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榮 吳歐怡
摘要:鄉村是負載人類文明起源、自然資源稟賦以及“地緣—血緣”關系的鄉土社會地域綜合體。近幾年,面對自然災害,鄉村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積壓著內在隱患,在城鄉二元化社會結構的枷鎖之下,鄉村的生態空間受到了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嚴重擠壓和蠶食,“生態—生產—居住”結構比例趨于不平衡。而“三生空間”的博弈效應體現在景觀層面,表現為鄉村生態景觀的惡化、土地景觀格局支離破碎、聚落景觀同質化的外部表征等,鄉村人居環境的脆弱性不斷加劇,城鄉生態服務功能逐漸衰退。鄉村生態韌性研究對鄉村生態景觀規劃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培養和增強鄉村將來面臨內、外部沖擊時的適應力、恢復力與應變力。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紹韌性理論研究的進展,分析韌性視角下鄉村生態景觀的內涵與規劃及保護的主要原則,指出其規劃與保護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策略,希望對鄉村生態景觀的規劃與保護有所裨益。
關鍵詞:韌性視角;鄉村生態景觀;規劃;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3
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大環境中,傳統的剛性景觀規劃使鄉村生態景觀建設陷入可持續發展困境中,具體表現為景觀格局的破碎、生態景觀惡化、生態服務功能的式微等。因此,迫切需要把生態底線保護思維轉到預防和建設上來,開展多元復雜、系統冗余生態景觀的動態演變構建[1]。
韌性理論首先起源于西方國家,國內韌性理論、評估和計劃落后于國外。目前,國內外韌性理論研究與實踐主要集中于城市尺度下的社會生態規劃、風險應對等方面,鄉村韌性研究呈空白狀態[2]。韌性理論的提出,為定量測度村莊生態景觀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鄉村生態系統的規劃提供了一個較為宏觀的視角,能夠促進鄉村生態景觀建設。因此本文對韌性視角下鄉村生態景觀規劃與保護進行深入探討,有助于為鄉村生態景觀的韌性建設與發展提供借鑒。
1 韌性理論的研究進展
1.1 韌性理論的嬗變
韌性理論起源于19世紀50年代,最初應用于機械和物理學領域,接著生態學家霍林1973年在《生態系統的韌性和穩定性》一文中,首次把韌性這一概念引入生態學領域,并且改變了機械思維中對韌性“本意”的描述,使其成為生態系統在面對外來干擾時所擁有的必有維穩結構,甚至可以從中獲利,由此產生了“生態韌性”這一理念[3]。
1.2 國內外關于韌性鄉村的研究
目前,國外韌性理論大多是針對國家、區域與城市,其指出關于韌性鄉村的理論、評價和應用研究乏力。在全球化和城鎮化的大環境中,韌性視角是破解鄉村衰落問題的較優路徑和手段,以韌性鄉村為對象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從概念和理論上看,韌性鄉村就是在維持生活條件不改變的情況下,對系統內生態、經濟、社會各要素對外界干擾的吸收能力進行合理調度。各界學者在鄉村社區尺度上開展研究,對韌性的影響因素、鄉村發展建設和災害防控的理論進行探討。然而,由于韌性鄉村的理念、內涵以及評價體系的研究還不完善,因此韌性鄉村在現實中的運用還有一定的難度[4]。
我國鄉村韌性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目前還處在對國外韌性理論進行引借和初步探究的階段。針對中外在社會制度、經濟體系、資源稟賦等方面的不同,迫切需要建構一個立足于我國國情的韌性鄉村理論體系。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探討韌性評價和提出韌性策略方面。彈性是解決鄉村衰落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鄉村彈性是指鄉村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影響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轉型能力,增強鄉村彈性能夠使鄉村獲得全新發展[5]。
2 韌性視角下鄉村生態景觀的內涵
2.1 鄉村生態韌性的概念
鄉村文化產生于人地關系演變過程中人和自然生態的互動,從地理環境決定論到人地和諧論,人與自然一起構成了多元的生態和文化。同時,人類在鄉村演變中孕育出的生態智慧文化,塑造出人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的穩態[6]。鄉村生態系統具有不高于某一閾值的生態恢復力,所以鄉村生態韌性建設要注重生態系統自組織能力的修復,用盡可能少的人為行動,促進生態系統對外界干擾的自吸收和自恢復。自組織能力強調文化景觀和生態系統之間的多重作用,能為各個維度韌性的建設提供物質基礎[7]。
2.2 鄉村生態韌性的屬性特征
各界學者從多要素研究韌性本質屬性問題以及用于多領域韌性的刻畫和度量。其中,由Bruneau于2003年提出的“4R”屬性特征——魯棒性(Robustness)、冗余性(Redundancy)、智慧性(Resourcefulness)、快速性(Rapidity)逐漸成為學者的韌性研究共識[8]。
3 韌性視角下鄉村生態景觀規劃及保護的主要原則
3.1 動態適應性原則
演進韌性思維更加重視在不確定影響因素下的韌性,鄉村韌性水平呈非線性變化,所以在生態景觀韌性的優化中,要重視對系統動態的認識,提高干預的有效度,為應對難以預料的干擾與損害,應增強生態空間在受到外界擾動和影響時的適應能力。與此同時,韌性理論指導下的鄉村生態景觀優化目標是其運行方式不再僅以單一固化的鄉村景觀生境為導向,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此,迫切需要以動態的適應性規劃方法解決鄉村生態景觀危機問題,要求計劃從單一目標走向多元目標,通過對多重目標的動態協調,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綜合功能。同時,要把確定靜態目標與規劃動態過程結合起來,預測鄉村的不同發展階段。應保證采用更具全面性、系統性的研究視域,以回應現代性帶來的沖擊,增強鄉村生態景觀系統的風險響應能力,推動鄉村環境持續良性發展。
3.2 整體性優化原則
系統科學中將整體性定義為“各種事件、過程、結果都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由各個要素依照一定的規律和關系構成的有機整體”。鄉村的整體性,反映了地理因素和村民生活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基于韌性理論的框架,它是一個社會生態系統,包括物質系統與社會系統兩個部分。要使韌性規劃處于一個完整的整體框架之中,應將系統中對生態景觀產生影響的各種等級和分類指標進行整合。
3.3 生態自然法原則
韌性理念和鄉村景觀規劃在生態韌性上的契合點,主要是以鄉村原自然聯系性為基礎,增強其生態適應能力、可轉換性,增強生態景觀抗干擾力。計劃期間,須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體現重要生態價值等,合理設計自然板塊,還原地域景觀格局。
4 韌性視角下鄉村生態景觀規劃及保護存在的問題
4.1 鄉村生態環境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
鄉村生態水平的高低會受到環境基底、經濟體系、政策扶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道路硬化、溝渠清淤、道路綠化等雖然已經基本得到推廣,而普通村落和生態文明村、休閑鄉村在生態環境和景觀建設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從實際情況來看,以生態環境脆弱為顯著表征的村莊,主要分布在傳統單一經濟體系、政策規劃執行不到位、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淡薄的區域,普遍存在水體污染、綠化缺失的情況。
4.2 生態修復與景觀建設缺乏統一規劃
當下,在進行大面積生態建設的過程中,一直存在將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兩個方面進行單獨規劃的問題,即僅關注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而忽視了生態環境本身具有的美學和景觀功用特點。單一方面的規劃建設,不僅使最后落地的生態景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導致建設成本增加、自然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基于此,相關部門應將生態修復與景觀建設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全面的考慮,實現二者的同步規劃。只有從保護環境、景觀建設、文化傳播、提高經濟效益等多方面協同設計,才能打造出生態景觀,且使其具有對抗多類型沖擊和壓力的韌性能力。
4.3 生態建設缺乏統籌
生態建設需要政府、鄉鎮組織和村民從不同方面配合,包括上層規劃、組織實施和宣傳、行動響應和各層信息反饋。當前鄉村景觀的生態規劃比較完善,而村民對政策及舉措的知情度和響應度還不足,使生態建設難以取得預期效果。與此同時,缺乏反饋,也導致鄉村生態建設后繼乏力。
5 韌性視角下鄉村生態景觀規劃及保護的有效策略
5.1 多元生態產業激活鄉村生態景觀動態演進
若僅僅采用靜態恢復手段對鄉村生態景觀系統進行要素植入與硬件完善,那么生態景觀就無法和鄉村生活有機融合,最終就會走向沒落。這就需要根據鄉村的“人、文、地、產、景”五種資源,對其生態景觀韌性進行優化,為景觀建設過程中的原鄉要素和新觸媒之間的交互提供路徑,讓鄉村擁有自我“造血”能力,切實支撐生態景觀不斷發展。同時,須關注鄉村生態景觀的文化、形態等方面,形成不同的發展特征,促進產業重構,形成與地域生態景觀韌性開發特點與規律相一致的產業機制。
5.2 人文藝術介入鄉村生態景觀韌性發展
“藝術+生態+風景”激活鄉村生態景觀韌性的途徑就是以藝術為溝通媒介進行干預,在“人、文、產、地、景”的各個方面賦予生態景觀韌性創新力。“人”是指與村民對話,指導他們樹立起對鄉村生態價值的再認識,凝聚建設生態景觀的集體意識,增強鄉村的凝聚力;“文”是指在舊文化中繼續創造新文化,即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應實現農耕生態文明和現代生態文明的碰撞與交流,突出鄉村的地域生態文化特色;“產”是要生態景觀的經濟效用,注重生態產業和生態景觀的雙重驅動,包括生產過程景觀和互動式參與項目;“地”則是將大地景觀具象化,強調回歸大自然的一種土地情懷,通過巧妙的設計,把地景藝術融入林地田間,表現獨特的鄉村地方美學,如木頭窩村用作物色彩進行構圖打造了稻作藝術;“景”是實現生態環境的藝術創生,其強調以地方傳統生態美學為依托,經過弘揚、濃縮、重建地域特色風貌,促成生態環境、鄉土文化、當代藝術的有效融匯。
5.3 多元因素構建鄉村生態景觀韌性發展動力
在鄉村建設中,村民占據著主體地位,村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態及其他景觀綜合體,就是鄉村生態景觀中的精髓。如果鄉村生活主體與生態景觀改造主體相分離,就只能使生態景觀起到臨時引導作用,只有增強當地村民的生態保護和自主參與意識,才能對鄉村生態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內生驅動力。另外,村落的自組織能力與其人口結構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在鄉村自組織的培育中,須著力抓好鄉村教育、人才建設,以及吸引青年人才回流等,增強鄉村自治能力。
鄉村的非線性發展,決定了其需要多主體參與合作。為此,以韌性理論為框架,鄉村要建設多層級、社會協同治理的多元化模式。換言之,應在“他組織”與“自組織”耦合的發展格局下,共同促進鄉村生態景觀韌性能力的優化,充分調動地域自然生態資源,建構“從上至下、從下到上、橫向介入、多元協同”的社會治理模式,使鄉村生態景觀得到最佳改造和持久發展。此外,要引進教育機構、專家以及各種非營利組織等主體,提高村民的生態理念水平與知識技能,積極推動村落形成自組織機制。
6 結語
韌性理論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能夠實現和各個領域學科的有效結合。鄉村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生態系統,生態景觀受自然、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未來應該構建起科學完善的鄉村生態景觀韌性評價指標體系,才能整體而系統地反映出鄉村生態景觀的韌性現狀,從而采取科學且具有實際操作性的鄉村生態景觀優化策略,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應魁,翟斌慶.社會生態韌性視角下的鄉村聚居景觀演化及影響機制:以新疆村落的適應性循環為例[J].中國園林,2020,36(12):83-88.
[2] 魏藝.“韌性”視角下鄉村社區生活空間適應性建構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9,26(11):50-57.
[3] 李紅波.韌性理論視角下鄉村聚落研究啟示[J].地理科學,2020,40(4):556-562.
[4] 王敏,汪方心怡.韌性視角下傳統鄉村聚落雨洪管理的生態智慧分析與啟示:以堰塘沖田系統和基塘系統為例[J].住宅科技,2021,41(2):39-44.
[5] 陶慧,楊洋,田大江,等.韌性視角下鄉村遺產地的空間實踐與適應性重構:以河北省清西陵為例[J].中國名城,2022,36(11):64-72.
[6] 顏文濤,盧江林.鄉村社區復興的兩種模式:韌性視角下的啟示與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7,32(4):22-28.
[7] 邱明麗,劉殿鋒,劉耀林.鄉村韌性理論框架與測度體系[J].中國土地科學,2021,35(8):107-114.
[8] 李建建.生態文明視角下鄉村微景觀打造相關問題探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41(1):48-49,64.
作者簡介:劉斯榮(1971—),女,湖北荊州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生態景觀。
吳歐怡(1999—),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生態景觀。