醫學院校探索開展多元化特色美育課程提出一些建議。
1 美育課程內容
公共藝術課程作為實施美育的主要渠道,是各大高校開展美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它包括美學和藝術史論類、藝術鑒賞和評論類、藝術體驗和藝術實踐類等課程,并融入藝術文化、藝術表現、藝術審美感知、藝術實踐體驗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要求美學和藝術史論類、藝術鑒賞和評論類課程至少取得1個學分,同時建立校外藝術實踐體驗等活動的記錄制度,并探索將其納入學分管理[2]。
對地方醫學院校來說,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建立科學的美育培養體系,選擇優質的課程資源,組建合格的教師團隊。在開齊補足美育課程的基礎上,強化課程融合理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美育課程。
第一,借助學科融合。由于醫學院校的學科專業性強,缺乏藝術類專業學科支撐,因此很多學校僅開展一些簡單的藝術教育活動。雖然藝術教育和美育在任務、性質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單一的藝術課程無法滿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3]。因此,地方醫學院校需要將德、智、體、勞等各學科知識內容有機融入美育課程體系,并結合院校的專業學科特點,注重知識的相互關聯,吸收豐富的文化營養,突出辦學特色,從而形成獨特的美育課程資源。
第二,理論與實踐融合。美育教學要遵循美育實踐原則,強調學生的親身參與,只有身體力行地去感受,學生才能獲得深切的內在體驗和藝術審美感知。對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參與藝術實踐活動可以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欣賞、表演與創作等過程中,學生可以盡情發揮個性,釋放青春活力,培養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第三,融合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高校作為美育的主體,可以依托當地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圍繞院校人才培養需求,將本土優秀文化納入美育課程教學體系中。在教學中,可選取地方經典文化藝術作品和傳統文化形式,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美育平臺上迸發新的文化活力和教育價值。同時,應鼓勵高校與地方文化藝術單位聯合教學,加強校內外合作,積極建設美育實踐基地,實現地方文化資源與大學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助力打造特色美育課程體系。如山西長治有“上黨戲曲”“上黨剪紙”“上黨堆錦”等一系列文化精粹,當地院校可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育課程教學中,在繼承和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為大學生提供了解優秀文化的平臺,營造地方母語文化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民族文化自信。
地方醫學院校在公共美育課程和特色美育課程建設中要積極促進學科融合,優化課程方案,創新教學形式,形成結構均衡、特色鮮明的課程培養體系。不僅要讓學生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更要鼓勵學生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力爭不斷擴大美育范圍。
2 美育課程實施要點
受時代發展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維呈現較為突出的個性化、差異化特點。面對新時代的大學生,尤其是地方醫學院校的學生,教師有效開展美育教學活動是優化美育成效的關鍵。目前,高校美育課程大多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并積極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校園藝術節展演等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地方醫學院校由于教育資源有限,因此美育往往流于形式,如在一些線上視頻課程中,頻繁出現學生掛課刷課現象;校內藝術社團以完成考核任務為主,社團活動存在“有數量缺質量”的問題;校園文化藝術節的節目內容半數以上為流行歌舞;對高校組織的戲曲進校園活動,很多學生并不感興趣。這些現象不禁讓人思考,高校的美育怎樣才能實現既“接地氣”,又能達到引導美育精神的目的?這對美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挑戰。
《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普通高校要面向全體學生普及藝術教育,完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普及藝術教育推進機制[4]。在推進美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背景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深入美育教學。
第一,樹立普及意識。美育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而且受個體成長、家庭環境、教育程度、專業特點、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對美育的需求和認識也各不相同。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鼓勵他們自由選擇藝術愛好,積極發展藝術特長,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大膽釋放藝術潛能,發揚青春個性,不斷增強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互動,進而更加靈活自由地開展美育教學。
第二,關注時代前沿。對于高校美育的發展研究,應該積極學習探究國內外優秀院校的整體發展成效,關注最新的美育動態,將時代前沿的研究實踐成果運用到美育教學中,不斷拓展師生的美育思維,保持美育教學的新鮮度。
第三,整合創意形式。當下數字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美育教學要具有時代性、創造性、科技性,將優秀傳統文化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努力拉近美育與學生的距離。在美育活動中,應編創整合多種教育方式、藝術手段、數字技術,在“勤練、多展”的實踐中,形成創新多樣的美育體驗模式。
第四,追溯經典文化。中華美育精神源遠流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在教學中尋根溯源,不僅能拓展教學深度,更能凸顯美育培根鑄魂的作用。近些年,國家鼓勵高校加強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在美育中尋求文化歸宿,打造校園美育文化活動品牌,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格局,激勵青年學生奮發圖強,增強其文化自覺意識,延續民族文化血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力量。
在開展美育教學的過程中,地方醫學院校要為教師提供學習發展的平臺,創造教學空間,改善教學條件,努力打造一支高質量的美育教師隊伍。要不斷學習其他院校成功的美育發展模式,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加強團隊建設,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美育課程教學質量,在實踐創新中彰顯地方醫學院校的教學特色,探索地方醫學院校美育學科的獨特發展之路。
3 美育課程評價
美育課程評價是推動學生美育素養形成、衡量學生美育表現的依據,也是深化美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推進美育評價改革、完善美育評價體系的要求,這使美育評價的指向變得更加具體,不僅為學校美育評價提供了依據,更突出了美育評價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美育評價除了一般總結性評價外,還包括表現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綜合性評價等,這要求學校打破傳統的評價思維壁壘,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考量高校美育的育人成效。
美育是普及性教育,美育評價同樣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以美育人”的價值導向,首先要明確評價的目的是以評導學,通過評價使學生享受美育。由于大多數地方醫學院校學生的藝術學習和實踐機會相對匱乏,所以在設置美育評價標準方案時,要遵循學校和學生的發展特點,把握美育的規律,創新和豐富課程評價,通過評價實現美育學習可視化,如建立美育檔案袋、美育創意記錄等。
其次,在美育評價中,要遵循直觀性、差異性、啟發性等美育原則。在教學中,每個學生受個體發展因素影響,藝術感知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學校設置的評價標準既要適應學生的整體發展水平,也要突出學生的個性。在美育評價的具體方案中不僅要反映學生在基礎知識能力方面的成長和進步,更要全方位考查學生的審美鑒賞、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等能力素養。同時,要建立激勵機制,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滿足學生向美而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需求。
最后,對地方醫學院校來說,在美育課程評價中還必須注重學習評價地方特色文化,這是地方院校發展多元化特色美育的必然要求。對于這部分評價,要凸顯地方文化的美育特征,以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為目的,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擔當和全新面貌。
美育評價要回歸美育本體,一切教學和實踐活動都要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全面發展的原則,要讓所有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理解美、創造美,在美育中健康成長,這是高校美育評價的最終方向和目的,也是美育的最大價值。通過改進美育評價,地方醫學院校美育的育人導向更加鮮明,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更加完善,能夠更好地適應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趨勢,滿足學生對美育學習的需求,形成多層次、多維度且有效的評價策略和體系。
4 結語
高校美育在立德樹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責任擔當,地方醫學院校要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和教育特質,立足醫學生的成長需求,通過規劃方案、創新形式和凝練內容,將美育目的落實到每堂課和每個活動環節,從而探索出一條適宜地方醫學院校的美育發展之路。《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當前很多地方醫學院校的美育基礎薄弱,亟待改善,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突出美育特點,面向人人、以美育人,通過不斷學習創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完善院校的美育課程體系,提升美育課程質量,改進美育評價方式,努力打造多元化的特色美育課程,從而實現地方醫學院校的美育高質量發展。此外,這也是地方醫學院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建設高質量的教育發展體系,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根本體現。
參考文獻:
[1] 張燕.大學美育教學模式和教材體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3):89-91.
[2]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
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2212/t20221201
_1009975.html,2022-11-26.
[3] 徐娜.高校美育三議:本質意義、價值指向與實踐路徑[J].江蘇高教,2021(6):113-116.
[4] 教育部發布《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2019-04-02.
作者簡介:劉璐斌(1990—),男,山西長治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